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平輝
(廣州華商職業學院 思政部,廣東 廣州511300)
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同志及時準確把握時代脈搏,科學判斷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處的歷史方位,在繼承馬列主義人才觀以及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同志人才思想的基礎上,深刻分析現階段我國社會對人才工作的新要求,闡述了一系列新的人才觀念和人才戰略思想。這些人才思想是科學發展觀理論體系中的“人才篇”,是指引我國邁向世界人才強國行列的行動指南,對于促進我國各級各類人才健康成長、全面推進人才強國戰略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
人才思想中首要的問題是何為人才,人才有什么作用。胡錦濤同志根據世界和中國深刻變化的社會實際以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提出了新的科學人才觀。這種新的人才觀反映了人類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人才競爭日趨激烈、對人才要求日趨全面的現實,是對我國傳統人才觀的重大創新。我國過去曾長期按照人事部1982年出臺的一個標準來界定人才,即把中專以上文憑或初級以上職稱的人定義為人才。這種界定在人們受教育水平和科學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具有一定學歷或職稱的人較少的情況下具有合理性,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社會分工日趨細化,仍然僅憑學歷、職稱來界定人才就顯得越來越不合時宜。有很多在不同崗位上辛勤勞動的有識有才之人,由于不符合這一人才認定標準,被排斥在“人才”大軍之外,其價值得不到應有的肯定,積極性難以發揮。這不論對于其個人還是社會都是一種損失。為此,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中央在2003年12月召開了首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對“人才”概念作出了新界定,指出“只要具有一定知識和技能,能夠進行創造性勞動,為推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作出積極貢獻,都是黨和國家的人才。”[1](P4)這就是說,不管是具有較高知識水平與創新能力的拔尖人員,還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或一技之長的實用型人員,都是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才。這樣,胡錦濤就賦予了“人才”概念以新的時代內涵。不僅如此,這次會議還進一步闡述了衡量人才的標準,強調“要堅持德才兼備的原則,把品德、知識、能力和業績作為衡量人才的主要標準,不唯學歷、不唯職稱、不唯資歷、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選用人才。”[1](P4)與以文憑、職稱作為標準來界定人才的傳統觀念相比,胡錦濤的這種新人才觀具有人才界定標準的發展性和相對性、人才評價機制的全面性等特點,體現了他對于人才本質和特征的準確把握和深刻理解,為我國當今人才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曾經說過,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改革開放后鄧小平發出“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號召。江澤民則進一步指出:“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胡錦濤繼承并發展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等同志的人才思想,創造性地闡述了人才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的偉大作用。黨的十六大明確提出“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新觀點。胡錦濤同志在2003年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上強調:“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充分發揮人才資源開發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決定性作用。”[2](P574)此后,他經常從不同角度闡述人才的重要性。2005年在慶祝“神六”飛行成功大會上,他明確指出:“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本質上是一場人才競爭。科技競爭,說到底也是人才競爭。”[3](P1554)2007年在慶祝探月工程成功大會上他又更深刻地指出:“國以才立,政以才治,業以才興。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人才問題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要害問題。當今世界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的競爭。 ”[4](P889-890)
由此可見,胡錦濤特別重視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作用的發揮。他多次指出,科技創新,關鍵在于人才。“加快發展教育事業和科技事業,不斷壯大人才隊伍,是提高我國科技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實現我國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關鍵在人才,加快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關鍵在人才,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也在人才。”[3](P1554)他還強調,“建設創新型國家,關鍵在人才,尤其在創新型科技人才。沒有一支宏大的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作支撐,要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是不可能的。世界范圍的綜合國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的競爭。誰能夠培養、吸引、凝聚、用好人才特別是創新型人才,誰就抓住了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掌握戰略主動、實現發展目標的第一資源。”[5](P890)胡錦濤將人才問題提高到關系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的高度來認識,既遵循了唯物史觀的精神要義,又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反映了其人才思想的人本性、前瞻性和戰略性。
人才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人才的培養和使用。人才工作的基本任務是培養盡量多的優秀人才,使用好已有的各類人才,讓廣大人才心情舒暢的工作,發揮出他們應有的創造才能。要完成這些重大任務,就要不斷創新和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造就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2003年胡錦濤同志在人才工作會議上便指出:“人才工作的活力取決于體制和機制。完善人才工作的體制和機制,對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6]在隨后的幾年中,他多次在相關講話中提到這一關鍵問題。2007年,他在慶祝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上指出,要用機制激勵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優化人才結構,促進人才成長。2010年在人才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科學培養人才,廣泛聚集人才,用好用活人才,都需要體制機制作保障,要根據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要求,完善人才工作管理體制,健全人才工作機制。這些閃光思想,深刻揭示了人才工作的客觀規律,闡述了人才工作體制機制創新的重大價值,指明了提升人才工作質量水平的努力方向。
