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首威,張國浩
(梅州市水利水電勘測設計院,廣東 梅州 514021)
大埔縣位于廣東省東北部的韓江中上游,地處N24°01'~N24°41',E 116°18'~E116°56',東北緊靠福建省平和縣、永定縣,東南連接饒平縣,西依梅縣,南鄰豐順縣,全縣總面積2 467 km2,全縣人口50 多萬。縣境山脈為北南走向,四周高,中間低,層巒起伏,千巖萬壑,縱橫交錯,森林覆蓋率高,植被情況良好。
全縣境內分布有小型水庫幾十宗,總庫容3 000 多萬m3,其壩型多為均質土壩。這些水庫的建成,對大埔縣的防洪、灌溉、供水、發電、水產養殖等工農業生產過程中,發揮了巨大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但由于上述大部分水庫均建于20 世紀60—70年代,限于當時的特殊歷史時期和施工條件,這些小型水庫多為農民投勞所建的“三邊”(邊勘測、邊設計、邊施工)工程,在施工過程中出現的不可預見性、隨意性較大,工程的質量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留下不少安全隱患[1]。
在這些病險水庫普遍存在的問題當中,又主要涉及以下3個大的方面:
1)防洪標準不達標。受限于當時的自然社會經濟條件和建造者自身的專業技術水平,工程的設計標準偏低,達不到行業的規程、規范的要求。
2)施工質量差。由于水庫多為群眾投勞所建,未嚴格按照基本建設程序進行工程建設,且受限于當時的施工技術水平和機械設備,施工質量尤其是壩體的土方填筑質量難以保證。
3)管理滯后。由于工程的建成時間久遠,后續的管理思路和手段跟不上,加上配套的維護資金緊張、短缺,日積月累,就出現了設備老化及年久失修甚至失管的情況,留下了各種安全隱患。
這些病險水庫的存在,不僅影響到水庫發揮其應有的工程效益,更嚴重威脅到水庫下游的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安全。
因此,針對山區小型水庫出現的具體問題,選取有針對性的、合理可行的加固除險措施就顯得尤為重要。大埔縣小型水庫主要存在的問題又具體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1.1.1 壩基處理不徹底,壩基滲水
水庫大壩為均質土壩,但由于受當時的經濟和技術條件制約,壩體在填筑時均未能達到設計要求,大壩建成后運行時間較長,后期的管理又跟不上,加上白蟻、鼠洞對壩體的破壞,造成壩體滲漏量大,壩后坡出現漏水現象。
1.1.2 坡面防護不足,受水流沖蝕
大壩前坡多為壩體填土面,坡面無護坡設施,或有不完整的漿砌石、混凝土護坡,在遭受風浪的長期淘刷后造成壩坡不平整;壩后坡、壩肩處未設置排水溝,受降雨水流沖刷,坡面變形較嚴重,局部坡面出現壩坡表土流失,出現道道沖溝;有的土壩后坡原設計有草皮護坡,但由于種種原因,壩體后坡雜草、灌木叢生,有些甚至種上了果樹。
1.1.3 壩體單薄,施工質量欠佳
壩前后坡坡比較陡,不少上下游坡比均達不到1∶2,進行壩坡穩定計算時,不能滿足現行規范的要求,加上壩體的填土土質較差,后期碾壓不實。
1.1.4 壩體損壞缺失
不少大壩壩后的反濾、排水棱體設施缺失或者損毀,壩后的滲水不能順暢導出,造成坡面長期浸潤、泌水,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部分壩體的鉆探資料及現場壓水試驗揭示,壩體填土滲透系數較大,壩基滲透較大,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部分土壩的壩頂迎水面布置有漿砌石防浪墻,但由于運行已久,防浪墻不連續,部分缺失、破損現象也常見,不能正常發揮作用。
1)不少大壩的溢洪道均存在泄水流道尺寸過小的問題,當上游洪水夾帶樹枝、木頭等一些沖刷物時,就會阻礙其正常泄洪,甚至導致孔口堵塞,使水位快速上升,進而危及大壩的安全。
2)現有溢洪道底板受水流的沖刷,不少都已損壞嚴重,漿砌石襯砌已基本脫落,泄流面坑坑洼洼。
3)溢洪道的消能設施,不少也已被洪水沖毀,不能發揮消能防沖的作用;另有部分水庫的溢洪道陡槽段出水口正對土壩壩腳,下泄洪水時直沖壩腳基,存在嚴重的安全隱患。
4)設有閘門控制的溢洪道,則部分出現閘門銹蝕、漏水嚴重的現象,配套的啟閉設備不少是已經超出了正常使用年限;由于設備年代長久廠家已經停產,就更難以進行日常的檢修、維護,而配套資金的不足又導致設備的更換長期處于置空狀態。
部分山區小型水庫的輸水涵管為混凝土管或為瓦管,少量為鋼管,運行一段時間后容易出現裂縫、漏水、剝蝕,且放水洞的周邊因此沖刷而產生破壞,產生滲漏的通道。造成輸水涵管的進水口和涵管強度下降,不能滿足使用要求;閘(閥)、拉桿、蓋板等開閉裝置老化、銹蝕、變形、磨損的現象也很普遍。
