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希宏
近年來,海峽兩岸關系日益改善,經濟貿易往來日益密切,技術人文交流越來越頻繁。2008年12月,兩岸正式實現三通。2010年9月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生效,海峽兩岸經濟合作從此開啟新篇章。
199 0年4月,以董世芬先生為團長、陳武雄先生為秘書長的臺灣石油化學工業同業公會代表團首次訪問大陸,拉開了兩岸石油化工合作發展的序幕,奠定了兩岸交流合作史上的里程碑,可謂是臺灣石化界對大陸的“破冰之旅”。
隨后的20多年,同業公會先后多次訪問大陸,和桐、李長榮公司、臺聚、 臺塑、 臺橡、中橡、國喬等企業相繼來大陸投資,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兩岸的合作,而且彼此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交往的日益頻繁,合作不斷擴大,兩岸貿易額已經從1979年的不到8000萬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689.6億美元。今年1~5月,貿易額達到869.7億美元,同比增長41.5%,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貿易伙伴、最大的順差來源、最大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與此同時,大陸已成為臺灣地區最大投資地區之一,截至2013年5月底,大陸累計批準臺資項目88810個,實際使用臺資580.9億美元。按實際使用外資統計,臺資占大陸累計實際吸收境外投資總額的4.4%。
自2010年9月ECFA生效和2011年1月ECFA早期收獲計劃全面實施以來,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惠及面廣,成效較為顯著。從石化產品來看,2011年1月至2013年5月,臺灣對大陸出口793萬噸,出口額132.3億美元;大陸對臺灣出口52萬噸,出口額5.9億美元。尤其是今年1~5月,ECFA早期收獲清單中的主要石化產品貿易逐步走出全球金融危機陰影,實現貿易31.2億美元,同比增長18.6%,已超越2008年的歷史高點,創出歷史新高。
臺灣企業已經遍布在大陸從沿海到內地,他們在大陸的發展,也促進了大陸經濟發展和石油化工產業進步。中央政府的海峽西岸經濟發展促進政策已經成為了臺灣企業在大陸發展政策最優惠,發展環境和發展活力的區域。大陸進一步改革開放,內地和沿海都會成為銜接石化產業,實現共贏發展的發展平臺。
大陸的石化工業經過幾十年的改革與發展,已經形成較為完整的工業體系,煉油能力和乙烯產能均已位居世界第二位,進入世界煉油和石化大國行列。與此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臺灣島內的石化產業由下游開始起步,逐步帶動中、上游產業的整體發展,形成了自下而上、逆向發展的一個完整的產業體系,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管理、營銷經驗以及產業資本,尤其是在基礎化工產品、化纖等方面在技術和規模上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經濟的較長時期的低速增長和社會進步,都將直接影響到石化產品的總量增長和結構調整。與此同時,兩岸石化工業還面臨來自資源、北美頁巖氣、中東低成本乙烯、大陸煤化工以及環保等嚴峻挑戰。
一是資源挑戰日益嚴峻。首先,原油對外依存度高,原油資源的安全、穩定、經濟地獲取面臨挑戰。臺灣煉油工業發展高度依賴進口資源,大陸自1996年成為原油凈進口以來,2012年原油對外依存度已達56.4%,預計2020年將接近70%。進口原油約四分之三來自地緣政治不穩定地區,保障原油資源的安全、穩定供應是兩岸石化業共同面臨的首要問題。其次,輕烴等氣體資源缺乏的資源特征,決定了大陸和臺灣島內乙烯工業發展以重質原料為主。因此,兩岸石化企業同樣面臨著乙烯原料成本較高等嚴峻挑戰。
二是面臨頁巖氣快速發展帶來的乙烯及其下游產品低成本競爭。技術進步推動北美頁巖氣產量快速增長。2012年,美國頁巖氣產量達2302億立方米,約占天然氣產量的34%。預計2020年產量將進一步提高到3127億立方米,約占天然氣總產量的41.5%。頁巖氣的開發使得美國乙烯原料進一步輕質化,2005年美國乙烯原料中石腦油有所比例約為29%,2011年這一比例下降到11%;預計未來石腦油所占比例將進一步下降,預計到2020年將下降到10%以下。預計2015年后,北美地區將新建近10套乙烯裝置,總產能超過1500萬噸/年,其中2015~2020年將新增乙烯產能1050萬噸/年,約95%的產能采用輕烴原料。由于新建的乙烯產能約65%將轉化為聚乙烯,未來北美地區聚乙烯過剩量將明顯增加,預計到2020年北美地區聚乙烯過剩量將由目前的230萬噸增加到700萬噸左右。
