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 敏
(重慶市大渡口區環境監測站,重慶 400084)
“十一五“期間,大渡口區結合本區實際情況制訂了“寧靜行動”實施方案,從源頭預防、傳播途徑控制、噪聲敏感目標保護3個層面,采用技術、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加強各類噪聲污染防治。有步驟、有計劃地整治噪聲污染,目前已建成噪聲達標區36.59km2,達標區覆蓋率達85.09%,城區噪聲污染防治水平和聲環境質量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切實為城市的生產、生活創造了祥和、安靜的環境。本文結合聲環境質量評價標準的要點,系統論述大渡口區聲環境治理方法的科學性。
從總體上看,大渡口區聲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但交通噪聲、建筑施工噪聲、社會生活噪聲仍是當前群眾來信、來電、來訪反應突出的環境問題。
1.1.1 道路交通噪聲污染
大渡口區地處重慶主城,該區起先的聲源主要是工業噪聲,自2011年重工業企業搬離城區后,交通噪聲成為城區聲污染的主要生源之一。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區交通噪聲污染日益突出,一是交通干線噪聲平均值居于高位,部分路段超標嚴重,二是交通干線夜間達標率低,這使公眾對交通噪聲極不滿意。2012年,隨機選取10條路段進行監測,路段總長為24.1km,全年平均車流量為每小時892輛,寬度的平均數值達22.1;主要表現是公交車次多,在公交車站周邊范圍內,即便是車輛不鳴笛也會有很大的噪聲;客、貨車的數量眾多,喇叭聲響大,對城區聲環境的污染嚴重;道路的空間結構不盡合理,經過狹窄路段時,私家車、公交車和摩托車的喇叭聲不絕于耳,給交通噪聲聲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改善帶來不小障礙。大渡口區的輕軌、鐵路等交通設施的運營同樣也加重了聲污染。總之,交通硬件系統的布局科學化水平不夠高。
1.1.2 工業企業生產中的噪聲污染
目前,大渡口區正面臨新一輪“轉方式、調結構”的發展契機,在本區一些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中,執行生產任務時不可避免地產生噪聲,為營造舒適的聲環境,應加快聲環境污染嚴重的工業企業的撤離和搬遷的步伐。
1.1.3 社會生活噪聲污染
社會公眾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減少噪聲污染的意識淡薄,環保部門對于聲環境的治理力度不夠,尤其是在個別營利性的休閑場所、居民鬧市區甚至中小學校[1],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噪聲污染問題。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噪聲污染未能從源頭上予以遏制。
1.1.4 建筑施工噪聲污染
現階段,因施工中所采用的設備、器械較陳舊,特別是在工地現場攪拌混凝土時,易產生高分貝噪聲[2];距離居民區較近的施工工地會對民眾的日常生活造成極大影響。在建筑施工時,往往時間安排不科學,出現擾民現象,個別工程為盲目追趕進度,在群眾夜間休息時段仍加班作業。施工工地的噪聲防治缺乏有效措施和監督整改力度,施工部門一味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工程作業中可能造成的聲環境問題。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的快速推進,全區交通運輸業、建筑業、第三產業、工業、人口密度等與環境噪聲相關的因素隨之發生較大的變化,公路線路里程、建筑業施工面積和竣工面積、工業企業數量及其總產值等均呈上升趨勢。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城區人口密度大,直接影響了區域聲環境質量的提高。二是建設美好城市與群眾需要寧靜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區正處于大開發、大建設時期,大型工地、片區開發、舊城改造等建筑工地量大、面廣,城市建筑密度過大,導致施工工地大多與城市建成區交叉,建筑施工噪聲擾民問題突出,成為噪聲投訴的首要問題。三是交通大發展與道路降噪措施不匹配的矛盾。主觀上,噪聲污染的源頭預防不足。