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錦陽,趙桂英,張忠春
(1.川北醫學院 人事處,四川 南充 637000;2.西華師范大學,四川 南充 637002;3.四川文理學院,四川 達州 635000)
與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發展相比,閩南三角洲的發展速度遠遠落后于前面兩者。追究其原因除了政治因素以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經濟發展的腹地不深。隨著海峽兩岸關系的和解,開發海峽西岸特別是閩南地區,已經開始大力實行。廈門大力開發海滄區,泉州設立臺商區,盡量彌補該地區城市經濟發展的腹地不深的局限性。限于該地區的地形,單靠幾個市區發展,還遠遠不夠,目前最可行的是大力發展有地方特色的農村經濟,不僅可以擴展經濟發展的腹地,還可以讓農民也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農民是農村的主要勞動力,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教育,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整體素質。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可以幫助農民克服傳統小農意識,而且可以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提升農民的道德水平,塑造農民正確的價值觀。
第一,有利于加強該地區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改革開放以來閩南三角洲充分利用有利的條件和國家的優惠政策,經濟建設取得巨大的成就。但是閩南三角洲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較早深受市場經濟和西方腐朽思想的影響,再加上該地區的華僑、華人眾多,靠近臺灣,與外界聯系緊密,所以農民的傳統思想也較早受到沖擊,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奉獻精神也正在不斷的減弱。該地區甚至還出現了農村文化沙漠化、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淡化、宗教迷信活動被神化的現象。這些現象腐蝕了人們內心靈魂,污染了社會風氣,干擾了黨在農村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嚴重影響閩南三角洲農村的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例如,農村出現了鋪張浪費、賭博、崇拜封建迷信等不良作風,尤其是2001年以來,香港“六合彩”傳入福建農村地區,并演變為賭博。每周逢“六合彩”開獎日,農民就丟下農活,聚眾研究“六合彩”,很快傳遍整個閩南三角洲大街小巷,影響社會秩序和風氣,給該地區經濟建設帶來很大的破壞。因此,必須加大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加強對閩南三角洲農民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有利于在宣傳黨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針和政策方面,對廣大農民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戰略地位和重要性的教育。比如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問題提出來后,隨著黨中央一系列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文件的出臺,如十二大報告《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等的通過和發表,該地區的政工人員主動配合,到處宣傳,帶頭并組織農民進行會議精神的探討,在民主討論中提高農民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另一方面農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用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教育、武裝農民,幫助農民樹立與時代相符合的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些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要內容。因此加強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對于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功不可沒。在新時期做好該地區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農民提高精神境界,自覺抵制封建迷信、“黃賭毒”等的侵染,造就一個“鄉風文明”的新農村,為閩南三角洲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良好的氛圍。
第二,有利于加強該地區農村政治文明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現實層面上,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政治文明的三大支點。縱觀這三個支點,我們可以發現,建設政治文明更離不開思想政治教育。
由于社會主義民主與西方民主有著本質的區別,西方國家常常以民主來攻擊中國,干涉中國的內政,企圖使中國人民認同他們的民主,進行和平演變。今天我們許多年輕的農民,由于知識水平低,對西方的民主了解很少,受西方電視劇、電影的影響,經常認為西方的民主比中國好,可以全民參與投票競選總統,明星也可以當選州長,認為美國式的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價值觀遭到扭曲。這些農民由于自身的局限性沒有看清美國這種選舉背后的金錢關系,只看到事情的表面,沒有透過現象看本質。另外有些人質疑,既然我們的民主比美國優越,為什么他們目前沒有感覺到這一點呢?這是因為他們沒有充分認識到民主與一定的社會經濟和生產力發展水平有很大的關系,即使我國有了先進的政治制度,但是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民主發揮還存在一些限制,將來生產力發展了,便能逐步的實現。所以我們必須加大對農民的社會主義民主的宣傳教育,讓他們知道中國民主的優越性,堅決抵制外國的虛假民主。另外該地區農民的法律知識與素養比較低下,對于生活中的問題與糾紛,都是通過暴力解決或者家族出面調解,沒有尋求法律幫助的習慣,或者不知道通過什么渠道尋求法律的幫助,所以我們必須加強對他們的法律教育。
加強閩南三角洲農民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增強民主法制觀念,擁護黨提出的方針政策,落實村民自治等,真正實現基層民主,建設成“管理民主”的閩南三角洲社會主義新農村。因此加強閩南三角洲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該地區農村政治文明建設,為該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基層民主政治與法律建設提供了思想保證。
