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冰燕
(中共南陽市委黨校唐河分校,河南 南陽 473400)
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將生態文明提升到治國理念的高度,這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表明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在此,筆者試從四個方面論析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性和緊迫性,以助于深刻理解我黨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戰略。
回顧人類文明發展走過的歷程,人類社會已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三個時代,現在正在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
在原始文明這個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類靠采集天然植物和漁獵維持群體的生存和繁衍。受自然的限制、支配和威脅,人對自然界的基本態度是畏懼、崇拜,僅僅是被動地適應自然。當時,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極其低下,即便出現了一些過度采獵行為,也不會對自然環境造成多大破壞。這一時期,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對自然的高度依賴,自然主宰著人類。
社會發展到一萬年左右,人類開始進入農業文明時代。人類逐步以農耕代替采集、漁獵,也由遷移不定的生活方式轉向聚居、定居。在以自給自足的農業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中,由于人口數量有限,人類活動范圍較小,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尚未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生態系統仍可以維持著大體上的平衡,人類仍能與自然界正常共處。
18世紀60年代,人類步入工業文明時代。機器大工業代替手工業,社會生產力獲得了極大提高,特別是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使人與自然的關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天地萬物都淪為技術改造的對象。工業文明在帶給人類無限福祉的同時,也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社會危機和生態危機。20世紀上半葉發生在英國、美國、日本等工業化國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充分暴露出了發達國家實現工業化所導致的人與自然關系的緊張和嚴重的環境問題。
這時,人類逐漸看到了工業文明帶來的負面效應,進而開始對工業文明和人類生產實踐活動進行深刻的反思。例如,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卡遜女士在《寂靜的春天》一書中提醒世人:“化學工業正在將地球變成一個化學毒品性試驗室,包括人類在內的所有生命都在成為毒品測試的試驗品。”她告誡人們,環境問題不解決,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中”。
此后,人類開始把環鏡問題與人口資源問題和經濟社會發展聯系起來,探索一條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一些有影響的國際環保組織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相繼成立;1972年6月,聯合國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有史以來全人類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討論并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揭開了全人類共同保護環境的序幕,也意味著環保運動由群眾性活動上升到了政府行為。1992年6月,聯合國在里約熱內盧召開環境與發展大會,制定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行動綱領《21世紀議程》,提出了人類社會發展和改善環境所要達到的目標。自1992年里約環發大會以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綱領性文件和國際公約的問世,標志著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成為全世界的共識。
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正處于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時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4年我國通過了《中國21世紀議程——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發展白皮書》;1998年,國家專門制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2000年制訂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可持續發展綱要》等文件。這為我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確立奠定了制度基礎。
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源于“庫茲涅茨曲線”。后者是由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庫茨涅茨提出的,說的本來是經濟增長與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隨著經濟增長呈先加大而后減小的倒U型關系。20世紀90年代,普林斯頓大學的格羅斯曼和克魯格等經濟學家,把庫茲涅茨曲線的思想應用到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分析當中,經過對42個國家的不同地區內14種空氣污染和水污染物質12年的變動情況進行研究后發現:環境污染程度隨人均收入增長先增長而后下降,即大多數污染物質的變動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平增長呈現出倒U型趨勢。
1995年,“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假說正式提出。根據這一假說,一方面,經濟增長意味著更大規模的經濟活動,大量的資源投入帶來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對環境質量產生負面的規模效應;另一方面,經濟增長通過諸如清潔能源的新技術使用、產業結構的升級與優化等,對環境質量產生正向的技術進步效應和結構效應。一般說來,在大規模工業化階段,規模效應超過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不斷惡化;后工業化階段,技術效應和結構效應超過規模效應,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逐步改善。歸結起來,這三類效應共同決定了環境質量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型曲線關系:環境質量隨著經濟增長呈先惡化而后改善的趨勢。
