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晨
(安徽財經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學院,安徽 蚌埠 233030)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與我國農業領域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作為一直服務“三農”的組織,供銷社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供銷社的改革需要繼續推進。
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學界有關合作社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合作社產生的理由,例如可以獲得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減少中間環節等(Sexton,1986;Staatz,1984;Fulton,1995),到合作社運作的不同方式(例如 Sexton,1990;Zusman,1992;Hendrikse and Veerman,2001),直到合作社存在的不足,例如產權和代理、低效率問題等(Porter,1987;Cook,1995),都得到了很充分的闡述。有關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研究文獻也很豐富。以近期的研究專著為例,既有對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論與實踐的綜合性分析(例如張曉山、苑鵬,2010;徐旭初、黃勝忠,2009),也有針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具體問題展開的分析,例如合作社的利益機制(孫亞范,2009)、合作社成員的異質性(黃勝忠,2008)、合作社的具體運作(韓俊,2007;郭紅東、張若鍵,2010)。
綜上所述,國內外豐富的研究成果為我國供銷合作社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然而,有關供銷合作社的改革與發展對策的研究鮮有人涉足。因此,本文試圖分析新時期供銷系統改革問題與對策,以期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
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村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為“三農”服務的主渠道,也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目前供銷合作社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很多的問題,都急需解決。
蚌埠市供銷社按照市人事局編制,并于2007年經市人事局批準實行參公管理。供銷社的職能16個字概括:事業單位、參公管理、合作組織、企業運作。市供銷社直屬企業共有六個,全市供銷社系統現有人員9580人,市、縣供銷社直屬企業24個,基層社59個。2011年全市供銷社系統各項指標圓滿完成。全系統實現商品銷售31.2億元,同比增長44%,利潤2107萬元,同比增長42%。隨著國家對供銷社的重新重視,供銷社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會。
(一)國家政策支持。《國務院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09]40號)明確指出,“供銷合作社是為農服務的合作經濟組織,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對于活躍農村流通,完善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現代農業,拉動農村需求,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具有重大意義”。安徽省政府出臺了《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意見》(皖政[2010]53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與系統內外的聯合合作,積極培育壯大一批主業突出、市場競爭力強、行業影響力大的社有企業集團。加大重點項目和產業基地建設力度,支持有條件的社有企業承擔國家科研和農業成果轉化項目”。蚌埠市政府也出臺了《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的意見》(蚌政[2011]1號)。這些文件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供銷合作社改革發展意見,也顯示了各級政府對供銷社建設的充分重視,希望供銷社為“三農”發展發揮更大的作用。
(二)供銷社的傳統優勢。供銷社具有為農服務、幫農脫貧解困的職能。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日益發展,農業的弱點與不適應日益暴露出來。一家一戶小生產模式與大市場無法銜接,同第二、第三產業也無法協調;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農民無法承擔風險,也承擔不起風險。而供銷合作社在為“三農”服務方面具有很大優勢,它扎根農業,服務農業,了解農業;一面連接農戶,一頭連接市場,并且與其他經濟、服務、組織相比,輻射面大,購銷渠道多,服務經驗豐富,對服務“三農”領域的適應能力強。例如蚌埠市供銷社最近予以收購的新天地商貿城,很好的發揮了供銷社一頭連接農民、一頭連接市民雙向流通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對于加強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范、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起到了很大作用。
