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貴一
(鄭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論專題教學與研究生創新性人才培養
白貴一
(鄭州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現代國家研究生教育的目標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大批適應國際競爭和國家滿足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教學活動是培養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基礎環節、基本途徑、基本手段和基本方法。專題教學集啟發、探討、答疑、歸納、綜合、研究于一體,涵蓋概念、方法、原理和結論,是培養研究生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系統專業知識、探究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和基本途徑,也是對研究生研究能力基本的、必要的基礎訓練。
研究生教育;專題教學;創新性人才培養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當代中國應印國際情勢和適應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一項重大歷史使命和重要現實課題。教育是傳承文明和探索未知的活動。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的研究生教育,其宗旨和歸宿是為國家和民族培養具有創新能力、面向人類發展、適應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高層次專業人才。專題教學集啟發、歸納、綜合、討論、答疑、研究于一體,涵蓋概念、研究方法、基本原理和結論,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高層次人才的重要環節和途徑,也是對研究生研究能力所需的、基本的、必須的和必經的訓練。
人類總是在應印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創新是人類永恒的課題,人類社會真是在不斷創新中適應自然和社會,并在創新中推動政治、經濟、文化和科技進步發展。江澤民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人類社會是一個不斷走出封閉,走向互相競爭、沖突、妥協、融合的過程。科學技術的發展、交通工具的革命,使世界連為一體。馬克思在1848年的《共產黨宣言》中早已指出了這一不可逆轉的過程。不但物質的生產如此,精神的生產亦如此。
人類社會的生存方式、政治和經濟組織、國際關系發生的根本性變革,使得世界政治、經濟逐漸走向一體化,經濟超越國度而逐漸全球化,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使不同民族逐漸走向現代化。全球化、一體化和現代化既使世界競爭日趨激烈,亦向人類提出各樣的困惑與挑戰。即人類面臨國家生存、環境、資源、文化等困惑和影響人類生存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等問題。
與發達國家相比,欠發達國家和落后國家走出傳統、邁進現代化過程中,所遭遇的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和市場化、社會組織發育成熟、環境、人口等問題和瓶頸更多,挑戰也更嚴峻。所以,培養能夠適應國際競爭,滿足國內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現實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后現代國家走向現代化的重要使命和條件,是現代化建設的前導和重要推動力量。
教育是現代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是適應國際國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環境和社會需要的必要行為和基本國策。人類既面臨世界性的共同問題,也面臨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問題。工業革命以來的世界歷史進程證明,科學的本質是創新,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近代以來,世界各國無不重視教育,多數國家通過立法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總結歷史教訓和現實經驗,鄧小平高瞻遠矚地指出:中國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和國內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經濟所有制多元、市場經濟體制、大眾文化、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和社會走向自主趨勢,中國黨和政府做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社會管理模式等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科學技術重大戰略決策。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高素質人才的活動,是實現國家現代化的重要動力,也是現代化的重要活動之一。作為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中重要一環和重要內容的研究生教育,要以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為目標,為應印世界政治、經濟一體化、經濟全球化和國家現代化服務。
國際競爭的實質是人才競爭。人才培養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主要途徑。中國是一個教育體系完善和教育結構全面發展的國家。自小學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自專科教育到綜合性教育,中國形成了完整的教育體系和學科結構。研究生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和教育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重要環節。作為有組織、有目的的培養人才的活動,研究生教育要為國家培養大批既能適應國際政治、經濟、科技競爭需要,又能滿足國內滿足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基礎理論堅實、專業知識系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都把培養理論基礎堅實、專業知識系統和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作為研究生教育的培養目標。
研究生的社會角色定位決定研究生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能力訓練諸方面,研究生教育與本科教育在培養目標方面具有很大的差異和不同。本科生教育重在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為下一階段學習和深造奠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研究生教育重點在創新能力的培養,即重點培養研究生發現問題、探索和解決問題能力,重點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與能力拓展方面。
研究生教育獨特的特色和專業目標決定研究生教育在教學方法、教學形式、教學內容諸方面要發生相應的變化,即由單純的傳授知識、灌輸知識,改為啟發探索;由全面教育轉向專科探究;由背誦記憶轉向探索問題并嘗試解決問題。這樣,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方面,要由以前的主要單項教學轉向雙向教學;由此前的以灌輸知識為主過渡到探究未知為主;由此前的“授人以魚”過渡到“授人以漁”。所以,在研究生教育活動中,尤其是在教學方面,系統性、綜合性、歸納性、探究性、科學性應成為研究生教學關注的重點和目的,成為必要的基本能力訓練和創新能力拓展。