1)受建設年代社會經濟條件限制,山區小型水庫多無任何通訊設施及觀測設施等設備,直接影響到工程的運行管理。
2)缺乏一套切實可行、長期有效的建后管理機制,就更加談不上制度的落實和執行了。
壩體加固多采用前坡削緩,后坡培厚的方式,上游壩坡削坡后坡率為1∶2.5,下游壩坡率為1∶2.5,采用“前削后補”方法對上下游壩坡進行整平培厚。壩頂寬度可取為5~6 m,壩頂路面為瀝青混凝土路面,上游的迎水面布置防浪墻,下游設路緣石,將路面的排水口與壩體橫向的排水溝相連。
針對壩體、壩基出現的滲水現象,通常可采用適應性廣泛的充填灌漿或高壓噴射灌漿的方式進行加固。對于處理深度>20 m的復雜地層可按2 排或3排進行布孔,使高噴樁形成堵水帷幕,孔距為1.73 R(R 為旋噴固結體半徑),排距為1.5 R,灌漿孔沿壩軸線布置,鉆孔深度至壩基以下1.0~1.5 m。針對部分壩體白蟻危害比較嚴重的情況,可在誘殺白蟻的同時對壩體蟻巢進行灌漿處理。
上游壩坡正常蓄水位以下高程,可以采用現澆混凝土護坡,護坡下鋪設粗砂和碎石反濾兼墊層之用。混凝土護坡應分塊澆板,隔縫處可以用厚20 mm的瀝青木板分隔。為穩定混凝土護坡,可在坡腳處設一道高1.5 m左右的小齒墻。正常蓄水位以上高程則可考慮采用鏤空式預制塊護坡,在保證護坡功能的前提下,還能美化、綠化庫區。
下游壩坡多為草皮護坡,考慮坡面排水需要,可在馬道內側設一條縱向排水溝,橫向每50 m設一條、總數不小于兩條的排水溝,縱橫排水溝須相互連通,水溝底高程以一定的比降布置,以利于坡面水能及時排凈。
對于缺失或者失效的反濾棱體的水庫,則需重新設計其下游坡腳的反濾棱體。反濾棱體頂高高出浸潤線的溢出點,且高于下游最高水位0.5 m以上,棱體頂寬1~2 m,上游坡比1∶1,下游坡比1∶1.5或者1∶2,棱體坡腳設、集滲溝、排水溝。棱體與壩體的接觸面,應按一定的級配作為砂、石反濾體。
宜將溢洪道布置成開敞式溢洪道,對于原有老舊閘門、啟閉機的在加固除險中應一并更換或重新設計。溢洪道布置時,其軸線應盡量取直線,如因工程需要轉彎,則宜設在進水渠或出水渠段等流速小、流態穩定的部位。溢洪道的泄槽段底板宜保持為一個固定的比降,以利于泄洪時的出流順暢,其基礎應盡量布置在原山體、堅實新鮮的基巖上。溢洪道邊墻尤其是靠近壩身填土區一側的邊墻,往往受到壩后坡培厚、加高的影響而需重新設計,需同時滿足摻氣后水深、墻頂超高、后坡填土高度的要求。
另外,不少溢洪道加固設計時會遇到其軸線與灌渠、橋梁等建筑物相交叉的情況。我們可以保持溢洪道軸線、泄槽段縱向坡比不變的前提下,將相交處的灌渠、橋梁等交叉建筑物設計成上穿式,灌渠、橋梁從溢洪道上部跨過的型式。
最后,就是修復或者重建下游不符合要求的消能設施。這可從工程所在地的地形、地質條件、泄流量等方面來綜合考慮。
對于淤塞嚴重的涵管,可將原有涵管封堵,在合適的位置重新布置滿足要求的輸水涵管;對于部分出現裂縫或者漏水并不嚴重的涵管,可采用內套鋼管的方式進行加固,新舊管之間的空間可以用灌漿的方式充填密實。無論是哪種方式,涵管應宜采用鋼管外包混凝土的型式。結合大埔的實際情況,小型水庫的輸水涵管多采用手電兩用斜拉式啟閉機,不僅操作簡單、實用、可靠,而且可以大大節約工程投資,這對經濟欠發達的梅州山區縣來說更有實用意義。
對于存在原設計標準偏低、壩頂高程不足等問題的小型水庫,可按行業現行規程、規范的要求,重新復核后視具體情況采取工程措施。
俗話說“三分建、七分管”,再好的設施、再先進的設備,如果疏于管理和維護,也不能長久發揮工程效益。因此,在做好山區小型水庫加固設計的同時,建立并落實好有效的建后管理機制,這點對于大多數庫區較偏遠、交通不便的山區水庫來說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措施比較簡單,工程的投資也不大,但水庫的運行直接關系到下游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絕對不能輕視工程的設計。
做好山區小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作,在新的歷史時期,更具有重要的社會和經濟效益:①可以提高水庫的安全度,充分發揮其防洪減災的功能;②可以改善水庫的運行管理條件,通過除險加固小型水庫可以配套建設水庫防汛搶險道路、觀測設施、雨情測報系統,改善水庫的運行、管理條件;③可以改善水庫周邊的生態環境,通過實施除險加固工程,可將加固后的水庫打造為休閑、旅游場所,成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大亮點。
[1]陳書明.芻議小型水庫除險加固[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40(09):25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