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源寧(天然氣川氣東送管道分公司川渝管理處 四川 達州 635000)
唐紅英(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中油氣礦磨溪天然氣凈化廠 四川 遂寧 629000)熊俊杰(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川中油氣礦磨溪天然氣凈化廠 四川 遂寧 629000)
隨著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社會經濟得到騰飛,大量外資企業不斷涌入國內天燃氣市場, 這迫使國產企業要引進先進技術,也使得與國外大型天然氣企業的合作成為大勢所趨。 針對天然氣計量這一塊, 我國的觀念逐漸走向國際軌道, 不斷取得進步。 縱觀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我國天然氣計量工業歷經多年積累,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對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
天然氣計量是一項大工程,牽扯到多方因素,如何準確有效的進行天然氣計量,對整個天然氣產業至關重要。 當前,信息技術和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 它們的介入可以實現流量精確控制和遠程操控,大量節省了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測控精度。 先進技術直接推動計量方式的革新。
以往的天然氣流量計量儀表選型單一,結構簡單粗糙,只能完成對天然氣流量的粗略評定計算,測試值誤差較大,這難免會形成天然氣資源浪費,對產業運轉和經濟發展都不利。 最近這幾年,我國在這方面不斷加大投入,從技術、工藝、基礎理論研究等多方面加強支撐力度,產生了許多不同類型和用途的流量計。 這些流量計針對性很強,各有特點,適用于不同環境,很好地滿足生產需要。 天然氣儀表選擇真正從原來的單一化、簡單化向現如今的多元化邁進。
天然氣流量計量在天然氣工業中扮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我國天然氣流量計量工作開始, 僅對流量數據進行單一數據管理,這種方式的不足是顯而易見的。 它無法有效掌握流量特點和周期規律,不能根據特定環境進行合理監控。 計算機技術給天然氣流量計量的數據管理提供了便捷途徑, 基于它的巨大存儲量,技術人員可以多點采樣,對數據進行準確分析測量。
我國的天然氣計量工業近年來取得了長足進步, 但同國外先進企業相比, 仍有不小差距。 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我國還沒有實現大范圍、廣域的能量計量,國家也沒有出臺天然氣能量計量的法規法條,以及相關的產業政策,這造成用戶無法直觀針對不同能源進行擇優選擇。 歐美發達國家已經有了完善的法律法規、價格政策和能源補貼政策,NGPA(美國天然氣加工者協會)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針對美聯邦的《天然氣政策法令》的價格條款,提出了基于天然氣發熱量的交接計量和交易結算法則。 我國的法規制定者應詳細研究《天然氣政策法令》中的相關細則、價格上限,借鑒他人成功的實踐經驗,盡早制定出我國專屬的以熱值為基礎的定價策略,并做好價格銜接工作,盡力避免法律糾紛。
國外天然氣價格制定充分考慮了市場經濟特點, 不僅考慮了石油、電能、煤炭等能源價格,同時綜合考慮用戶對象以及現階段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的天然氣價格制定權掌握在國家發改委,定價時只考慮不同用戶價差,忽視了其他能源的價格,也缺乏用氣量和價目之間的明確關系。
流量計、二次儀表和輔助設備組成了流量計量系統。 國外主流裝備包括孔板、渦輪和超聲技術,大流量用戶配備雙流量計進行核查。 針對二次儀表中的壓力溫度、 差壓測量一般使用變送器,流量積分設備一般為專用流量計算機,大型計量系統要求現場打印出評價結果,并能夠將數據及時上傳到一級服務器。 我國的流量計量以孔板流量為主,而超聲流量也逐漸被搬上前臺。 已經有上百臺設備用于氣體貿易評價。 一體化小功耗智能渦輪、旋緊渦輪和渦街在民用方面應用甚廣。
在線色譜分析儀在國外代行天然氣計量站應用普遍, 中小計量站先從大型計量站下載數據, 而后用實驗室色譜儀和相關數據處理設備進行離線分析我國均采用實驗室色譜儀進行離線分析,雖然不少流量用戶擁有在線設備,但計算結果并沒有上傳到總服務器作為計算參考。
《天然氣能量測定》使得能量計量有據可依,為能量計量提供了技術支出。 為在今后推近計量產業發展,我們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基于我國的天然氣使用情況和經濟實力,推薦計量試點工作,制定出詳細的能源法律法規,使得能量計量的觀念廣為傳播,推廣實施;
(2)我國的天然氣貿易交接以孔板流量計為基礎,積累的數十年的經驗,技術也已經很成熟。 我們現在要不斷加強天然氣熱值策略。 我國二十多年前就實施能量計量,大大推動了天然氣產業。 我們應該早日研究出適合我國發展的天然氣熱值測定技術。
(3)做好標準制定工作和人員培訓,增強人們對能量計量的感官認識;同時嚴格要求新員工按規定操作儀器儀表。
(4)積極開展基礎研究和技術拓展。 在引進消化國外先進儀器和技術的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國情進行二次開發創新。
[1]張建波.天然氣計量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0(7).
[2]趙寧.天然氣流量計量中一些問題的探討[J].河北化工,2010(3).
[3]郭緒明,張福元.淺談建立天然氣量值動態溯源體系[C].全國流量計量學術交流會全國流量計量學術交流會論文集, 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