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克明
(中共武漢市委黨校,湖北 武漢 430024)
腐敗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是一個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會公眾十分關注的問題。反對腐敗,加強廉政建設,是我們黨和政府的堅定立場。教育是反腐敗和廉政建設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反腐倡廉教育的方式很多,如:理論教育、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崗位廉政教育、主題教育和自我教育等。 警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方法,也是一種常見的教育形式,通常是教育者利用反面案例,分析其中的負面影響,示之以人,使教育對象對其保持警惕,戒備,防止再次發生類似或者相同的問題。2012年1月10日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的十七屆第七次全會公報中專門強調:“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加強反腐倡廉宣傳工作,認真梳理和總結黨的十七大以來反腐倡廉建設取得的理論成果和實踐經驗,營造良好輿論環境。”胡錦濤總書記在此次全會上講話強調:“加強警示教育”、“發揮輿論監督積極作用”。①總書記在講話中,重點強調“警示教育”,而且是要“加強”。可見,中央對警示教育是空前重視的。
首先,抓好警示教育,進一步促使領導干部廉潔自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少數干部不注意廉潔自律,思想蛻化變質,利用手中的權力貪污腐敗,既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財產流失,同時也敗壞了黨風、敗壞了社會風氣。通過警示教育,促使領導干部吸取教訓,廉潔自律,在要求別人的同時,應該更加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避免重蹈覆轍,永遠做黨和人民的好干部。
其次,抓好警示教育,進一步促使黨組織對領導干部進行嚴格監管。領導干部貪污腐敗的原因,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監督體制機制的不完善、不健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如:對領導干部的事前、事中、事后的監督不完善,在發現貪污腐敗的苗頭時,及時批評教育不夠等。通過警示教育,警醒我們的黨組織反思對領導干部監管上的薄弱環節,抓緊研究制定解決辦法。完善對領導干部的監管機制。
第三,抓好警示教育,進一步促使廉潔從政的良好社會風尚的形成。貪污腐敗,既害國家和人民,同時也敗壞了黨風、社會風氣,同時也害官員自已。通過對警示教育中典型案件的分析,警醒我們的官員,要廉潔勤政、無私奉獻;號召人民群眾要充分發揮主人翁的作用,嚴格監督領導干部履行自已的職責,保持黨員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思想的純潔性。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警示教育也不例外。警示教育在發揮積極作用的同時,有時也可能產生某種負面效應。其負面效應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很多落網官員在審查中坦言,他們在任時也曾參加過警示教育活動,但是當看到一些警示教育案例中那些比自己級別更高的干部犯了更嚴重的錯誤時,他們甚至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相較于某些巨貪大鱷,不過是小菜一碟、小巫見大巫,沒有必要過于自責。因而,其負罪感與愧疚之心大打折扣。可以說,有這種另類解脫心理的落網者絕非一兩個,只是更多的人選擇掩飾而不是把真實感想直言相告。
對于堅持在腐敗的道路上一條道走到黑的腐敗分子而言,警示教育不僅會使他們如釋重負,還會使他們更加敏感、更加狡猾、更加“聰明”起來。因為通過各種形式的警示教育,站在接受警示教育人群中或坐在警示教育旁聽席上的潛在腐敗分子會從中不斷學習到很多東西:見識其他腐敗分子的腐敗細節及落網細節;在眾多的腐敗案件中找出當事人被發現被查處的漏洞及破綻;知悉一些部門或領域制度設計與權力監督中的軟肋;熟悉或掌握辦案機關查辦腐敗案件的基本路數;提早準備危急或危機時對抗調查的應對之策;降低被偶然性因素或意外情況暴露腐敗的發案幾率等等。總之一句話,一些腐敗分子參加警示教育活動,一方面為形勢所迫,另一方面,就是想充分吸取別人落網的教訓,總結自己成功潛伏的經驗,從而避免自己成為下一個被發現的腐敗者和懺悔者。有人說,對于膽大包天的腐敗分子來說,這樣的警示教育無異于變相的腐敗經驗傳授課,腐敗分子就會琢磨自己怎樣才能避免被紀檢監察機關和檢察機關發現。