這個曲線理論告訴我們:當一個國家進入工業現代化時期,生態環境逐漸惡化達到頂峰,客觀要求推動這個國家必須采取重大戰略措施來扭轉惡化局面,控制環境污染。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2]面對人口膨脹、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等不可回避的問題,人類要想在地球上繼續生存下去,必須改變對自然界一味索取的價值取向。摒棄“人類中心論”,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承載力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才可能使人類社會的文明得以傳承與延續。此時,人類社會就需要一種新的綠色低碳發展方式來替代原來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我國的經濟增長已持續多年,實現生態環境轉型既是發展的客觀要求,亦是規律使然。
《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指出:中國能源資源總量豐富,但人均擁有量較低且分布不均衡。
人口總量世界第一。以2010年11月1日零時為標準時點的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全國人口總數為1339724852人。目前,我國人口比世界上發達國家人口之和還要多1億。世界上超過1億人口的國家,除我國外還有印度、俄羅斯、印尼、巴西、日本,但我國人口比這6國之和還多。這些數據表明,我國人口數量之多,不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過其他人口大國。
我國水資源總量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僅有2400立方米,為世界人均水量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個貧水國之一。而且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人口、耕地分布狀況不協調,造成水旱災害加重。
我國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可用面積逐年減少。全國人大農業與農村委員會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耕地面積約為18.26億畝,比1997年的19.49億畝減少1.23億畝。我國人均耕地面積由10多年前的1.58畝減少到1.38畝,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40%。”這就道出了我國嚴格保護耕地的極端重要性。
我國森林總面積1.75億公頃,僅占世界的4.6%,林木總蓄積量不足世界總量的3%。森林覆蓋率18.21%,僅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25%,居世界130位。人均森林面積0.132公頃,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22位。
我國主要礦產儲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化石類能源探明儲量約7500億噸標準煤,總量較大,但人均能源擁有量卻遠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氣人均剩余可采儲量,分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我國煤炭儲量相對豐富,但從中長期來看,仍面臨諸如賦存條件、勘探水平、運輸條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能被有效開發利用的煤炭資源量明顯不足;而且在資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勻性和區帶性。據美國能源信息署預測,中國煤炭可控開采量已不足60年,而石油可供開采量僅有14年。從礦產資源的可利用性來看,資源稟賦與人口不斷增長之間的矛盾將長期存在。目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階段,是資源消耗強度加大的階段,這就更加劇了資源短缺的矛盾。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控制環境污染和改善環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進展。但是由于自然、人為等諸多方面的原因,生態環境“局部治理,整體惡化”的狀況并沒有得到根本改變。上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惡化的形勢嚴峻,有些地方甚至出現了觸目驚心的生態危機。
水污染值得警醒。來自環境保護部的數字顯示,目前全國地表水污染依然較重。2011年,我國廢水排放中化學需氧量(COD)排放總量為2499.9萬噸,氨氮排放總量為260.4萬噸,均居世界前列。我國一半城市市區地下水污染嚴重,57%的地下水監測點水質較差甚至極差;2011年上半年,七大水系除長江、珠江水質狀況良好外,海河的劣V類水質斷面比例超過40%,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為中度或輕度污染;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2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土地污染和退化令人關注。2008年以來,全國已發生百余起重大土地污染事故。國土資源部統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環保部南京環科所研究員單艷紅說,華南部分城市約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鎘、砷、汞等有毒重金屬和石油類有機物污染;長三角有的城郊連片的農田受多種重金屬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喪失生產力,成為“毒土”。截止2011年底,水土流失面積356.92萬平方米,占國土總面積的37.2%;沙化土地面積占18%,受沙化影響的人口達4億多,全國8.5萬座水庫總庫容已被泥沙淤積1/3;全國天然濕地已減少36%。
空氣污染嚴重。2011年,我國城市大氣環境質量有11%的城市超標。在檢測的468個市縣中,出現酸雨的市縣227個,占48.5%;酸雨區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2.9%。今年1月份我國從東北、華北到中部乃至黃淮、江南地區,出現大范圍、長時間嚴重霧霾,影響面積130多萬平方公里,受影響人口達6億;其中PM2.5給中國城市帶來的挑戰是嚴峻的。
動植物物種急劇減少。由于人口激增、工業生產、環境污染等原因,致使大量物種失去了與之相適應的生存環境而急劇消亡。近50年來,我國大約有200個物種的數量大量減少,有的甚至已經滅絕。大量高等動植物被列為瀕危物種。在聯合國《國際瀕危物種貿易公約》列出的640種世界瀕危物種中,中國有156種,約占總數的四分之一,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環境問題不禁制約經濟發展,而且影響社會穩定。近年來,重大環境污染事件頻發,給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帶來危害,直接釀成社會群體事件。特別是2012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億元鉬銅項目、江蘇省南通啟東的王子制紙排海工程項目和浙江省寧波市鎮海的PX項目因公眾訴求表達不暢,紛紛遭到群眾強烈抗議。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棄項目的建設告終,這對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損害。
我國環境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綜合的、多方面的。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態危機繼續下去,不但我國經濟建設的成果會大打折扣,而且將增加不穩定因素,激化社會矛盾;不但會殃及子孫后代,而且將直接威脅到當代人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現代化進程中刻不容緩的一項重大任務,只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良好的環境支撐。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2.
[2]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