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 旭
(湖北大學 商學院,湖北 武漢430062)
隨著我國縣域經濟的發展,縣域金融逐漸成為縣域經濟的核心,其所潛在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和市場風險等金融風險也日益顯露。為了合理的應對縣域金融風險,保障縣域經濟穩定健康發展,需要加強對縣域金融風險的監測和防范。防范的手段之一就是建立一個能夠準確、及時監測預警縣域金融風險的指標體系。而科學有效的指標體系,應依據有關金融風險評價與監測預警方面的法律法規和國內外的實踐做法合理構建。本文將對縣域金融風險的監測預警進行研究,并構建縣域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
縣域金融是我國特有的概念,目前學術界尚無完全統一的定義,但多數學者都基本認同縣域金融是界于農村金融和城市金融,建立在以行政縣域劃分為基礎的相關金融活動的范疇。金融風險是指金融市場主體從事貨幣資金、信用交易過程中遭受到的損失的可能性,縣域金融風險包括這些方面,但由于縣域金融與縣域經濟的特殊性又有其獨特性,其程度大小將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1.縣域金融機構經營風險
縣域金融機構主要依附于相對弱勢的縣域經濟和農業,服務對象差異性較大,具有客戶規模小,市場容量小,企業生存周期短,抗風險能力弱,誠信記錄差等特征,這決定了縣域金融機構具有先天的脆弱。當前,我國縣域金融市場逐步開放,壟斷逐步破除,競爭日趨激烈,市場規模不斷擴大,服務手段不斷增強的趨勢。這進一步加劇了縣域金融機構的經營風險。因此,縣域金融機構經營風險構成了縣域金融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
2.縣域金融生態環境風險
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主要是指金融主體在其中生成、運行和發展的經濟、社會、法治、文化、習俗等體制、制度和傳統環境①。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參差不齊,部分地區金融生態環境較為惡劣。因此,縣域金融生態環境風險是縣域金融風險構成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縣域金融風險的自身特征和指標體系設置的基本原則即全面性、系統性、科學性、可比性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等原則,構建了縣域金融風險監測預警的評價指標體系,其主要構成內容如下:
在縣域金融機構風險監測預警指標方面,應根據縣域金融機構風險特征,從資本充足性、信用風險、資產流動性、盈利能力等四個方面構建指標體系。
1.資本充足性指標
資本充足性是金融機構安全的重要保障,也是國際上衡量金融機構風險承受能力的基礎指標,加強對縣域金融機構資本充足性的監測十分必要。包括資本存款比率、資本與總資產比例、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4個指標。
(1)資本存款比率:資本總額/存款總額。是衡量金融機構資本能否應對流動性危機的指標。
(2)資本與總資產比例:它是目前各國銀行業廣泛使用的傳統指標,它反映了資本與整體資產風險的聯系,也反映銀行對存款人及其他債權人的最低清償保障。
(3)資本充足率:資本總額/加權風險資產總額。是衡量金融機構業務經營是否穩健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反映的是金融機構的資本既能經受壞帳損失的風險,又能正常營運達到盈利水平的能力。
(4)核心資本充足率:核心資本/加權風險資產總額。核心資本充足率直接決定了銀行破產時最基礎的償還能力,是市場判斷資本充足率的基礎。
2.信用風險指標
信用風險是指交易對象不能或拒絕履行約定契約中的義務而使縣域金融機構遭受損失的風險,是金融機構關注的最重要的風險種類。包括不良貸款率、不良貸款比率、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和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4個指標。
(1)不良資產比率:不良信用風險資產/信用風險資產。不良資產是指信用風險資產分類為不良資產類別的部分,信用風險資產是指資產負債表表內及表外承擔信用風險的資產。
(3)不良貸款撥備覆蓋率:貸款損失準備金計提余額/不良貸款余額。該指標主要衡量貸款損失準備金是否充足。
(4)最大十家客戶貸款比率:最大十戶貸款余額/資本總額。該指標表示貸款集中度,對縣域金融機構要求極為苛刻。
3.資產流動性的指標
流動性風險是縣域金融機構無力清償債務或不能滿足客戶提取存款需要的風險,具體指標包括資產流動性比率、核心負債比率、備付金比率、存貸款比率和資金凈拆入比率5個指標。
(1)資產流動性比率:流動性資產/流動性負債,衡量縣域金融機構流動性的總體水平,反映縣域金融機構資產滿足客戶隨時提現的能力。
(2)核心負債比率:核心負債/總負債,衡量縣域金融機構相對穩定且對利率變化不敏感的存款,季節變化和經濟環境對其影響比較小。
1.2.3 人格測定 采用艾森克個性問卷(幼年)(EPQ)[8],該量表是由英國心理學家艾森克教授于1975年編制,其中國版由龔耀先教授主持修訂。由E、P、N、L四個量表組成,E、P、N 三個量表包括了艾森克個性理論的三個要素,E量表表示內-外傾向,P量表表示心理變態傾向(精神質),N量表表示情緒的穩定性(神經質),L量表表示受試者的掩飾程度。
(3)備付金比率:(備付金存款+庫存現金)/各項存款期末余額,反映縣域金融機構隨時支付的準備能力。
(4)存貸款比率:各項貸款期末余額/各項存款期末余額,反映縣域金融機構對營運資金總量的控制能力。
(5)資金凈拆入比率:拆入資金/各項存款期末余額。拆借資金主要用于彌補經營過程中因某種突發因素或特殊因素所造成的臨時流動性不足,與流動性成反比例關系。
4.盈利性指標
盈利性指標反映縣域金融機構通過資源優化配置,對外提供服務獲取利潤的能力。包括資產收益率、資本收益率、收入成本比和利息回收率4個指標。
(1)資產收益率:稅后利潤/平均資產總額,反映單位資產所能帶來的利潤數額。
(2)資本收益率:稅后利潤/資本總額,表示產權所有者投入的資本獲取收益的能力。
(3)收入成本比:營業費用/營業收入,是一個損益表比率,是反映縣域金融機構成本費用水平的重要指標。該指標表明獲得單位收入所需花費的成本費用,其越小越好。
(4)利息回收率:實收利息/到期應收利息,反映縣域金融機構的盈利情況。
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穩健高效運行的基礎,是推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保障,對防范縣域金融風險意義重大。縣域金融生態環境風險可以由縣域經濟基本面風險和縣域、企業和金融發展風險、法治監管環境風險和縣域政府風險等四方面評價。
