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軍
(河北省高速公路承赤籌建處)
(1)人的因素
駕駛員操作違規或失誤是造成公路隧道運營安全事故的主要因素。由于對公路隧道內安全設施如標志、標線、交通信號燈、報警、消防與避難設施等缺乏正確的認識,在遇到緊急情況時,駕駛員可能會采取錯誤的應對措施,從而誘發安全事故。駕駛員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的有限性與現代交通工具速度越來越快之間的矛盾也使得其極易在駕駛車輛穿越高速公路隧道時產生失誤。在特長高速公路隧道環境下,駕駛員出現的煩躁、緊張、壓抑等不良情緒和心理反應容易導致駕駛行為失誤,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并延誤最佳救援時機。
(2)車輛因素
車輛是現代交通工具的重要組成部分,行車狀況的好壞直接決定著交通安全與否。管狀結構的公路隧道屬于半封閉性質,有其固定的入口和出口。車輛一旦進入到隧道內部,可回旋的余地小。在車輛因素方面,對公路隧道安全運營的影響主要由車輛使用性能及車輛在公路隧道中行駛的條件決定。車輛使用性能主要包括制動性、操縱穩定性以及可靠性和舒適性。車輛使用性能越好,行車越安全。車輛在公路隧道中行駛的條件主要包括交通組成和行車速度。在相同條件下,交通組成不同,引發安全事故的概率也不相同。而行車速度與發生安全事故的可能性及嚴重性呈正向關系,行車速度越高,發生安全事故的概率越大。
(3)隧道因素
與其他影響因素不同,隧道本身的基礎因素在建成通車后基本確定,很難再有本質上的改變。也就是說,從隧道全壽命周期來看,隧道本身的基礎因素對于運營安全的影響保持一成不變。在已經發生的隧道安全事故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公路隧道本身設計或施工存在缺陷,硬件設施不完善所致。如未充分考慮各種環境條件下路面行車狀況,使用不合理的材料導致路面濕滑引發安全事故;特長隧道中,避難通道設計不合理,沒有通風井等;隧道內交通監控設備失效,無法及時反映隧道內的情況;交通設施不完備,隧道內指示標志、照明設施或消防設施等設置不完善等,都可能導致安全事故的發生,給救援工作帶來巨大困難。
(4)管理因素
隧道運營系統是以“人”為核心、以“車輛”和“隧道”為基礎條件、以“管理”為中樞組成的復雜系統,成功的隧道運營管理能有效減少隧道安全事故的發生、防止安全事故的迅速擴大,以及減少事故造成的損失。由管理因素導致的公路隧道安全事故發生的情況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隧道內某些設施損害,管理人員視而不見,未及時進行更換;管理不完善,消防、交警以及救援等部門協調不及時、響應速度慢;在緊急情況下,管理人員發生失誤如自動滅火消防使用方法錯誤、對車輛和人員的引導不正確、監控設備顯示不正常等,都可能引起安全事故。
(1)環境風險
環境風險主要包括外部自然環境風險和隧道內行車環境風險。
①外部自然環境風險
濃霧、暴雨、洪水、冰凍、地震等惡劣天氣或自然災害會降低能見度、影響路面行車條件甚至嚴重破壞公路隧道結構,對公路隧道運營安全產生不利影響。
②隧道內行車環境風險
在公路隧道內部,公路與隧道洞口接線處的運行速度差、公路與隧道洞口的運行速度行程內的線形一致性、公路與隧道洞口接線橫斷面的過渡、相鄰隧道之間的間距等都制約著高速公路隧道行車安全,如若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則可能會影響隧道的安全運營。
(2)工程結構風險
隧道自身工程結構風險,主要是指公路隧道主體結構存在的風險,主要由設計和施工過程決定。勘察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未能考慮周全,建設過程中沒有嚴格按照標準來操作甚至偷工減料等情況都可能給隧道未來的安全運營埋下巨大的隱患。隧道的主體結構是組成隧道最重要的部分,其牢固性和安全性關系到高速公路整體運營狀況。
(3)設備風險
設備風險主要是指隧道運營期間,隧道內相關的設備在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導致隧道無法正常運營的風險。在特長高速公路隧道中,指示設備出現故障、緊急情況下工作人員操作失誤導致相關設備損毀或顯示錯誤等,易對過往的車輛和人員形成誤導,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交通安全事故的發生。
(4)交通風險
