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忘 川
如果有人打破了一座房子的一扇玻璃窗而又沒及時維繕,就會有人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接著打爛第二扇、第三扇。久而久之,不僅有可能窗戶被打破,還可能破門而入,把整座房子都搞得一塌糊涂;同理,一個很干凈的地方,人們不好意思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后不及清理,就會有人接著丟,且毫無羞愧感。
這就是“破窗效應”。這個結論來源于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杜的一項實驗,后來被政治學家詹姆士·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喬治!凱琳概括為“破窗理論”。它揭示了人的意識行為中一個共有的特征:大多數人都有從眾心理,在心理變化過程中,環境有時會起決定性作用。如果用這個理論來看安全事故也會有諸多啟示的。
近年來,各種安全事故頻發。不少事故是在既有較為完善的規章制度、也有較為完備的保障設施的情況下由當事者習慣性違章引發的。所謂“習慣性違章”是指不自覺地固守不良作業傳統的工作習慣,違反安全工作規程的行為,這是一種長期傳下來的、經常出現的違章行為,它具普遍性、反復性、頑固性、隱蔽性四大特征。簡言之,即不良習慣造成的違章行為。從不良習慣的形成來看,就有“破窗效應”的特征:有人偶有違章行為又沒什么大的不良影響和后果,沒有得到及時糾正,久而久之,違章者習以為常、見怪不怪;周圍的人也覺得沒啥大不了的,和尚摸得,我也摸得,也習以為常從而形成不良習慣。
不良習慣存在于人下意識行為舉止中,不易被察覺,使“習慣性違章”具有隱蔽性,不易預見、預防、制止。因此,“習慣性違章”即廣泛存在,又防不防勝。尤其是對具有高溫、高壓、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的化工生產而言,稍有不慎,一個細微的疏忽就可能釀成大事故。
那么如何預防、整治“習慣性違章”呢?“破窗效應”給予我們有益的啟示。
首先,及時“補窗”,把不良習慣撲滅于萌芽狀態。只要出現了違章行為,不論大小、不論后果,不論初違還是復違,都要立即制止、照章處理,還要按“三不放過”的原則,不僅讓當事者受到處罰和教育,還要讓周圍的人受到教育,避免大家認為小違章、初次違章可以受到諒宥進而形成從眾心理。
其次,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凡有違章,無論人多、人少都要嚴肅處理,避免法不責眾,否則就是對不良從眾心理的縱容,助長不良習慣的形成、穩固。
再次,堅持安全教育,提高安全意識,增強安全生產的自覺性。要建立安全教育長效機制,實現安全教育常態化。通過安全生產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時時講,讓規范、理智、科學的習慣在不斷形成強化中,潛移默化消除、替代不良習慣,讓大家從“要我安全”的狀態轉變成“我要安全”的自覺狀態,才能徹底消除“習慣性違章”。
安全生產是企業永恒的課題。要確保企業安全、穩健、長久運行,除了運用科學、先進的管理工具、安理模式、管理經驗和技術設施外,還當從根治“習慣性違章”這類細節做起,從“補窗”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