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紅麗 李紅艷
(中共包頭市委黨校,內蒙古 包頭 014030)
(安徽科技學院思政部,安徽 鳳陽 233100)
理想是對現實的超越,政治理想是對政治現實的超越。政治理想是對政治現實的批判和對政治未來的美好憧憬,是現實發展的導向標。政治理想力圖改善個體在政治生活中的命運,帶領人類過上“完滿”的生活。從古代人們所設想的大同社會,到近代資產階級為“平等、自由”而戰,再到圣西門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這都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社會的向往與追求。馬克思的共產主義政治理想源于對“現實的個人”的充分考量,符合人類發展規律,是迄今為止最成熟的政治理想;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的終極目標,也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定政治信仰。
世所公認,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確實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和發展。但共產主義理論訴說的美好與現實中存在的問題還是形成了不小的反差。我們的路何去何從,人們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總不免發出這樣的疑問。在人們思想上彷徨動搖、主流意識受到質疑挑戰的時候,非常有必要重新認識馬克思的政治理想,以幫助人們深刻理解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只有堅定信仰、凝心聚力,我們才不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多元選擇中迷失方向。
馬克思政治理想貫穿于馬克思的思想體系,具有豐富的內涵,其中實現共產主義和人類解放是馬克思政治理想的精髓和根本。
馬克思主義始終把解放全人類作為自己的使命,而全人類的解放只有通過實現共產主義這條路徑才有可能,人類解放的過程其實就是趨近共產主義的過程。換言之,人類解放是人類發展的最終目標,共產主義則是人類解放的載體,人類解放和共產主義共同構成了馬克思的政治理想目標。
根據馬克思的設想,共產主義社會有如下幾個特征:其一,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實現的前提是科技極度發達,生產力高度發展,物質產品極大豐富。此時,勞動不再是被迫的謀生手段,而是人們生活的主動需要;人的勞動與生產資料的占有完全統一起來,那種通過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從而占有他人勞動的行為不再可能。其二,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則。生產的高度發展和財富的充分積累將改變現有的分配原則,也必將改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人的自由不受社會關系的束縛。其三,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及腦力體力勞動的差別消失。個體同時具備從事各種職業的能力,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選擇——充分體現勞動成為生活的需要。馬克思曾這樣論述:“任何人都沒有特殊的活動范圍,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門內發展,社會調節著整個生產,因而使我們有可能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1]在馬克思看來,那時,人只需要用很少的時間工作便可獲得相應的報酬和尊嚴,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作旅行、聽音樂、讀柏拉圖。這樣由于分工對人的自由產生的束縛就得以解除。其四,國家和階級消亡,不再存在對人的統治。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僅僅是一個過渡階段,隨著生產資料變成全社會的財產,無產階級本身將自行消失,由此作為階級統治工具的國家也必將自行消亡。而公共組織不再作為統治工具而只為公共生產和生活服務。其五,人的精神文明程度極大提高。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認識水平和思維能力也得到極大提高,人類對于精神的需求井噴式地發展,人類的文明程度將達歷史的制高點。這時的人類克服了人性的弱點諸如自私、貪婪、嫉妒,統治、壓迫他人的傾向等等都不復存在。這是一個嶄新的社會,構成新社會的是一個嶄新的人類群體。
馬克思政治理想設想的共產主義是建立在生產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社會形態,它以人人都能自由全面發展作為其直接目標。作為理想社會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注重的不是社會框架,而是它對個人發展的價值。因而,馬克思不是僅從客體角度,把共產主義看作是消滅了階級差別的公有制社會,而是進一步從主體角度,把共產主義社會設定為個人及人類全面發展的‘自由王國”。馬克思從“現實的人”出發,認為人本身就是人的最高本質,所以,實現個體的人、現實的人的發展將是一切發展的直接和最終目的。理想社會中,“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受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2]。馬克思批判現實的舊世界中的不合理因素,力圖找到一個新世界即理想的社會制度:這個社會制度應當能夠消滅一切使人感到痛苦的關系,應當為社會的每一個成員創造自由的、全面發展的條件。
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社會就是“自由人的聯合體”,在那里人類才能獲得全面的解放,每個人才能真正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條件。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如此描述:“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3]在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設想中,由于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必然導致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而新的社會形態(通過無產階級的暴力革命建立起來的社會的發展的高級階段)中的人類也是嶄新的人類,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也與人類以前的任何時期不同。在這個社會發展的階段,每個人的個性得到了全面張揚,每個人的潛能也得到了最全面最徹底的發揮——真正的人的自由得到實現。總之,這是一個完美的自由王國,個人素質高到能從事各種職業,人類只有到了這個時候才能對自己說,我們完全自由了。當然這一天的到來僅僅通過革命還不能實現,必須以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基本前提,生產力最終會為共產主義的到來開辟道路。