人才工作的體制機制究竟如何創新呢?胡錦濤同志主張在建法制、立規矩、強監督上尋求突破。他指出,面對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各國在建好人才環境的同時,普遍重視人才制度機制建設,我們也要抓住機遇,迎難而上,堅持在環境建設與機制健全的良性互動中謀求人才工作效益最大化。2011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他再次強調了人才管理體制的創新:“我們建立健全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活力的用人機制,為各方面優秀人才建功立業開辟了廣闊渠道。”[7]這表明,胡錦濤人才思想已經形成嚴謹的邏輯體系,特別是在法制化進程方面趨向成熟,在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的創新發展上取得了重大進展。
“堅持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3](P1560)這是胡錦濤關于人才培養和使用的又一重要思想。他主張依托國家重大人才培養計劃、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和合作項目,積極推進創新團隊建設,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國際一流的科技尖子人才、國際級科學大師和科技領軍人物,特別是要抓緊培養造就一批中青年高級專家。他還提出,要加大引進人才工作的力度,尤其是要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吸引廣大出國留學人員回國創業。
胡錦濤特別重視創新文化的建設,認為創新人才的成長離不開創新文化的哺育。他認為營造鼓勵人才干事業、支持人才干成事業、幫助人才干好事業的社會環境非常重要,主張培育相互友愛的人際關系,保持寬松自由的工作氛圍,營造團結和諧的組織機制,理解創新型科技人才的個性特點,允許他們在學術上發表新見解新主張,鼓勵和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最大限度地激發和保護科技人員的創新激情和活力,保證科技人才能夠心無旁騖地從事科技創新活動。他指出,科技創新具有很強的風險性和不可預見性,要允許和寬容科技創新失敗,關心和愛護在探索中受挫的科技人才,支持他們在總結經驗教訓的基礎上繼續前進。科技團隊的領軍人物和管理者要提高科技領導和管理的能力,爭當發現創新型科技人才的“伯樂”,做到知人善任,促進人盡其才、才盡其用。胡錦濤的人才思想重點圍繞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來展開,在人才培養開發、評價任用、激勵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科學、具有活力的機制。這些思想充分體現了人才成長的客觀規律,豐富了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
人才強國戰略是我國進入新世紀以后,為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發展新變化而提出的一項重大國家戰略,它作為新時期規劃和指導我國人才工作的總綱領,是國家發展的三大基本戰略之一,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一戰略首次明確提出來是在2002年5月國家公布的《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之中。2003年12月,中央專門召開首次全國人才工作會議,下發《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突出強調實施人才強國戰略是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并進一步明確了新世紀新階段中國人才工作的重要意義、根本任務以及方針政策。從此,人才強國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十六大以來,胡錦濤在一系列重要講話中都論及到人才強國戰略。2003年人才工作會議上他號召,全黨同志要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把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作為黨和國家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抓緊抓好,努力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業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較高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各類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大力提升國家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國力,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重要保證。2006年初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他又莊重指出:“要堅持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全面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完善適合我國科技發展需要的人才結構,不斷發展壯大我國科技人才隊伍。 ”[3](P1560)2010 年中央再次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胡錦濤亦再次呼吁:我們要堅定不移走人才強國之路,科學規劃,深化改革,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努力實現人才資源總量穩步增長、隊伍規模不斷壯大,人才素質大幅度提高、結構進一步優化,人才競爭比較優勢明顯增強、競爭力不斷提升,人才使用效能明顯提高、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創新取得突破性進展,逐步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才強國轉變。另外,在中共十六屆四中全會、十七大、十七屆四中全會以及歷次兩院院士大會上,胡錦濤同志都對人才強國戰略進行了透徹的闡釋和謀劃。
胡錦濤同志對人才強國戰略的論述是全方位、多層次的。在他看來,人才強國戰略的科學內涵和基本要求十分豐富,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把握:依靠人才興國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核心要義,《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就有非常明確的詮釋:“抓住機遇,迎接挑戰,走人才強國之路,是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選擇”;建立現代化強國是人才強國戰略的目標指向;建設人才資源強國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工作重心;服務發展是人才強國戰略的指導方針和根本著眼點;堅持以人為本是人才強國戰略的突出特點;搞好統籌協調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要求;體制機制創新是人才強國戰略的基本保障。
胡錦濤還特別強調人才強國戰略的組織領導。在他看來,沒有黨的堅強領導,就不可能有人才強國戰略的真正實施。為此他明確要求堅持黨管人才原則。他認為,黨管人才政策的重點是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宏觀管理,管好人才隊伍建設的全局,解決好人才發展中的關鍵問題,把各類優秀人才聚集到黨和國家的事業中來。這一政策不但有利于人才的健康成長,有利于提升人才工作的戰略地位,而且有利于鞏固和擴大黨的執政基礎,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是一條對于黨的人才工作和黨的自身建設都有積極意義的重大方針。
綜上所述,胡錦濤同志作為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在領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進程中,始終審時度勢,高屋建瓴,集中全黨全國人民智慧,突出人才工作這個根本,不斷創新人才理論,形成了系統而豐富的人才思想。這些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才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在為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堅實人才基礎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人才工作的決定[M].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3]新華月報社編.時政文獻輯覽(2004·3—2006·3):下[M].人民出版社,2006.
[4]新華月報社編.時政文獻輯覽(2007·3—2008·3)[M].人民出版社,2008.
[5]新華月報社編.時政文獻輯覽(2006·3—2007·3)[M].人民出版社,2007.
[6]中共中央國務院召開全國人才工作會議,胡錦濤溫家寶曾慶紅講話[N].人民日報,2003-12-21.
[7]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