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彥濤
2011年以來,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廣西壯族自治區廣電局大力推動全區國產電視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工作,2011-2013年連續三年召開全區紀錄片工作會議,舉辦紀錄片創作生產培訓班,出臺了激勵獎勵措施,全區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取得了快速的發展。2012年,廣西國產電視紀錄片產量約161.83小時,紀錄片總庫存量約247.42小時。2013年,實施紀錄片題材公告制度以來,廣西共有44部國產電視紀錄片上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行題材公告,其中廣西電視臺16部、南寧電視臺5部、柳州電視臺1部、桂林電視臺2部、梧州電視臺5部、貴港電視臺1部、百色電視臺2部、河池電視臺1部、崇左電視臺5部,桂林市陽朔、臨桂、永福、全州、平樂和興安縣廣播電視臺各1部。
目前,廣西共有紀錄片創作人員125名,其中廣西電視臺53人,各市電視臺72人。廣西共開辦9個紀錄片欄目,分別是:廣西電視臺《走南闖北廣西人》、《紀錄廣西》和《大美廣西》欄目,南寧電視臺《故事》欄目,桂林電視臺《影像桂林》欄目,梧州電視臺《走進梧州歷史》欄目,河池電視臺《紀錄河池》欄目,欽州電視臺《欽州人》欄目,崇左電視臺《紀錄崇左》欄目。上述紀錄片欄目一般采用周播的形式播出紀錄片。目前,廣西沒有開設紀錄片頻道。
2011年12月,廣西電視臺吳向列以其作品《白褲子》獲國家廣電總局2010-2011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扶持項目優秀導演獎;2012年12月,廣西電視臺綜藝頻道《紀錄廣西》欄目獲得國家廣電總局2011-2012年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扶持項目優秀欄目獎。廣西電視臺紀錄片《方舟》在烏克蘭“我們共同的勝利”電視節獲優秀節目獎,《海上節日》和《海的琴》被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為2012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華文文學大家白先勇》獲第七屆“紀錄中國”創優評析二等獎,《我究竟是誰》獲第八屆“中國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優秀作品。
南寧電視臺的《故事》欄目獲第六屆中廣協會“紀錄中國”二等獎欄目,《居委會》被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為2012年第三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洱海謠》獲第五屆中國“金鵬展翅”獎紀錄片二等獎。桂林電視臺《桂林百年辛亥四牛圖》和《山與水》被國家廣電總局推薦為2012年第二和第三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梧州電視臺創作的《與留守兒童有關的理想》獲中廣協會頒發紀錄片國際選片會十佳優秀作品獎。河池電視臺創作的《魁星樓》、《一代廉吏于成龍》獲中廣協會頒發“第二屆全國歷史題材優秀電視節目獎”專題類二等獎。
1.全區國產電視紀錄片創作生產不活躍,產量不夠。2013年全年,廣西上報總局題材公告的紀錄片總共才44部,而北京2013年上半年上報總局題材公告的紀錄片共有47部,我們與發達省份差距很大。按照《廣電總局關于做好2013年優秀國產紀錄片推薦工作的通知》要求,2013年每個季度,全區可向總局推薦10部國產電視紀錄片參加優秀紀錄片評選,而2013年前三個季度,全區分別上報了8部、5部和5部參評優秀紀錄片,共有12個名額未用完。
2.廣西國產電視紀錄片質量不高,精品不多。2013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公布了2013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優秀國產紀錄片評選結果,共有來自中央電視臺和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6部紀錄片被總局推薦為優秀國產紀錄片。而廣西總共上報了13部作品,無一作品獲得總局推薦。可見,我廣西國產電視紀錄片不僅面臨產量不多的問題,質量也存在問題。
3.廣西各地各部門對紀錄片的創作生產扶持不夠,紀錄片經費不足。按照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各地各單位要積極扶持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各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要加大對重點國產紀錄片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對優秀國產紀錄片給予獎勵。但是,廣西各地各部門還未能完全落實國家的要求,積極扶持紀錄片的創作生產。目前,廣西還沒有設立紀錄片專項發展資金,各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對紀錄片的扶持也不夠,各電視臺更是難以拿出專項經費保證紀錄片的創作生產。紀錄片經費不足,扶持力度不夠,嚴重影響了我區紀錄片的創作生產。