馬克思政治理想是馬克思理論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致力于改變現實的理論武器。當前,市場經濟的沖擊使人們過多地關注經濟和物質,而忽視了理想和信念,這顯然是一種危險的傾向。對于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來說,重視馬克思理論的研究、宣傳、實踐應是永恒的主題;而在全社會意識出現虛無和分化的動向時,對于馬克思政治理想的回歸就顯得尤為重要。在當代中國,其意義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政治理想信念是一個人政治素質的基礎,是人們觀察和分析政治現象和政治規律的基本出發點。政治理想信念包括基本的政治信仰、政治意識、政治立場、政治情感,是一個政黨成員尤其是執政黨黨員必備的一項基本政治素質。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一步發展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重塑共產黨人的政治理想信念問題也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鄧小平同志曾說過:“黨是整個社會的表率,黨的各級領導又是全黨的表率。”[4]因而,黨員干部應當在意識形態建設中,在堅定政治理想信念中起到表率作用。共產黨員只有堅定共產主義的政治信仰,才能堅守主流意識形態,以良好的作風引領社會風尚。但就目前的狀況講,黨員對共產主義信念動搖的不在少數,理論虛無、信仰虛無和錯位的狀況在黨員中大量存在;部分黨員干部在市場經濟中迷失了自己,個人至上、紙醉金迷,甚至貪污腐化、違法亂紀,大大損壞了黨員干部在廣大群眾心目中的形象。改革開放以來,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魚龍混雜,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已經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對此,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
重新認識馬克思的政治理想能夠喚起共產黨員的政治熱情和黨性覺悟。在當前社會機制多重轉型、社會矛盾錯綜復雜的時期,作為共產黨人,堅定共產主義的信仰,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是義不容辭的責任。
人是生活在價值世界中的,人總是在追問個體活動的意義和價值,并趨向某種終極價值;人的存在需要有價值目標及核心價值理念的支持,人要尋找自己的精神家園。這是人與動物的根本不同之處。然而,市場經濟的發展導致工具理性至上、物質至上、利益至上盛行,整個社會在物質財富的不斷增長和快速消費中陷入了人文精神失落、價值目標缺失甚至價值虛無的泥潭。馬克思的政治理想,揭示了人類社會“應當如何”的價值問題,為人們的生產生活實踐提供價值坐標和意義指向。馬克思始終關注“現實的個人”,從人的現實關懷與終極關懷相統一的價值思維出發,重塑我們的價值理念,這對于拯救日益混亂的價值世界,重建中華民族精神家園意義重大。當今社會,解決人們的價值危機、理想失落與心靈家園喪失的問題,重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既要繼承并弘揚光大優秀的民族傳統價值觀,也要吸收和借鑒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豐厚的價值資源與精神養料,馬克思政治理想對此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們要深入研究和系統發掘馬克思主義政治理想中的價值意義,不斷提升我們的價值境界與價值創造力。
馬克思與其他理論家或哲學家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從最初就明確提出自己的理論指向是改造世界而非解釋世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5]馬克思在建構他的政治理想時也始終沒有脫離這個宗旨,始終把改造世界的歷史任務作為其政治理想的歸宿。
誠然,當人們試圖將共產主義這一理想付諸實施時,卻發現馬克思主義政治理想作為一種理論與現實歷史發展進程存在著很大差距。社會主義革命并不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首先實現的,而是在東方落后國家中首先獲得成功的,而這些國家并不具備高度發達的生產力水平,大多還處在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發展階段,其資本主義或市場經濟化的程度也很低,作為社會主義革命之對象的資產階級與作為革命之動力的無產階級并不占人口的多數。這就提出了一個十分嚴峻的問題:如何實現從這種經濟發展低水平的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的過渡。
馬克思政治理想從其出現開始就是直接聯系于現實政治生活的,同樣,對于當代中國現實的關注應是時下實踐馬克思政治理想的一個重要環節。理想美好但現實嚴峻,必須對現實不斷地突破和改造,才能趨近理想。如果沒有科學的理想目標的引領和指導,那么改造和發展就沒有了方向,很有可能要走彎路甚至是倒退的路。面對當今中國經濟、政治、社會生活變革之大局勢,必須牢牢把握共產主義前進的方向,有的放矢,這樣我們才能趨近美好完滿的社會形態。中國目前最大的現實就是生產力處于不發達狀態,所以,補經濟建設的課毋庸置疑。盡管改革開放30年在經濟建設方面確實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現在我們卻仍面臨許多問題,經濟仍然不夠發達、社會建設相對滯后,這樣的現實更需要我們回到原來的初衷上來。因此,必須反思我們的發展方式,不能只是為經濟而發展經濟;經濟發達只是我們建成理想社會的一個必備條件,而不是目的本身。我們應始終明確,理想社會是為了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當前,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的關鍵階段,重新強調馬克思政治理想,強化主流意識形態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馬克思的政治理想是我們前進的方向和動力,是我國順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思想武器和理論指導。過去,我們在馬克思政治理想的引領下,取得了巨大成就,當然也出現一些狂熱化、教條化的問題,但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馬克思政治理想的科學性,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我們必須通過對馬克思的政治理想重新領悟和理解,振奮精神,凝聚力量,在馬克思共產主義政治理想的感召和指導下,更加堅定地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闊步前進。
本文為2013年安徽高校省級人文社科研究項目“馬克思政治理想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課題編號:SK2013B143)的階段性成果。
[1][2][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9,294.
[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77.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