1.縣域經濟基本面風險
縣域經濟基本面是指縣域經濟的基本情況,包括發展水平、結構以及成長性,基本面風險體現了基本面優劣對于縣域金融的威脅,包括經濟發展水平、產業結構優化、經濟活躍程度、經濟開放度和市場化程度等5個指標。
(1)經濟發展水平:即縣域經濟的宏觀經濟規模、發展速度和所達到的水準,它是縣域經濟實力和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
(2)產業結構優化:產業結構優化是指通過產業調整,使產業結構實現協調與平衡,并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的過程②。
(3)經濟活躍程度:是反映經濟在一定時間段內活躍程度的指標,通常用一定期限內交易次數、交易金額等指標來解釋。
(4)經濟開放度:經濟開放度即指經濟開放的水平,一般可分為貿易開放度和金融開放度。測量經濟開放度可包括,對外開放廣度(總量規模)和對外開放深度(價格水平)③。
(5)市場化程度:指市場機制起作用的經濟活動范圍,即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所起基礎性作用的大小④。
2.企業和金融發展風險
企業發展水平以及金融本身的發展對于縣域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意義重大,良好的企業發展狀況可以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基礎性保障,有效的金融體系和金融政策組合可以最大限度地促進經濟增長。包括企業規模效益、企業景氣指數、金融深度、金融市場競爭、金融部門信用意識等5個指標。
(1)企業規模效益:即縣域經濟中大型企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例,通過大型企業產值/GDP以及大中小企業分布評價。
(2)企業景氣指數:也稱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景氣指數,是根據企業家對本企業綜合生產經營情況的判斷與預期而編制的指數,用以綜合反映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
(3)金融深度:金融市場深度是指金融工具(商品)最初開價與最后成交價之間的差額大小;若差額很小,就有深度。它反映了市場上金融主體的多少,是衡量金融市場發達程度的標準之一⑤。
(4)金融市場競爭:指金融機構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相互競爭的程度,可以通過其業務交叉程度、客戶資源爭奪程度等判斷。
(5)金融部門信用意識:指金融部門對信用的認識水平以及其自身信用水平的高低。
3.法治監管環境風險
法治監管環境就是金融的監管體系,是指實現特定的社會經濟目標,而對金融活動施加影響的一個整套機制和組織機構的總和。包括監管法律體系、監管制度和執法能力3個指標。
(1)監管法律體系:是指金融監管所依據的法律法規的總和,包括國家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方政府結合自身實際所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
(2)監管制度:是指金融主管機構對于金融業實施監管的方式和組織制度。監管制度的優劣關系到縣域金融風險的水平的高低。
(3)執法能力:即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金融案件的執法水平,包括執法數量、執法效率、執法滿意度等,它對于保障良好的法治監管環境是必不可少的。
4.縣域政府風險
縣域政府風險是縣域金融面臨的重要風險,縣域政府的財政狀況和政策面將對縣域經濟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決定著縣域金融風險水平。包括財政能力、行政效率、對金融業的重視程度、政銀合作關系等4個指標。
(1)財政能力:指政府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發展社會經濟和維護自身存在而必須從社會資源中汲取財力這種汲取能力,反映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財政體制的規范程度、政府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⑥。
(2)行政效率:指公共組織和行政工作人員從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種資源與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間的比例關系。
(3)對金融業的重視程度:體現縣域政府關注金融、發展金融的意愿程度,包括資金支持、政策支持等方面。
(4)政銀合作關系:體現政府與縣域金融機構相互配合協調發展的關系,和諧的政銀關系會大大降低縣域金融風險水平。
注 釋:
① 史東偉:《我國縣域金融監管法律問題研究》,華中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5月。
② 王富強:《談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5年第6期。
③楊亞琴:《經濟開放與中國制度變遷——對外開放效應的若干思考》,社會科學,2002年第4期。
④ 崔世春:《中國經濟市場化:成就與不足》,華東理工大學學報,1999年第3期。
⑤謝百三:金融市場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⑥ 龍竹:《關于財政能力若干構成要素的分析》,財會研究,2002年第7期。
[1]俞樹毅,袁治偉.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監測研究[J].武漢金融,2012,(10).
[2]李長健,史東偉.我國縣域金融監管研究綜述[J].金融監管,2012,(7).
[3]張雪峰.金融風險監測體系研究[J].工作研究,2005,(5).
[4]王濤.縣域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3).
[5]陳金鳳.我國金融風險監測預警指標體系的構建[J].甘肅農業,2006,(9).
[6]黃國平,劉煜輝.中國金融生態環境評價體系設計與分析[J].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6).
[7]徐諾金.論我國金融生態環境問題[J].金融研究,2005,(11).
[8]趙偉.農村信用社風險監測與預警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
[9]許傳華.開放條件下金融風險預警指標體系研究[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