在城市規劃布局和項目建設時對噪聲預防考慮不充分,城市建設中缺乏有效的噪聲防護隔離區域,部分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未嚴格按照環境影響評價要求采取噪聲污染防治措施,對噪聲敏感區域內開設小型加工企業、物流、餐飲、娛樂場所等可能產生噪聲污染的項目審批把關不嚴。同時,部門協調聯動機制及噪聲污染防治評估、檢查和考核機制仍不完善。噪聲監督管理職責分屬多個部門,且部門間的長效合作機制不健全,各部門充分履職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此外,部分企業和從業人員環保意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一般而言,城市聲環境的質量評價離不開道路交通監測點位的設定[3]。在道路交通監測時需堅持以下準則[4]:根據道路的類型特征決定噪聲排放的強度;依據大渡口區的城區面積設置噪聲監測點位;主干道與次干道等交通功能各異,分別需遵循不同的噪聲排放標準[5]。
聲環境質量的評價能反映出城市噪聲的時空分布格局,進而評估出城市聲環境質量,以便解析聲環境質量的變革趨向,把握聲環境的規律。參照《聲環境質量評價標準》(GB3096-2008),每年對全區聲環境狀況作詳細分析及評價,以便對本區的噪聲污染防治提出可行性建議。根據評價標準,5年來的監測值(以交通噪聲為例)穩中有降,評價等級為優,這為進一步治理城區聲環境污染提供了范例。
為能更好地開展交通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就要合理規劃路網框架結構,實現大渡口區道路規劃的科學化和規范化,推進交通規劃和聲環境功能的協調、有序運作;仔細研究聲環境污染嚴重路段的規劃現狀,從規劃選線上科學、周密地籌劃道路交通運輸網,以便為將來道路選線提供有效地理論依據和技術支持。其次,結合生態宜居區的建設,著力發揮城區分區功能。大渡口區在開發建設時,須注重道路系統的改建與再造,尤其是因設計不合理所致聲污染加劇的現象,應得到有效的緩解;舊城改造中,應把交通網絡的現代化設計作為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充分把聲環境的治理納入到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推進城市分區的職能化與正規化,構筑一套健全、科學、完善的城市道路體系,在車流量密集的線路上,應有意識地采取疏導、分散等措施,有效地劃定不同車道,使交通工具均能沿著既定軌道平穩前行,擺脫以往交通擁堵、車輛鳴笛而導致聲環境污染加重的不良局面。再次,應妥善設定公交車輛途徑線路,積極推廣使用低噪聲車輛,開展路面降噪維護和整治,加強現有線路兩側敏感目標的保護,在路過醫院、學校等敏感建筑物時采取減速、禁鳴等降噪措施,以降低機動車輛的噪聲污染,確保聲環境質量達標。
大渡口區的聲環境污染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車輛鳴笛,隨著私家車的普及,應出臺系統、嚴格的法規和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大渡口區環境的寧靜與和諧,進而逐步促使聲環境污染治理走向正規化和法制化的軌道。根據近7年來大渡口區的交通噪聲監測數據,該區在施行這項“聲控”措施后,2012年的車流量雖達到每小時892輛,明顯高于2006年的每小時746輛,但交通沿線噪聲卻比2006年降低了0.5dB。要搞好這項工作,還需提升機動車輛駕駛員的“減聲”意識,對在禁鳴區內鳴笛的機動車輛予以相應處罰,盡早解決影響聲環境潛在的突出性問題。
大渡口區正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實現聲環境治理的科學化與現代化,需找準聲環境污染源頭,并用可靠、前沿的科技手段予以防控。對本區工業企業,應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工作,合理布局企業固定設備、調整作業時間、改進生產工藝,并按規定配置吸聲、消聲、隔聲、隔振、減振等有效的噪聲污染防治設施,防止環境噪聲污染。同時,推廣低噪聲工藝設備,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嚴格執行排污申報和許可證制度,確保廠界噪聲達到《工業企業廠界環境噪聲排放標準》(GB12348-2008)。此外,整治噪聲超標的企業,并對位于居民樓或噪聲敏感區域的金屬加工、木材加工、機車維修等小型企業逐步關停或搬遷。嚴格實施噪聲污染源限期治理制度和落后工藝設備淘汰制度,將高噪聲的工藝設備納入淘汰目錄,探索建立設施噪聲標牌制度,明確標識相關產品噪聲排放水平及符合的相應標準。