4.廣西紀錄片專職創作人員和專業人才匱乏,創作積極性不高。全區紀錄片創作人員雖然有125人,但是他們一般“身兼數職”,有的既是攝像,又是編導;有的既要寫稿,又要做包裝和音樂;有的同時還要完成經營創收的任務。創作人員不足,專職攝像、編導和后期制作人員極少。“身兼數職”的現象很難保證紀錄片創作生產的產量和質量。人才問題是制約廣西紀錄片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5.廣西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參與紀錄片創作生產比例極低。2013年,全區共有70家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獲得《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僅有3家報送了紀錄片題材公告材料,最后因拍攝內容不符合紀錄片的定義,總局審核沒有通過。而2013年上半年,北京的廣播影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有32部紀錄片進行了題材公告。廣西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未能參與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影響了廣西紀錄片創作生產的數量和質量。
1.提高認識,深刻認識繁榮發展國產紀錄片的重要意義。紀錄片具有跨時空、跨文化的傳播屬性,在所有媒介形態中最易于交流和溝通,在中華文明傳承與國際文明對話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各地各單位要充分認識發展紀錄片工作的重要意義,把推進紀錄片發展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大力發展廣西紀錄片創作生產和播出工作,發揮好紀錄片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2.認清形勢,增強國產紀錄片創作生產的信心。2012年全國各電視制作機構的紀錄片生產總量達到3000小時,比2010年增長了兩倍,2012年各主要電視相關頻道首播國產紀錄片總時長達到1萬小時,時長比2010年提高了3倍多。近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下發通知,要求2014年各電視上星綜合頻道平均每天6時至次日1時之間至少播出30分鐘的國產紀錄片。目前,我國紀錄片發展的形勢清晰地表明,中國紀錄片正處于一個新的行業起點,紀錄片正在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是今后一段時間電視產業發展的重要陣地和突破口,發展紀錄片正當其時。
3.加大扶持力度,盡快設立紀錄片專項發展資金。各地各單位要堅決落實和執行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加快紀錄片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要求,加大對紀錄片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盡快設立紀錄片專項發展資金。各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要加大對重點國產紀錄片創作生產的扶持力度,對優秀國產紀錄片給予獎勵。
4.挖掘資源,立足本土文化積極推進桂產紀錄片發展。堅持差異化原則,發掘自身的地域特色,塑造出本土文化精品形象,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廣西紀錄片創作生產要充分挖掘本地的社會歷史文化資源,要以廣西的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為出發點,展示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示當代廣西精神風貌,使桂產紀錄片獨具魅力,提升影響。
5.打造平臺,夯實我區紀錄片播映基礎。平臺建設是紀錄片創作生產的基礎。全區各級電視播出機構要著力打造紀錄片播出平臺,加大投入,精心組織,新增一批紀錄片播出欄目,采用自制、外購、協作拍攝多種方式,加大紀錄片播出數量。積極創造條件,爭取開辦紀錄片頻道。
6.尋求合作,創新紀錄片工作機制。要創新紀錄片工作機制,發揮市場在文化資源配置中的積極作用,加強與省市臺、中央臺和國內外影視機構的合作,通過合作和交流,提高廣西紀錄片工作者的水平和能力,并努力推動桂產紀錄片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要積極引導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機構進行紀錄片的創作生產,發動社會力量進行紀錄片的創作生產,并擇優進行扶持,從而提高廣西紀錄片的產量和質量。
7.加強培養,建立一支能力強、水平高、影響大的紀錄片人才隊伍。逐步建立紀錄片專職人員創作生產機制,大力培育一批專職紀錄片編導、攝像、編輯等專業人員,加大紀錄片創作人員的培訓力度,要培養既懂創作生產又懂市場運營的復合型人才。要著力培養一批廣西本土的知名紀錄片編導、攝像、編輯等專業人員,推動桂產紀錄片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