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碧石
(渤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錦州 121013)
現代性是一個充滿了爭議與分歧的話題。在全球化高速發展的大背景下,無論是已經完成了現代化的發展轉而進行現代性反思的西方社會還是正在為實現現代化而不斷努力的中國,都面臨著一個如何對待現代性的問題。在西方社會視域下,是把現代性看作不可救藥的毒瘤予以拋棄,回到最原初的社會形態,抑或是蒙住人類的雙眼,無視眼前的一切污濁,盲目而又自私的享受著眼前的一切。在東方社會視域下的中國,經濟發展成就舉世矚目,國人享受著高科技給生活帶來的便利、豐富和多元的文娛大餐的同時,現代性問題也悄然走進。
人的異化問題不僅是一個哲學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近代工業社會以來,人類文明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人類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財富的積累,效率的提高等問題上,從而崇尚強力的征服,沉湎于制度性的占有,這使得人類欲望極端膨脹,物質資源極度消耗,人類自我極限擴張,社會問題也就開始出現了。
異化現象源于資本主義制度,與資本主義私有制同根同源。當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可謂人的異化現象的典型。馬克思敏銳地指出,在階級社會,由于勞動與資本的分離,人的勞動非但沒有使自己得到解放,反而創造著自己的對立面,使自己陷于受壓迫、受支配的境地,人的歷史就是人的異化的歷史。馬克思曾從此角度描述了自由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的異化,也就是說資本主義國家的人的異化現象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內在的決定的。
人的異化不是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特有現象,隨著權力腐敗嚴重、拜金主義猖獗、理性思維膨脹、虛假消費盛行等各方面問題的出現,我國存在人的異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究其根源,主要在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主體性的喪失、自發的舊式分工的存在以及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因此,現階段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大力發展生產力、提高人的素質和能力、打破傳統思維模式,從而揚棄人的異化,推動我國社會的發展。試圖從制度層面打開切口,消滅人的異化現象。
在人類文明演化史上,近代科技曾經借用理性的力量使人類擺脫了愚昧和無知,張揚了人性和主體能動性,并為人類世界帶來了高效的生產和富足的生活,科技的進步推動著社會生產和世界性交往的擴大,為人類整體的創造性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廣闊的舞臺。然而,科技的發展正日益背離其最初的出發點并滑向相反的軌道,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困境難題正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現代社會不僅沒有成為科技理性所期待的理性王國,反而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技術災難。處于現代性發展不同階段的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都面臨科技理性問題,但由于階段不同,表現方式和特點也有所差異。
鑒于此種現狀,我們有必要對技術理性進行人文反思。一個為科技理性所統治的世界,是一個一味追求客觀化、數量化、程序化、標準化的冷冰冰的世界,是一個能夠獲得高效率但注定失去意義和價值的世界,因而必然是一個不健全的世界。對技術理性進行人文反思,就是恢復和倡導技術理性的人文價值,使技術理性在適度的范圍內改造自然,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對人類自身的改造而言,要正確處理好“能做”與“應做”的關系,因為人不僅是一個自然性存在,而且是一個社會性存在。技術理性的發揮就是人類不斷運用其能動的力量作用于自然界與人類自身,獲取對人類的生命、生存有意義的東西,提高人類生存的質量。
人們通常從經濟基礎反作用的層面理解意識形態的作用或者從西方敵對勢力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滲透來強調應該重視意識形態問題,這些認識確實都是正確的,但并不全面,還必須認識到意識形態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手段,是社會整體協調發展的需要,也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內要求。在現代性視域下,提及東西方社會意識形態就不可忽略全球化這一語境。伴隨著全球化而來的是西方國家試圖通過推行文化霸權實現其對其它國家的文化滲透,從而使整個世界的發展按照更有利于服務他們利益需要的新的全球想象來重構世界。全球化實際上是西方國家推行文化帝國主義的代名詞,并使其意識形態的功能在當代得到彰顯。
我國已進入新世紀的新階段,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發生了重大新變化,面臨著極其嚴峻的新形勢。正確認識這種新變化和新形勢,采取有效對策和措施,是當前我國面臨的重大新課題和艱巨任務。因此要深刻認識當前國際和國內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形勢,對國際主流意識形態基本形勢的分析。當今世界的主流意識形態是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由于國際社會主義運動還處于低潮時期,盡管民族民主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很活躍,并在國際上的影響日益擴大,但在短時間內仍然改變不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在當今世界的主流地位。只有清醒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有效抵制西方的“和平演變”,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萬古長青。
通過在東西方社會視域下對現代性問題的話語分析,不難發現,現代性是一把雙刃劍,有其福祉也有其弊端。縱觀全球,從我國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來看也是喜憂參半。憂的是相對于發達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還很落后,綜合國力還有待提高。喜的是現代性的負面效應在我國的顯現還只是原初的階段,又有西方國家現代性的經驗可以借鑒。在實現科技、自然、人文共生共榮,實現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充分利用別國經驗并要在這種批判性的過程中自覺的趨利避害,在充分的享受著現代性的豐碩成果的同時,有效的把現代性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不失時機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科技的全面發展,最終實現社會的全面發展。
[1]曹明德.生態法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德]埃里希·弗洛姆.為自己的人[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88.
[3][匈]盧卡奇.歷史與階級意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