課堂教學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礎,是能力培養的主要環節和途徑。專題教學是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手段和途徑之一。按照高等教育體系中研究生教育的宗旨和目的要求,結合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根據課程特點,采取專題式教學,是實現研究生教育宗旨和目的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專題教學集啟發、答疑、討論、歸納、綜合、系統、研究于一體,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的根本措施和手段,是雙向教學(即師生互動)的主要形式,培養研究生探究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和途徑,也是對研究生研究能力訓練。即通過集啟發、討論、答疑、歸納、綜合、研究于一體的啟發探究式教學,激發學生探索未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科研的沖動,發揮研究生潛在的高層次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辯證的、全方位的分析與探究意識,提高學生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應成為研究生教育的追求目標。
專題教學設計與選擇應突出理論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在專題選擇方面,應堅持經典與現代結合。人類社會創造的優秀成果是創新的基礎,經典如不與現代結合就沒有現實價值。所以,專題教學在專題選擇方面要堅持經典與現代的結合。其二,教材與論文結合。教材是學習的基礎和基本依賴。但限于篇幅和基于全面性,教材不能給與深刻、系統的闡釋,更難以體現探究性。通過論文查閱可以補充對問題多角度的闡釋,可以使資料得以豐富與補充。其三,理論與實踐結合。馬克思指出,每當社會對某一事物有需求時,社會現實的需求會比十所大學更能將其探究推向前進。無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法律、科技等,某一事物的現實社會需求是其能夠得到向前發展的最大的推動力。所以,理論要與現實社會關注相結合,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軍事、法律、科技等服務,否則理論就沒有生命力。
教學計劃的實施是專題教學能否達到目的必經過程和環節。詳細、周密的實施過程是專題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目的的基本環節。專題教學應遵循必要的邏輯和控制。首先,教師要對所選定的專題給與講授,對專題做出概括性地簡介,明確其在學科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說明此專題的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乃至問題所在。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此專題的相關書籍、具有代表性的論文,讓學生閱讀經典文獻,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然后進行討論。最后,由老師對學生的討論或論文做出點評。檢閱學生的閱讀、理解、綜合、歸納、概括、理論提升、結論概括能力。
研究生課程的高深型、研究型、專業性和動態性要求研究生教學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具有必要的過程控制和關鍵環節的指導和幫助。審慎的專題選擇需要在對學科結構和學科內容深刻分析和研究基礎上,對課程主要內容進行歸類,將主要內容分解成若干專題,而這些專題應互相銜接,并形成內在邏輯關系。過程控制包括專題教學在實踐環節,應將講授、查閱、研讀、討論或寫作、講評相結合。即通過對各個專題相關內容的講授、閱讀、討論(或寫作——寫小論文)、評述結合起來,通過學生閱讀相關經典文獻并對專題進行討論(或寫作),以此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意志,激發學生對未知領域的興趣,發揮潛在的高層次思維,辯證地全方位地分析與探索復雜問題,創造性地利用現有知識解決問題。通過教師的講解和點評,形成師生互動,即通過相關內容的閱讀、講授、討論、評述,使研究生對專題從縱橫兩方面得以全面、系統、深刻的認知,使每一個專題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在對這個專題的認知中,形成了查閱文獻的能力,閱讀和理解能力,鍛煉了綜合、分析、歸納、概括邏輯能力,提高了思維能力,也在此基礎上發展并訓練了科研能力,由此拓寬知識領域,并將引向探索未知領域。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國家培養適應社會需要人才的活動,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戰略行動和規劃。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和諧社會、和諧國家、和諧世界的現實需要,人類在應印自然和社會的競爭中解決困惑人類存續和發展遇到的一系列問題和挑戰,需要人類在價值理念、組織結構、社會管理、科學技術等方面不斷完善、創新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完善社會管理的戰略抉擇,決定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目標——培養一大批能夠適應國際競爭和滿足國內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需要、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為目標。研究生的角色定位決定研究生探究性教學的必然性。專題教學集啟發、討論、答疑、歸納、綜合、研究于一體,涵蓋基本概念、科學方法、原理和結論,是培養研究生具有堅實理論基礎、系統專業知識、探究和科研能力的重要環節和基本途徑,也是對研究生研究能力基本的、必要的基礎訓練。這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行動和抉擇。
A Study on Topic Teaching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in Postgraduate Education
BAI Gui-yi
(Public Administrative Schoo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Henan,China)
The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modern countries aims to cultivate high quality and high level talents who have the innovative spirits and capabilities and can accommodate the fierc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s well as to satisfy the political,economical,cultural and social needs.The teaching activity is the basic link,ways,means and method for achieving this purpose.As an integration of enlightenment,discussion,question salvation,conclusion,synthesis and research,the topic teaching,covering concepts,methods,principles and conclusions,is an important link and means for postgraduates to cultivate solid theory foundation,systematic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a necessary basic training for postgraduates’research ability.
postgraduate education;topic teaching;innovation;talent training
G643.2
1007-5348(2013)01-0167-03
2012-11-05
白貴一(1962-),男,河南西平人,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河南省廉政評價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從事政治學理論與中外政治制度研究。
(責任編輯:薄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