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園園 黃思沛 蔡玫
( 華南師范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1)
WebQuest 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WebQuest 的創始人伯尼·道奇等人對其的定義為:“一種以探究為取向、利用因特網上的資源來開展課程單元的教學活動,在這種教學活動中,學習者交互過程中所使用的全部或部分信息都是從因特網上獲得的(可以選擇視頻會議資料做補充)。”
在WebQuest 教學中,學生以互聯網為基礎在特定的任務下,利用教師提供的整合的信息資源,對該任務進行分析、處理,最終得出合理、具有創造性的解決方案。WebQuest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自主、協作學習,而教師只是作為協助者,提供學習資源,組織、指導學生學習,打破了傳統“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WebQuest 效果如何極大程度上取決于WebQuest 的選題。其選題需是一個真實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學生能夠使用的大部分信息都能夠從網上獲取,能夠有效激發學生上網查找資料的興趣。
而對于《計算機病毒與預防》這一節內容,計算機病毒在人們生活中經常遇到東西,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計算機中毒、查殺病毒的經歷。而如何去防治計算機病毒也是人們使用計算機時較為關注的一面。而計算機病毒各類信息都在網絡上有大量、豐富的資源。在傳統的課本中,只講述幾種殺毒軟件,對于生活實際的聯系并不是太緊密,所以有必要拓寬課本知識面,讓學生更加了解計算機病毒與預防。
學生在WebQuest 任務完成過程中,不僅應該達到知識、技能、情感目標,掌握重難點,還能拓寬知識面,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我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目標、重難點進行了分析。
知識與技能:學會預防計算機病毒;了解計算機中毒的現象;懂得計算機病毒的查殺;能夠靈活運用信息搜集與處理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情景任務,掌握計算機防毒和殺毒的措施,同時增進對計算機病毒的知識的了解;通過海報設計,綜合并鞏固學生在信息技術課上學習到的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情景模擬,學生增加信息安全的意識,懂得計算機防護的重要性;通過對于信息安全法律法規及道德規范的宣傳,建立遵紀守法的意識,做一個合格的信息人。
本節課教學對象為高中一年級學生。高中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喜歡探索。讓其參與、探究,使學習內容不是單純由老師傳授,而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自主探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由學生自己搜集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最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1)認知結構分析
通過之前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學生以對計算機病毒的基礎知識有一定認識,但并沒有將防治、查殺與實際聯系起來,缺少實踐的聯系。為了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更加完備的認識,利用WebQuest 來進行更加深入的學習。
又《左傳》哀公元年:“吳之入楚也,使召陳懷公。懷公朝國人而問焉,曰:‘欲與楚者右,欲與吳者左。陳人從田,無田從黨。’”[8](P1607-1608)據此可見,陳懷公所朝之“國人”實即“陳人”。眾所周知,“國號+人”這一稱謂在《春秋》與《左傳》之中極其常見。對于這一歷史稱謂的具體內涵,趙光賢先生、日本學者吉本道雅先生均作過比較平實、公允的研究。趙先生考證,《春秋》稱人之義有三情況:(1)指諸侯,(2)指卿大夫;(3)指小國之君或大夫[11](P127-135)。吉本道雅在《春秋國人考》一文中寫道:
(2)認知能力分析
本章內容是整本書的最后一章,所以在學習本章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信息處理、平面設計相關的能力。對信息技術已經有一定的建構。
(3)學習態度分析
高中生思維活躍,與老師講授相比,他們更愿意自己親自動手,對動手實操有著極大的熱情。但多數人習慣于老師講授,缺乏自己主動學習,積極思考,不能夠持之以恒。與自己探索發現知識,他們更愿意老師直接講授整個操作過程,因此需要老師比較好的引導的學生。
本節課是基于WebQuest 的探究性學習。引言、任務為同學提供了真實存在于現實的情境,激發了同學的學習興趣。任務分為三步,逐步加深難度,可以使不同程度的學生都可以迅速了解任務、能夠順利地自主合作完成任務。過程為同學們的學習起了支架的作用,為學生的探究活動起了一定的指引性作用。合作交流、分享,可以讓每個小組把自己的想法一起交流,得到1 +1 >2 的效果。利用網絡進行自評與他評,可以讓同學很好的認識自己、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1)導入引言,創設情境
教師展示WebQuest 的引言部分,講述變種木馬的危害。通過老師圖片、文字介紹,學生對該病毒有初步的認識。
教師簡述學生要做的三個任務,介紹WebQuest 的基本構成部分,以及如何使用WebQuest。學生觀察學習、熟悉使用WebQuest。
老師詳細描述第一個任務的情境,使同學了解該校區的具體情況,組織學生進行第一個任務的探究。同學分工合作、利用已有知識以及網絡資源解決任務一。
同學在任務一基礎上完成任務二的、任務三。任務三部分同學可能會遇到技術性問題,通過老師教學生,組織學生教學生來解決這一問題。
(3)匯報交流,評價學習
學生完成三個任務的學習之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匯報交流,指出各個小組優點以及不足,并組織學生對自己以及他人小組進行評價。
(4)修改作品,提交反饋
學生根據老師的意見對自己的作品在進行修改、完善,并將作品最終稿提交至平臺,并對本次課程提出自己意見。
利用留言板進行網上評分,采用學生自評、小組互評與老師評價,并通過統計評價的結果對學生這節課的學習成果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進一步提高。
以上就是我利用WebQuest 所設計的教學設計。通過三個任務的層層遞進,學生在逐步深入過程中了解了計算機病毒與預防。通過對網絡資料的收集與整理,提高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WebQuest 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豐富的學習方式,符合新課標的教學理念。而且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更多、更完善的WebQuest 將會應用于課堂教學當中。
[1]何克抗.TPACK——美國“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途徑與方法研究的新發展( 上) .電化教育研究,2012(5) :5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