三是面臨中東低成本乙烯及其下游產品的競爭。近年來,中東地區加速實現資源產業化發展,采取合資合作等多樣方式擴大石化產能,打造上中下游一體化產業鏈,謀求利益最大化。預計2012~2020年中東地區將新增乙烯產能830萬噸/年。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中東乙烯裝置采用重質原料的比例將明顯增加,使得中東地區不僅具有C2的優勢,也將具有發展C3、C4及C6等產品的優勢。
四是大陸煤化工的較快發展對傳統石化工業的嚴峻挑戰。近年來,在高油價的推動下,大陸現代煤化工產業得到較快發展,在煤液化合成油、煤基甲醇制烯烴、煤制乙二醇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當前,已建成投產煤制烯烴產能236萬噸/年,在建1200多萬噸/年,另有1700萬噸/年在開展前期工作;建成投產煤制乙二醇產能110萬噸/年,在建就達400萬噸/年,另有100多萬噸/年在開展前期工作。由于技術的進步和成本優勢,無疑將對傳統石油基原料路線的乙烯工業產生較大沖擊。
五是環保挑戰日益嚴峻。當前,大氣質量,水體的污染,氣候變化壓力正驅動世界向低碳經濟方向發展,大陸也已經邁上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新征程,對包括石化工業在內的產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環保要求。
當前,大陸已經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階段,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隨著大陸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加快發展,與此同時,綠色低碳,大數據,智慧化的新的工業革命,必將為大陸乃至世界石化工業發展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必將會創造出對科學技術、管理經驗和各類人才的巨大需求。海峽兩岸同根同源,臺灣具有開拓、利用大陸市場的地理優勢、文化優勢。具有得天獨厚的合作發展優勢。
海峽兩岸如何在現有合作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各自在技術、資源、市場以及管理等方面的優勢,加大交流力度,增進相互了解,拓寬合作領域,加快合作步伐,深化石化領域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共同譜寫兩岸石化合作的新篇章,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積極開展油氣資源勘探開發互利合作。特別是在非常規油氣的勘探開發和南海海上的勘探開發進行廣泛合作。通過豐富和完善合作機制與手段,促進原油供應渠道的多元化,共同維護國際油氣通道安全和暢通,保障資源安全穩定供應。
二是合作研發,提升兩岸石油化工業核心競爭力。充分發揮各自研發優勢,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加強在基礎、應用等研發領域的技術合作,為增強產品競爭力提供技術支撐。共同探討優化烯烴原料低成本化,化NGL,煤化工等挑戰為機遇,實現烯烴原料多元化和工藝多元化,產品的高附加值化。
三是提升兩岸石油化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兩岸石化產業互補共贏發展為原則,實現產業優化重組和布局,優化調整產品結構,防止同質競爭,聯手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石化產業鏈,提升兩岸石油化工業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世界產業布局和發展中實現共贏發展。
四是進一步加強在國際石油貿易領域的合作。加強信息交流和貿易聯合,共同提升買方的議價能力,爭取在原油貿易上有更多的話語權;擴大兩岸成品油和化工產品貿易合作,優化生產和營銷網絡;加強在油品儲運設施共享等方面的合作。
五是積極開展綠色低碳發展合作。綠色低碳發展已經石油化工業可持發展的基礎,兩岸石油化工業能夠在節能降耗、環境保護、質量升級、安全生產等領域,開展廣泛而深入的交流與合作,營造安全、健康、綠色的美好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