在行車過程中,交通方式、管制速度、交通量、大型貨車比例、運行速度等都影響隧道交通運營安全。一般來說,雙向交通的隧道事故率要低于單向交通,但雙向交通的致死率較之單向交通要高得多;交通量越大、速度越高,事故率越高。如果事故中有重車,損失的程度會更高。因此,在進行風險辨識時,應考慮影響隧道安全的交通條件。
(5)運輸風險
高速公路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作為運輸通道,實現客貨空間位置的轉移。然而,隧道運營中危險品的運輸可能會導致火災事故或者危險物品泄露等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帶來損失。
(6)維修風險
為保證良好的通行條件,在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后,需要定期對隧道進行日常養護或維修。在隧道養護作業過程中,工作人員安全意識淡薄或存有僥幸心理,沒有按要求擺放標志或者標志不齊全,甚至長時間占用行車道,都容易導致車輛駛入作業區而引發安全事故。
(1)完善隧道安全設施,確保道路安全暢通
在隧道正式投入運營前,全面核查隧道的結構性能,確保主體結構安全,杜絕隧道運營安全隱患。定期檢測隧道頂部、墻面以及路面情況,避免坍塌、涌水、突泥等不良狀況的出現,及時處理隧道的病害因素。
在運營過程中,加強對高速公路特別是隧道路段的標志、標牌、標線等的規范和優化。定期檢查照明系統、通風系統、監控設備、交通信號、緊急避難所等的情況,及時更換老化或發生故障的設備。對養護維修人員進行培訓,增強其安全意識并提高隧道養護管理水平,保持隧道內路面通行無阻。
(2)規范隧道運輸管理,降低運輸事故風險
減少或規避公路隧道危險品運輸事故風險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降低安全事故發生的概率,二是當事故發生時應盡量降低損失以及產生的影響。可通過不同程度的限制或采取相關保護措施如完全禁止通行、通行時段管制、限定物品數量、引導護送通行、規定行車間距等方式來降低特長高速公路隧道危險品運輸事故安全風險。不允許主體框架為可燃燒材料的運輸車輛通過;對于某些特殊物品如易燃易爆危險品也不許裝運通過。如果確實必須同行的,則應該事先向高速公路管理部門提出申請,得到批準后方可穿行,并進行特殊調度安排。
(3)建立快速響應機制,提升應急管理水平
采用現代化、智能化的管理手段,為提高公路隧道的管理水平及運輸功能提供技術支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機構和嚴格的管理制度,明確各工種的工作崗位職責,規范各項工作的執行程序并實現工作之間的無縫銜接,以建立完善的突發事件救援系統。建立一支高效的應急隊伍,定期通過實地演習提高事故應對能力,減少火災或其他安全事故的危害。事故發生后,在管理人員的綜合協調下,各部門應各司其職,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實施救援工作,減少人員傷亡、減輕經濟損失,并預防二次事故的發生。
(4)加強宣傳教育工作,提高整體救援能力
為確保隧道安全管理機構的有效實施和管理制度的全面落實,在上述風險防范與控制措施的基礎上,隧道管理部門可通過多種形式如編制《特長高速公路隧道安全行車手冊》、拍攝并組織觀看消防設備視頻解說、進行逃生疏散設施演示以及隧道結構模型演示等,對駕駛員和乘客做好有關隧道運營安全管理的宣傳和教育工作。以強化民眾對于公路隧道運營安全知識的了解,提高民眾的自救能力,使得人們在遭遇隧道安全事故時能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自救,將火災的危害降到最低。
[1]交通運輸部.2011年公路水路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統計公報.
[2]戴學臻.公路隧道運營安全評價及管理系統開發研究[D]. 西安:長安大學,2010.
[3]趙湘茹,張廷元,王成軍.高速公路隧道運營管理初探[J]. 陜西交通科技,2003,(162):86 -88.
[4]刁子琦,方擇,谷雨珊.公路隧道事故原因分析[J].價值工程,2012,(3):60.
[5]方德斌,張哲,殷永.飛隧道運營風險系統解釋結構模型研究[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2010,32(2):164 -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