第三,有利于加強該地區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一個系統工程,生態文明必不可少,而且應該得到重視。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①隨著閩南三角洲經濟不斷發展,城市化的速度加快,鄉鎮企業發展壯大,城市高污染企業往農村遷移,農村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再加上農業使用過多的化肥、農藥等,使得該地區的環境不斷惡化,威脅人類的生存。例如南安農村生產大理石,很多石粉末排入河中,河中魚蝦死亡,連兩岸的草也死亡,也給人類用水造成困難。晉江農村地區小規模鞋廠,廢棄物亂丟,安溪過多毀林種茶,濫用農藥,亂丟垃圾,造成水土流失嚴重,水質下降等等。但是這些污染問題,發生在農村地區,很難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而農民環境保護意識也不是特別強烈,也不知道該去哪里向誰投訴,所以污染問題在農村也十分嚴重。要想加強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環境保護意識,知道怎么去保護環境。要想達到這些目標就必須加大農村地區保護環境政策的宣傳,加強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培育出社會主義新型農民,才能建設成擁有生態文明的閩南三角洲新農村。
第四,為該地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社會主義農村先進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國家一直在提倡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引導社會意識形態主流,滿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但是很少關注農村地區文化的發展狀況。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閩南三角洲城市與農村都得到很大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對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不斷提高,但是廣大農村地區還是以前的傳統文化,遠遠不能滿足新時期農民的需求,讓一些非主流的文化趁虛而入。例如,色情低俗文化傳遍大街小巷,“六合彩”等賭博猖獗,封建迷信活動更加頻繁等。這些不健康的文化,嚴重危害人民的思想,造成社會秩序混亂,危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所以我們必須提高農民對文化的辨別能力,知道什么是健康有益的文化,什么是腐朽低俗的文化,同時必須依靠人民開發一些新型健康而大眾又喜歡的社會主義農村先進文化,滿足人民的精神需求。但是要發展這些農村先進文化,農民就必須了解如何建設農村先進文化,以什么為指導,以什么為目標等,只有加強對農民思想政治教育,農民才能真正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發展農村先進文化。不管是提高農民的辨別能力還是增強農民發展農村先進文化,都離不開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第五,有利于該地區解放農民思想,將農民“改造”成市民。近年來,隨著閩南三角洲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城鄉結合部及郊區村莊的消失速度,被轟鳴的推土機不斷刷新。伴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農民也變為市民,但是這種改變不是簡單的把農民遷進城市,分套房子,變一下身份,就可以解決一切問題。山東大學社會學系王忠武教授認為:“在快速的城市化過程中,物的城市化是非常容易的,但是人的城市化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這也是城市化的核心,包括人格、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城市化需要一個過程。對于有工作能力的,要引導其就業,完善相應的社會保障,同時加強社區文化的建設,促使人際關系的重新建立,積極引導他們適應城市的生活。”②我們經常看到,農村在城市化過程中,造成該城市出現許多問題,例如搶劫、打架斗毆、吸毒、強奸等。因此城市化進程中,還必須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解放農民的思想,轉變農民的思想觀念和思維方式,使農民人格、價值觀念等方面也跟著城市化,真正將農民“改造”成市民,順利有序的完成農村城市化。
最后,為中西部農民思想政治教育樹立榜樣,形成示范效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前無古人的事業,沒有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以借鑒,也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走,只能“摸著石頭過河”,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我國按照“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我們一般采用先試點成功再推廣,改革往往經歷由“點”到“線”再到“面”的歷程,實行“漸進式”的改革。加強對農民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沒多少經驗可以借鑒,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不斷總結。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很早就與外國發生貿易,而且該地區廈門作為新中國最早一批的經濟特區,與外國往來緊密,華人眾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較為成熟。這些地區的農村,在城市化發展中引發的問題,將來在中西部很多地方也會遇到,同時城市化的成功經驗總結,也可以為中西部新農村社會主義建設提供借鑒。因此,我們今天加強閩南農村地區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斷總結成功的經驗,失敗的教訓,可以為將來中西部農村地區思想政治教育樹立光輝的榜樣,形成示范效應,讓他們少走彎路。
注 釋:
①毛明芳:《生態文明的內涵、特征與地位——生態文明理論研究綜述》,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0年5期。
②http://liaoba.people.com.cn/reply.html?method=quer。
[1]孫金華.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思想政治保障[J].學習論壇,2007.
[2]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廖小明.論思想政治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M].思想政治教育,人大復印資料.
[4]周從標.全球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5]李德芳,楊素穩.中國共產黨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6]南俊英,等.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回顧·思考·研究[M].北京經濟學院出版社,1991.
[7]王學儉,宮長瑞.新形勢下農村思想政治教育對策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3).
[8]龍海平.和諧村鎮建設必須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基于桂北16個村莊的田野考察[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
[9]方時姣,劉思華.論農村和諧社會模式與農業發展的終極目的農業經濟問題[J].2004.
[10]江澤民.適應新形勢,大力加強和改進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為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事業提供動力和保證[N].中國青年報,2000-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