健全機制,強化職能部門對居民日常生活噪聲的監管職責,開展社區定期巡查,制訂人性化的社區防控噪聲辦法。同時,充分動員社區、街道等組織防治聲污染的有效活動,對于噪聲污染的重點領域和關鍵性環節開展摸排巡查。此外,對于一些娛樂性的文化場所應作為重點整治對象,適度降低聲污染程度,為創建宜居社區夯實基礎[6]。“十一五”期間,大渡口區區域聲環境質量總體呈逐年改善趨勢,2011年,本區噪聲質量評估達到較好級別,比6年前的2005年降低了1.7dB,在監測的43個網格監測點中,達標率達100%。
大渡口區在營造和諧聲環境的過程中,離不開對建筑噪聲的管控。首先需強化制度、機制建設,建立健全獎懲機制,對違規施工作業、噪聲污染嚴重的建筑企業予以相應處罰,責令其關停、整頓,對每日建筑施工所排放的聲污染問題進行及時通報,增強群眾對聲環境保護動態的知情權。其次,提高認識,加大施工現場督察力度,重點做好夜間或重特大節日期間的執法工作,引領施工單位提高聲環境保護意識,促使治理效果符合城市、社會和民眾對舒適環境的基本要求。針對施工單位預防噪聲的“被動化”局面,環境執法部門需努力轉變建筑企業的觀念,并倡導其在企業內部構筑噪聲控管負責制、加強現場監管和整改,組織、安排文明施工,施工企業必須設定專職從事噪聲環境監管的機構,定時定期讓施工職員接受重大規章的教育和培訓,以提高聲環境控制的敏銳性、自覺性和主動性。負責項目工程監理的單位需嚴格按照《聲環境質量評估標準》等規范文件中有關污染判定的基本要求,加強每一項預防聲污染措施執行的監督、檢查,維護環保法規、條例的權威性、強制性和嚴肅性,確保各項措施保障有力、執行得力、效果顯著。再次,施工單位必須加強技術革新,采用降低噪聲的器械,優化施工人員的職能分配,不斷增添新器械、減縮持續性施工的時間;在作業實踐中不斷嘗試和摸索降噪、節能、環保的全新生產模式。保證新改、擴建的項目企業在充分履行完備的環保手續后方能領取經營執照。此外,應重點加強新建企業噪聲的預防與評估,在正式投入生產前,需經環保主管部門審驗合格,符合國家標準,方能投產,多措并舉,實現從城市噪聲的污染源頭加以防控,凈化聲環境。
居民作為社會生活的主體,對于聲環境質量的改善義不容辭,環保部門應加大宣傳力度,鼓勵群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注重社會公德教育。各基層組織應當搭建公眾參與治理噪聲污染的平臺,強化社區復合型噪聲污染監管,進一步加強噪聲污染防治長效管理,強化社區、居民委員會、業主委員會或物業服務企業的協調、聯動機制,協助有關監督管理部門實施監督檢查。加強社區噪聲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提倡健康、文明生活的方式,組建社區巡查隊伍,制訂社區安靜公約,推廣限時裝修。當機動車輛駛入居住區或鄰近居住區的道路時,不得違反規定鳴笛,嚴格控制托運部門、牛奶配送點等在夜間裝卸、搬運貨物,以免產生噪聲。在社區內限制茶室、棋牌房、卡拉OK、露天夜市和農貿市場等娛樂服務和交易產生的噪聲,禁止在住宅區廣播叫買叫賣,嚴格控制居民樓電梯口電視商業廣告產生的噪聲。居民使用家用電器、樂器或進行家庭娛樂、悼念、聚會、飼養動物以及在噪聲敏感建筑物集中區域組織娛樂、集會、健身等活動時不得擾民,切實有效地保持城區聲環境質量的穩定。
大渡口區在城市建設的大開發、大建設中,建筑施工噪聲和交通噪聲為主要污染源頭,唯有正視噪聲污染的源頭,細致、周密地開展聲環境防治,采取多種切實可行的手段和途徑治理噪聲污染,才會更好地促進大渡口區社會經濟科學、協調、健康地發展,為城市的科學發展營造更可靠的外部環境。
[1]楊 倩,任 珺,陶 玲,等.蘭州交通大學校園噪聲的監測與評價[J].環境研究與監測,2009,5(1):15-17.
[2]郝永建,鄧致榮,胡 勇,等.某施工坑道作業環境噪聲監測與分析[J].職業與健康,2011,20(5):28-30.
[3]陳麗華,李 麗.西北民族大學校園環境噪聲測量與評價[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5(4):22.
[4]王素萍.生態型校園的噪聲污染防治對策探討[J].噪聲與振動控制,2009,3(1):32-33.
[5]劉書言,張德華.昆明理工大學(蓮華校區)噪聲污染調查與監測[J].環境科學導刊,2009,6(6):11-12.
[6]蘇 斌.吉林師范大學校園環境噪聲的監測與防治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4):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