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柏
在電視媒體競爭日趨白熱化的背景下,電視頻道的馬太效應凸顯,資金、節目資源、優秀制作力量更加向收視排名前幾位的衛視聚集,中國衛視競爭進入了一個全新格局,中國電視綜藝迎來了一個大投入、大制作的“大片時代”。
大片時代給公眾的第一個印象是“大投入”:湖南衛視的《中國最強音》豪擲5億,東方衛視《舞林爭霸》投資高達2億,湖北衛視《我的中國星》總投入超1億,陜西衛視投資1億打造《中國真功夫》……綜藝節目全面進入“億元時代”,沒有上億的資金,就“玩不起”了。多年來一直強調自己是“改革飛地”“產業羸弱”的廣電業,怎么突然財大氣粗、一擲千金起來?筆者認為,這是行業自行抬高競爭門檻的結果,這種資本主導的“大投入”給電視業帶來的隱憂更值得從業者反思。
以高投入、高規格、高標準的“三高”要求來打造一個只播出十期左右的節目,其首要的意義在于樹立了一個極高的行業標桿,將整個行業的差距拉大得比以前更懸殊了。這樣一方面競爭力弱的衛視只能望洋興嘆,超高的節目制作標準讓他們想克隆和山寨的想法都打消了;另一方面一線衛視把自己的平臺拉高到大大超出行業平均水準,建立起極大的平臺價值優勢,拉高其他節目的產業價值。因此這種大投入相當于以點帶面,是品牌建構的一個硬性手段,用通俗的一句話講就是“好到讓你學不來”。但同時這樣的超高投入模式也存在不可忽視的隱憂。動輒過億甚至5億投資,只為一季十來期的節目,等于是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以《中國好聲音》為例,第一季它播出的前面數場的節目,都是請原班的國外制作團隊一點點摳出來的,效果很好;但是最后一場總直播是內地團隊自己制作的,出來效果就很失敗。也就是說高投入買來的節目效果不能轉化成可持續的制作能力,自己的平臺基本淪為播出工具,一旦節目結束,觀眾在落差對比之下,收視自然也就不能持續了。
一定程度上,國內電視業界對原創性的訴求已經不如之前幾年強烈,因為在超高的節目回報率面前,一切原創或非原創的爭論都顯得那么無力,市場經濟的威力就在于它會把一切的不同意見放在經濟數據前面公平對比。但毫無疑問,對原創能力的追求不應因此而削弱,因為顯而易見,我們買來的節目模式就是別人原創的,我們有再多的錢,也做不出類似的節目效果。
在大型娛樂節目中累積的制作能力,可以應用到小成本的常規節目中。以國內的電視智力研發能力而言,要自行創造出一個同樣精彩的節目模式,短期內不可能,甚至照搬“葵花寶典”來做一期大型娛樂節目效果都差強人意。本土制作團隊在大型娛樂節目中累積的制作能力,可以“下放”到小成本的本土常規節目中。相對而言,這些節目對技術、制作的要求不高,對節目效果的把控不嚴格,更注重節目形式和主持人、嘉賓的發揮,在細節上呈現出粗糙的風格。將大型節目的制作要求打個“八折”,用在這類常規節目身上也必然會有質的提升。如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這些常規性的周播節目,成本都不高,一期節目也就投入四五十萬,在業內明智人士的眼中,大投資的欄目和小投入常規性播出的這兩種綜藝節目需要維持一種平衡:大投資負責創造知名度,成本較低的常規性節目創造持續的經濟效益和吸引力。在大型節目停播期間,收視逐步低落,就要依賴常規節目維持過渡期,直至下一個收視噴發點的到來。
一線衛視固然可以用“高投入”維持“高產出”,但二三線衛視和地面頻道、城市臺卻沒有如此雄厚的財力和魄力重金砸收視。市場資金自然地向價值高的平臺集中,造成行業傾斜性發展的不平衡,這是電視大投入的另一個隱憂。這兩年,寧夏衛視、青海衛視分別與上海、湖南達成“深度合作”協議,引發國內電視圈的強烈反應。強勢的衛視頻道不會滿足于已有的“領地”,它們肯定會試圖突破行政區域的天然藩籬,上演大魚吃小魚的好戲。電視臺的跨省合作能使強勢的一方獲取新的衛視平臺、實現產業鏈的延伸和盈利模式的拓展,但這種合作畢竟和國情、和電視傳媒的雙重屬性存在沖突,是一種劍走偏鋒的不穩定合作關系,行政和市場的角力是潛在的危機。以單純的市場行為衡量,強勢衛視借大投入壯大并且謀求跨省勢力擴張,符合資本逐利性的本質,但在現今國情環境下,這樣的行為容易招致諸多未知因素的反擊,市場的正常行為反而可能會成為不穩定的根源。
每一次宣傳大型歌舞秀,對技術細節的推崇都占據了顯要位置。例如《我是歌手》就聲稱節目中配備了24位弦樂人、9位管樂人的“突破式”現場樂隊,為的是表現出大型專業音樂會的氣勢。這種對技術細節的迷戀和夸大,已經成為國內電視娛樂大片時代的一大風氣。
