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蘭 (廣西北海市環境信息中心 536000)
在突發事件時,往往由于公眾無法及時地得到有效信息,對事故不了解,不能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不僅不能規避事故本身帶來的風險,而且容易造成恐慌,影響了社會安定團結的局面。
很多案例表明,大多數企業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發生之后,因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擔心受到處罰,特別是伴隨著嚴重的傷亡事件,企業為了自身利益,對發生的事故采取不報、瞞報的方式,甚至采用各種不良手段對消息進行封鎖,如果事故影響不發展到無法掩蓋的地步,企業是不會主動進行披露的。有些事故,由于各種原因無法掩蓋,企業在事故發生后,不考慮公眾對事情的知情權,對信息的披露采取選擇性的公布策略,公布的大多是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對關鍵性的部分盡量隱瞞。
按照我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公眾具有對公共事件的知情權和參與權,為了保護這種權利,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國務院于2007年4月5日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這是社會對公眾人權的尊重和公共利益的保護。政府部門作為決策的主要部門,在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之后,應該及時主動的公布事故的官方信息,然而,實際情況卻并非如此。首先,政府掌握的信息來自企業的上報,許多肇事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不及時上報。因此,致使政府不能及時的公開事故信息,造成信息的二次延誤。其次,政府通過環境監測和受理舉報等方式,掌握一些污染情況,但由于缺乏明確的法規要求政府的公開范圍和內容,造成政府部門避重就輕的選擇性公開。最后,許多企業對當地政府來說,是增加稅收的主要來源,在利益的面前,使政府站在企業的一方,不及時、準確地公布污染信息。這種行為的結果會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不利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的解決。
環境知情權是公眾的一項基本權利,通過環境信息的公開,公眾可以加深對自己生存環境的認識,形成應對環境污染事故的防御措施。有效的規避風險,降低環境事故給公眾帶來的危害,更好的保護自身的財產和人身安全。由于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發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影響的面積較廣,帶來嚴重的破壞,造成巨額損失。特別是一些國際間的污染問題,受害者可能牽涉多國公民,如果事故發生之后,企業和政府站在公共的利益角度進行考慮,及時的公開事故的所有信息,將會極大地降低公眾的人身和財產損害。反之,一味地進行隱瞞就會大大加重公眾的損失。
人們對突發的事件往往具有更大的好奇心,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很容易引起公眾的大范圍和高強度的關注。環境與公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在突發事件面前人們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對信息具有更強的渴求,政府部門對信息的掌握更加權威,應該及時的發布各種有效信息。否則,人們就會聽信謠言,甚至做出不理智的行為,影響社會的安定。特別是當今,現代通信技術的發展,信息的傳播越來越方便,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增加。他們獲取的信息可能不準確、不全面甚至是別有用心的人,散發的帶有攪亂社會秩序的謠言。缺乏官方的權威信息,事故的謠言就會激增,非正式的環境信息傳播代替了正式的政府信息發布。對單一的個體來講,親身經歷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的可能性很小,但是在網絡的作用,其他地區的環境事故會對個人產生刺激,影響著社會公眾對事件的態度、觀念與行為。官方如能及時發布的權威信息,可以平息社會輿論,消除公眾的恐慌心理,甚至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社會混亂。
大量的事例表明,解決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僅依靠各級政府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公眾廣泛參與。一旦出現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政府就要積極動員公眾參與應對行動中。這是每一個社會成員、企業、團體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如何讓實現公眾的積極參與和有效行動,需要政府部門進行有力的引導、協調和統一組織,若僅依靠公眾的分散的自發行為,實際效果將降低。公眾積極和主動參與的前提,就是掌握真實、準確的突發性事件所有信息。對事故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才能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信息公開的途徑對信息的傳播及影響力是十分重要。在突發事故情況下,信息公開講究速度要快、傳播面廣、傳播媒介權威。通常做法是,政府召開新聞發布會,邀約各大媒體記者(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現場直播,接受記者的提問,借助媒體之手很快就可以傳遍世界。另一種做法是,當今流行的信息傳播方式,即通過官方微博發布消息,這種方式不僅傳播速度快、網民關注程度高,而且其運行成本低、效率高。在通過媒體主動向往信息公開的同時,可以考慮增設事故咨詢熱線,接受社會各界的咨詢。
當前,我國處于環境問題的多發時期,對各類環境事故的應對措施,也考驗著政府對危急事件的處理能力。及時公開環境信息是對公眾環境知情權的尊重,充分的信息可以使公眾在事故之后更好的維護自身的各項權益,也為發揮公眾的主人翁地位,參與政府決策提供了基礎。
[1]朱謙.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中的環境信息公開問題研究[J].西北政法學院學報,2007,5(03):150.
[2]王洛忠.我國突發性環境污染事件中環境信息公開制度研究[J].內蒙古大學學報,2012,3(06):26-27.
[3]楊彬.我國環境信息公開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3,12(03):7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