通常而言,警示教育活動中所選用的案例只是眾多腐敗案例中有一定代表性的典型案例,一般也是有相當影響力的大案要案,不少個案甚至還能夠詮釋某一類腐敗的特性,如權錢交易型、權錢色三位一體型、窩案串案型、買官賣官型、官商勾結型、家族腐敗型、前腐后繼型、邊腐邊升型等。從某種意義上說,警示教育給人們展示的是一幅幅現實社會真實的腐敗圖景,是種種病態的社會現象。這些社會亂象如果長期得不到解決,或者看不到根本解決的跡象,人們就會對腐敗現象熟視無睹、見怪不怪、麻木不仁。久而久之,一些人逐漸會滋生出從憤恨腐敗、認同(容忍)腐敗、羨慕腐敗到實行腐敗的奇異心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原副行長于大路坦言其受賄犯罪的重要原因就在于心理嚴重失衡:“看到有的人搞腐敗一夜暴富,真是眼熱心燙!”無論在普通公眾還是國家公職人員身上,這種麻木不仁的認同乃至羨慕腐敗的心理對于我國的反腐倡廉建設都是有害無益的。②
首先警示教育一般是用已知、現存的事實進行分析和教育。選用現實題材,使人身在其中,感同身受。使教育對象對發生的案例更加信服。現實和每個人息息相關,人們也愿意主動了解警示教育的內容,防止覆轍。例如警示教育常常采用的現身說法就十分具有現實說服力。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當人們目睹眼見的現狀,其意義不言自明。警示教育需要反映現實,實事求是,是什么就是什么,直接指導現實。其次,警示教育所運用的正反對比方法有助于增強說服力,正面教育有了反面襯托也更加明晰。警示教育一般有反面選材,就要有與之相對的正面選材。二者要求內容上相近、性質上相反、條件上相似、形式上相融。例如“孫武吳宮斬寵姬”中孫武斬殺不聽號令者,而獎賞聽從號令者,就做到了正反相對,在明顯的區別中加強了說服力。再者警示教育內含的保護性價值有助于增強說服力。教育選材一般是具有代表意義的事實,這些事實一般帶有極為深刻的教訓,在大的范圍內有發生的可能,其結果往往和特定的人員相關,如果不汲取這些教訓,則有可能陷入危機,因此其固有的防護性價值增強了教育的說服力。③
警示教育的威懾來自于教育對象對反面材料中負面后果的畏懼,畏懼是因為人們害怕某種現存的事物會對他們造成傷害。當這種潛在的傷害的程度達到教育對象所不能坦然承受時,教育對象就不得不引起注意。因此教育對象在此種情況下不得不受到負面后果的威懾,在威懾與后果之間還有一條警戒線,或者稱之為底線。開展警示教育,發揮警示教育的威懾力,就是要制止教育對象越過底線。
預防的價值在于隱患發生之前防止隱患的發生,而警示教育正好具有這樣的功能。實踐中很多事情對我們來說都有風險,如何將風險變成現實的概率降到最低,需要我們對風險進行評估,從而設定目標加強防范。而警示教育的整個過程:通過反面、感知類似事物蘊涵的隱患、評估隱患的性質和發生的可能性、預測隱患的進程及途徑、進行教育預防。通過警示教育,既可以說明隱患,又可以對癥下藥,以便有病去病,無病預防。警示教育這樣一種超前性和及時性,會對一些教育對象起到及時的的警示作用,對于可能發生的問題能及時的制止。
人的觀念的轉變、世界觀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個長期累積的過程。遵紀守法觀念確立,也不是一勞永逸、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環境、地位的改變而改變。反腐倡廉教育特別是警示教育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累積過程,不可能靠參觀幾次監獄就能解決所有問題。而且,腐敗的產生除了個人思想原因外,還有體制制度不完善、監督制約機制不健全、社會歷史因素影響等多重原因。我國目前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制度和機制不完善,體制轉型過程中存在許多漏洞和薄弱環節,誘發腐敗的因素很多,這些都決定了目前我國正處在腐敗的易發期和高發期。因此,在健全我國反腐倡廉體制機制的同時,警示教育不可忽視,要注意在鞏固、深化和擴大警示教育成果上下功夫。在深化警示教育的同時,強化示范教育,強化思想引導,強化學習法規制度等,不斷探索預防腐敗的新路徑和新方法,不斷提高黨政干部的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不斷增強反腐倡廉建設的系統性和實效性。
注 釋:
① 《總書記首次縱論保持黨的純潔性》,人民網,2012年1月18日。
②黃金橋:《警惕和避免警示教育的負面效應》,檢察日報,2010年8月3日。
③ 李振華、楊后強:《把握警示教育的特點 發揮警示教育的作用》,資治文摘,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