《中國好聲音》的音響總監金少剛執掌過北京奧運會的音響大權,樂隊總監是有中國第一貝斯手之稱的“零點樂隊”王笑,鍵盤手劉卓也多次與那英、孫楠、韓紅等藝人合作。這種豪華的技術人員配置,對于一檔電視節目,有無必要?節目的宣傳總監陸偉就說:“以前的音樂節目,90%的投入都用來包裝和打造選手,我們打破了這種常規,花大力氣去打造音響團隊,‘好聲音’最奇妙的一點是,選手開口唱歌,一聽到自己的聲音,馬上可以自信地唱下去。”花大力氣打造音響團隊而不是包裝打造選手,算不算一種舍本逐末?靠音響的效果讓選手對自己的聲音產生自信,又如何算得上“好聲音”?節目組對技術的追求有矯枉過正之嫌,所以更多的,恐怕是對外宣傳的一個亮點而已。因為,同樣的節目,離開國外制作團隊,最后一期的效果立馬顯示出差距來,這說明歸根到底是內地制作團隊和國外制作團隊的差別,而不是技術的差距。《中國好聲音》這樣一檔周播的節目,每場錄制用到26個機位,大型的綜藝晚會往往也達不到這個水平。26臺攝像機由演播廳內的16個固定機位和演播廳內外的10個單機組成,其中2號高清轉播車負責正面錄制選手演唱和導師背對選手時的表現,共10個機位;6號高清轉播車的6個機位則是從舞臺方向打向導師和觀眾席。兩臺高清車切換臺輸出的PGM信號再加上機位數,每期節目素材總量長達280多小時,總片比達到驚人的180:1。機器多了、時間長了、素材豐富了,但是哪些該要哪些不該要?機器不能做出選擇,剪輯、切鏡、節奏的把握最終還是要靠人。
對技術細節的迷信還蔓延到座椅上了。據稱《中國好聲音》四把導師坐的椅子每把的造價六位數以上,是從國外空運而來;椅子的搭建維護,全部是外國團隊提供技術支持。從好的方面看,這是對每個節目細節的精益求精,不惜成本;從不樂觀的角度看,這也是舍本逐末。燈光更漂亮了、道具更專業了、音響都頂級的、椅子是天價的,觀眾有了看大片的享受,可最怕就是節目是空洞的。以目前最受歡迎的歌唱秀來說,總而言之最終比的是誰的聲音好聽,其他都是圍繞這個中心服務的。而電視觀眾中喜歡這一類節目形態的畢竟只是一小部分,真的注重好聲音,就自己買音響器材來欣賞了,沒必要看電視。
筆者的意思是,中國電視娛樂進入大片時代,不能只是投資大片、技術大片;畫面再好看、聲音再好聽,看多了聽多了也會膩。觀眾之所以會被資金投入大、技術水準高的宣傳所吸引,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高質量的保證,心里有收視預期;一旦現實與宣傳不符合,其心理落差是巨大的。在電視劇界曾經嘗試過這樣的“三高”模式:大明星、大制作、大導演。這“三大”過去被視作收視保證,至于劇情、道具、化妝、臺詞、演技、思想等基本而硬性的評價因素,反而被忽略了,觀眾一次次失望而歸,電視劇終于無法再持續高投入,進入了低潮期。娛樂節目里的導師、技術和衛視平臺可視為電視劇里的明星、制作和導演,搭積木式的元素組合,不一定就會產生恰到好處的化學反應。

據廣電總局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廣播電視廣告收入1301億元,比2011年增長15.85%。從數據上看,除了2009年的低迷、2010年的井噴外,近十年間廣播電視廣告收入增速基本維持在15%左右,進入大片時代對廣播電視整體的營收增長拉動有限。或許可以這么理解:蛋糕大小有限,只是分配比例越來越懸殊了。一線衛視以集合更多資源的形式,占有了更高比例的行業收入,但行業整體的發展如果沒有取得較大的突破,一線衛視的發展模式也會遇上天花板。拋開無解的體制難題,電視人需要在節目形態上做出更理智的判斷。新聞、電視劇和娛樂節目可稱為電視節目的三駕馬車,資金、精力、注意力都放到娛樂節目上,這與電視媒體的本質就是違背的,因為這是一種“偏科”式的成長,不符合社會公眾對電視媒體的整體期待。
新聞是電視媒體之所以是大眾媒體的生命線,電視劇是體現電視媒體綜合品質的最佳展現形式。如果電視媒體把自己完全定位為一個大眾娛樂工具,它的獨特性和競爭力將會受到嚴重沖擊。資本具有逐利性,市場會自動調節資源的分配,電視媒體的立場、態度和專業精神能否經受住資本和市場的沖擊?這兩者之間本來不具有天然的矛盾,它們是可以找到各自都能接受的平衡點的。但以目前國內電視發展的潮流來看,專業在后退,資本占據了主動,這是危險的信號。電視人津津樂道于高投入、高技術、高收視的三高,逐漸忘記了大眾媒體監測社會環境、文化傳承、協調社會關系這幾個基本功能,也就是忘記了作為傳媒人的基本使命。
在當代,空談主義、理想是不受歡迎的,實實在在的數據最讓人信服,這就是所謂的“大數據”。不過大數據是為人所用,解釋權還是在使用者的手里,只有先確定行為之目的,數據的解釋作用才有明確的指向。以現在看來,個別發展較好的衛視的境況成為國內電視業的代表,掩蓋了行業整體的停滯和專業精神的萎靡。筆者認為有必要重新認識資本和技術主導下的電視娛樂風潮,重塑更包容更多元更具大眾傳媒精神的電視發展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