劉 秀,張松濤
(1.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2.哈爾濱工業大學)
多年凍土地區的橋涵工程設計
劉 秀1,2,張松濤1
(1.黑龍江省公路勘察設計院;2.哈爾濱工業大學)
我國是多年凍土大國,不可避免地要在多年凍土地區修建工程。凍土地區橋涵工程的設計成為一個難題。考慮多年凍土特殊的性質,對多年凍土地區的橋涵設計進行闡述,可為多年凍土區橋涵工程設計提供參考。
多年凍土;橋涵工程;設計
(1)鉆孔灌注樁基礎
實踐證明,鉆孔灌注樁基礎對地基多年凍土的熱擾動最小,帶給凍土的熱量更小,能夠保持多年凍土的常年處于凍結狀態,適用于凍土上限深度深,凍結比較穩定的區域。另外鉆孔灌注樁基礎抗凍脹能力較好,能有效的防止橋梁的凍脹現象,所以鉆孔灌注樁基礎成為近年來多年凍土地區采用最多的基礎。但在鉆孔和澆筑混凝土時,會給多年凍土地基帶來一部分熱量,所以在施工時要考慮施工部門的設備能力、施工季節等。當地基為嚴重融沉土或融沉土,且橋梁高度較大時,要充分考慮凍土的流變產生的不均勻下沉。
(2)擴大基礎
擴大基礎由于施工簡單,工程造價較低,是基礎承載力較好地區的橋梁基礎主要采用的類型,多年凍土由于處于凍結狀態,基底承載力較高,所以擴大基礎也常是多年凍土地區小橋基礎采用的類型。但基坑開挖以及施工過程中,使大部分凍土處于裸漏狀態,受日光照射以及其它影響會有大部分熱量傳遞到凍土中,所以要注意施工方法和施工工期的安排,使多年凍土不致被破壞。從保證凍土處于凍結狀態角度出發,冬季施工進行基坑開挖比夏季有利,如果施工時間在夏季應盡量減少基坑暴露面積,暴露時間,同時應盡早砌筑,盡早回填。
(3)打入樁及沉井
打入樁對凍土的熱擾動小,承載力比較高,但當土溫較低、處于堅硬凍結狀態時打樁有困難。所以該種基礎僅適用于個別融區或凍土上限很深的地區,同時應進行較為全面的方案設計,認為可行,方可采用但受施工機械的限制,樁徑也不大。
多年凍土地區橋涵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根據地基凍土的性質、凍脹線深度、受流水沖刷情況以及橋涵結構的性質等綜合考慮。
規范規定,橋涵基礎其地基為凍脹土層時,應將基底埋入凍結線以下不小于0.25 m。由于橋墩臺同地基的熱交換過程很復雜,是一種多維不穩定的傳導過程,目前尚無精確的計算方法。凍土的上限深度,建議按天然上限深度乘相應的經驗系數,明挖基礎可采用1.2,樁基礎采用1.1來確定。以上說所的都是采用保持地基土凍結的原則時,基礎的埋深,如在非凍脹性地基上,基礎的埋置深度,應按非凍脹性上的基礎埋深確定,可以埋在季節性融凍層之內。
(1)如果采用擴大基礎,應加大基礎尺寸,增加基礎自身重量。
(2)加大基礎埋置深度,使其處于凍脹線以下。
(3)為減小凍脹力作用,當季節融化層為凍脹土及嚴重凍脹土時,墩臺周圍要換非凍脹性土(如卵石、碎石、粗砂等)°
(4)在凍脹層范圍內減小圬工表面積及粗糙度。
(5)修建在寒冰地區的橋梁,除應進行水文孔徑計算和
合理采用結構方案外,尚需要考慮流冰,聚冰,河冰丘的影響,并設置擋冰結構物。
(1)涵洞凍脹隆起及熱融下沉變形
這種病害在青藏高原地區普遍存在,也是比較嚴重的。凡是地基為細粒土(粘性土、細砂、粉砂等),含水量大于塑限,涵洞基礎埋在人為上限以上的,均產生凍脹隆起及熱融下沉變形。當地基為粗顆粒土(卵石、礫石、粗砂),其中細顆粒含量很小,且為非飽和含水時,不論基礎深度如何,均不發生凍脹隆起及熱融下沉變形。這是因為粗顆粒土互相間的連接很弱,薄膜水量微小,吸附力差,不能形成水分轉移,所以一般不會產生凍脹及下沉。但要注意,粗顆粒土中細顆粒含量不易過大。
(2)砌體開裂
這種現象亦較為普遍和嚴重。它與涵洞變形有關系,是由于基礎不均勻凍脹,隆起及熱融下沉變形造成的。所以在工程措施方面應留沉降縫。
(3)冰塞現象
多發生在坡面有細弱地下水流出地段。由于水溫低、流速小,常常是沒有流出管口就在管內結凍。隨時間增加,冰層加厚,最后洞涵將堵塞,使涵管凍裂。因此,遇到這種情況時應加大孔徑或采用小橋。
(1)當基底為不凍脹或不融沉土時,各種涵洞基礎埋置深度可按一般地區規定確定。
(2)當基底為凍脹土或融沉土和嚴重凍脹土或嚴重融沉土時,按保持基底凍結狀態設計,基礎埋入人為上限以下。
(3)基底為微凍脹或微融沉土時,涵洞基礎可以按允許基底凍土融化的原則設計。
多年凍土地區涵洞設置除滿足一般地區相關規定外,還應考慮以下幾點:
(1)按照原有溝渠布設涵洞,盡量不要合并,同時減少改河改渠等。
(2)涵洞基底盡量不要下挖,盡量在原有溝渠河床布設涵洞°
(3)涵洞孔徑除滿足過水能力外,還應注意冰壺、冰錐、沿流冰等產生阻塞孔徑的可能性,盡量加大孔徑。
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和橋梁建筑物的破壞,大部分是由于凍脹和凍融而引起的,橋涵構造物的修建必將改變凍土的性質,所以在設計時,應充分的調查多年凍土上限深度及其與地形、地貌、地質、植被、地表條件的關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鐵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TB10002.5-2005)[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147-154.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凍土地區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JGJ 118-98)[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部部標準.公路橋涵地基與基礎設計規范(JTJ 024-85)[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85:29 ~36.
[4] 高大釗.土質學與土力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126-127.
U412
C
1008-3383(2013)03-0085-01
2012-11-11
劉秀(1980-),男,黑龍江慶安人,工程師,在讀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