由于供銷社一直扎根農業,服務農業,了解農業,且各地供銷合作社也都參股或控股少量企業,這就為供銷社更好地為農產品流通、農業產業化乃至三農服務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新網工程建設的主體是供銷合作社,近年來隨著國家以及中華供銷合作總社的支持,供銷系統堅持把“新網工程”建設作為服務“三農”的有效載體,其在推進農資、農副產品、再生資源、日用消費品和煙花爆竹“五大網絡”建設方面取得了較大進展,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新網工程”建設基礎薄弱,網絡發展不平衡。連鎖經營網點普遍存在規模小,帶動、輻射能力不強;二是聯合社聯合不夠,在市場競爭中各自為陣,缺乏資源有效整合,決策效率低,交易成本高,“新網工程”建設實施難度大,影響了工作的整體推進;三是供銷社缺乏足夠的政策和資金扶持。
供銷社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一步步走來,歷史遺留包袱沉重,造成供銷社現有物流企業普遍存在實力較弱,規模較小,龍頭企業和支柱產業較少,不能發揮物流行業的規模效益,而且大多數企業主要服務與農業生產資料倉儲配送,服務領域相對較小,有待進一步拓寬。另外,從硬件上講,供銷社物流企業設備和技術也相對落后,現代化程度不高,物流服務能力較差,缺乏市場競爭力。在管理體系上,缺乏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經營機制相對落后,一些管理人員經營意識落后,管理觀念陳舊,不能夠適應現代物流發展的要求。配送中心大多設施簡單,缺乏科學的信息管理系統,影響物流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在資金上,供銷社物流的資金來源相對單一,資源配置不合理,產權單一,還沒有或很少吸納更廣泛的社會資本,缺乏更高層次的合作。
社有資產是供銷合作社發展的基礎,是為農服務的物質手段,只有管好社有資產才能提高服務“三農”的能力和水平。目前,供銷合作社系統在履行社有資產管理職責中,普遍存在認識不到位、家底不清、閑置浪費、監管不力、流失嚴重等問題。國務院40號文件再次明確要求要尊重歷史,注重現實,根據實際使用情況,依照法律、法規和有關政策確定土地權屬,加快供銷合作社土地登記頒證工作。國土資源部和供銷總社印發了《關于加快供銷合作社土地確權登記工作的通知》(國土資發[2009]173號)文件也明確指出:土地是供銷社有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展為農服務和自身生存與發展的重要基礎。
蚌埠市供銷社從2003年起對全系統企業進行改制,大多實行破產改制,改制后進市區內就有近300畝土地全部移交市城投公司,供銷社社有資產不足,發展壓力大。
大力推進“新網工程”建設,充分發揮“三個力量”的作用,按照國務院[2009]40號文件,省[2010]53號文件和市政府[2011]1號文件精神,借鑒各個地區的經驗,確定具體的發展規劃,將“新網工程”建設納入縣區政府年度目標考核,并加大對供銷社建設“新網工程”的資金扶持力度,建立“新網工程”專項資金,實行“一把手”負責制,市發改委、經委、財政、工商、農業、商務、公安、規劃、文體等相關職能部門也要全力支持供銷社推進“新網工程”建設。
龍頭企業是供銷社服務“三農”的主要載體,是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要力量,也是推進“新網工程”建設、推動農村流通現代化的關鍵環節,因此,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實力,提升其經營服務功能尤為重要。即培育和發展具有自主品牌的農產品加工流通龍頭企業,拓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拉長產業鏈條,加快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打造集生產、加工、儲存、物流配送、市場營銷于一體的農副產品流通網絡。蚌埠市供銷社旗下的懷之源米業、連城玉鵬蔬菜專業合作社等龍頭企業均是龍頭帶基地、公司連農戶、產加銷一體化的農產品流通骨干企業,運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形成標準生產產業鏈,以生產合作為紐帶,以信用合作為手段,增強了合作社對農民的凝聚力和帶動力,與農民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產銷聯盟,減少了流通環節,使農民和消費者直接受益,同時使供銷社的企業得以振興發展壯大,實現合作共贏。
以網絡建設為核心,構建農村現代化流通新體系打造核心競爭力。建立以連鎖經營為手段、物流配送為基礎、現代信息技術為支撐,標準化管理為特征,集商品流、資金流、信息流和多樣化服務于一體的現代經營服務網絡。不斷完善“龍頭企業+配送中心+直營店+加盟店”的經營模式,將系統內外的分散網點充分整合到“新網工程”體系中來,實現農資、日用品、農產品購銷、煙花爆竹、再生資源回收利用“五張網”全面發展。
管好社有資產是供銷社“二次創業”的迫切需要。
針對目前存在的社有資產管理中的普遍問題,加強社有資產管理應做好幾方面工作:一是摸清家底,準確掌握社有資產的基本情況,進行完整的清產核資,需要入賬的入賬,需要評估的進行評估,需要進行賬務調整的要及時調整;二要進一步加深對社有資產重要性的認識,很多供銷社員工還沒有意識到社有資產是供銷合作社“二次創業”的基礎,有的甚至把社有資產看作包袱,對之放任不管甚至送人了之,應堅決杜絕此類行為的再次發生,同時可以建立有效地獎懲激勵制度從制度上把握全局。
蚌埠市供銷社采取盤活社有資產,自主籌股、職工參股、招商引資和爭取土地出讓金返還等多種方式,將閑散土地、限制倉庫、職工住房危房改造、廠房改造擴建開發利用,改善職工住宿環境等舉措取得了良好地效果。
總之,新時期背景下,對于供銷社系統的發展、“新網工程”的建設以及農產品流通渠道的規范與加強都需要各方力量共同協作與支持,只有這樣供銷合作社才能更好地為“三農”服務。
[1]唐宗焜.合作社功能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J].經濟研究,2007,(12).
[2]張曉山.農業合作社的發展趨勢探析[J].管理世界,2009,(5).
[3]萬寶瑞.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當前急需關注的幾個問題[J].農業經濟問題,2010,(10).
[4]袁平紅,武云亮.論以供銷社為依托的農村商品流通網絡發展模式[J].特區經濟,2007,(1).
[5]黃毅.建設新農村必須突破主體缺位的制約[J].農村經濟,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