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筱軒
(安徽財經大學 會計學院,安徽 蚌埠 233041)
學術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最早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實證會計理論中的報酬計劃假設,到目前已有30年的研究歷史。由于盈余管理存在的普遍性并能產生重要的經濟后果,一直以來它都是會計學界研究的焦點問題。西方會計學界對盈余管理的研究起步較早,西方學者對于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最初是從與會計數據相關的契約動機和政治成本動機入手的,之后也開始關注盈余管理的資本市場動機。我國對于盈余管理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到目前為止己有十多年的歷史。在這段時間里,我國學者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對盈余管理的概念、動機、方法和手段各方面都進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我國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成果。而關注盈余管理的動機有利于完整有效的分析盈余管理行為,并為尋找治理盈余管理的措施提供途徑,本文在閱讀大量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動機的角度對多年來國內盈余管理的研究成果進行歸納與總結,系統分析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動機。
國內的很多學者對盈余管理動機的分類進行了探索,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陳致平(2001)將盈余管理動機分為終極動因和中介動因,終極動因是企業的管理層實現其私人利益的最大化。中介動因即具體動因,表現為追求企業的發展,又具體包括籌資動因、避稅動因、政治成本動因和債務契約動因,但其實質還是管理層以企業利益為基礎的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許波(2004)在結合上述觀點的基礎上,將盈余管理的動機劃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次為利益誘導與組織目標,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是盈余管理的直接動機,而追求私人利益與組織目標的實現是一定程度上具有統一性,管理層在謀求自身利益的過程中也考慮到企業的利益。第二層次是組織目標下的盈余管理,包括證券市場融資,保住籌資資格,避免違反借款合同等,也是第一層次中組織目標動機的具體化。這種對盈余管理動機進行層次上劃分的方法,可以更好的分析盈余管理的構成,反映盈余管理動機的實質。陸宇建(2003)則從另一個角度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進行了分類,將其概述為機會主義動機、降低交易成本的動機、獲得比較業績優勢的動機和對市場預期做出理性反應的動機。對市場預期做出理性反應動機認為,管理當局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有時不是為了誤導投資者,而是對投資者與市場預期的行為做出理性反應。這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予了解釋。惠小兵和陳方正(2001)圍繞我國證券市場的特點,提出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的八個動機,即報酬契約動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動機、配股動機、防虧或扭虧動機以及保牌動機、銀行借款動機、高級管理人員的變動、市場動機和稅收動機。本文在總結大量文獻的基礎上,根據多年國內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成果,認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主要包括契約動機和資本市場上的盈余管理動機,而對政治成本動機的研究有待進一步的深入。
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假說作為實證會計三大假說之一,一直都是實證會計研究中重要的問題。西方會計學界基于其成熟的市場經濟環境對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動機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國內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政治成本動機尚未展開深入的探討,相關文獻較少,這可能是我國與西方國家之間存在較大的制度背景差異造成的。田豐、周紅(2000)對9大新聞紙企業中的五家上市公司在新聞紙反傾銷調查過程是否采取盈余管理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在反傾銷申訴期間,這些公司并沒有進行調低應計利潤的盈余管理行為,而是調高利潤來獲取資本市場上的利益。這項研究并沒有能實證我國上市公司存在基于政治成本的盈余管理。張曉東(2008)以高油價時期石化行業公司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了政治成本與盈余管理的關系。研究發現,在高油價期間,石化行業公司為規避政治成本進行了調減利潤的盈余管理。陳冬華等(2010)以我國房地產宏觀調控為背景,運用2002~2007年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數據實證檢驗了政治成本假說在我國的適用性,發現我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為避免緊縮政策的不利影響進行了向下的盈余管理,這表明我國上市公司也可能基于政治成本的考慮進行盈余管理。不過目前國內在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是很少,實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與政治成本的關系仍是未來的研究方向。
西方會計學界從最初就關注盈余管理的契約動機,并對此進行了很多的實證研究,證實了上市公司確實存在因高管報酬契約與債務契約而進行盈余管理的行為。近年來隨著公司治理機制的改革,國內對上市公司高管層的激勵制度正在逐步的建立,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與公司業績的相關性也不斷增強,所以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完全有動機用盈余管理手段粉飾公司經營業績以最大化其私人利益。國內一些學者也開始了對這一方面的研究。王克敏,王志超(2007)在他們的研究中分析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行為的相關性,結果表明高管報酬與盈余管理正相關。他們由此認為高管薪酬動機已成為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李延喜等(2007)的研究考察了高管人員薪酬激勵、董事會監管與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發現管理層薪酬水平與調高的操控性應計利潤高度正相關。劉睿智(2009)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盈余管理的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高管年薪與公司利潤正相關,并且隨著兩者相關性的增強上市公司高管盈余管理動機也相應加強。而王倩(2009)的研究中也得出了類似的結論。從以上的實證研究成果中可看出,目前我國上市公司高管確實存在以薪酬契約為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
國內目前實證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債務契約關系的研究并不多。李延喜等(2007)在研究中發現上市公司付息債務比例與調高的操縱性應計呈現顯著正相關,從而認為債務契約成為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誘因之一。陸正飛,祝繼高和孫便霞(2008)研究了作為我國債權人代表的銀行對企業盈余管理行為的識別能力,發現銀行不能識別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結果表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債務契約有用性。這項研究實證了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對債務契約有用性的影響,但并沒有證明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行為是基于債務契約方面的考慮,即沒有實證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否存在債務契約動機。所以,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與債務契約的關系有待更多的研究。
自國內學者開始對盈余管理進行研究以來,很多實證研究成果都集中在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資本市場動機。資本市場上的盈余管理動機主要包括三個方面:IPO動機,配股動機以及防虧、扭虧動機。
公司若能獲準上市,不但可以提高其知名度又能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這也有利于管理層個人利益的增加和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但國家對公司上市規定了嚴格的條件,如公司近三年連續盈利等,為了能順利上市發行股票,企業很可能會借助盈余管理的手段。林舒,魏明海(2000)考察了中國A股發行公司在IPO前后的收益表現,發現公司收益水平在IPO前兩年和前一年處于最高水平,IPO當年大幅下降,并通過實證分析得出,工業類企業在IPO前運用盈利管理粉飾業績是IPO當年收益水平下降的原因。他們的研究還發現,相比工業類企業,公用事業類公司的盈利管理程度較輕。洪劍峭,陳朝暉(2002)對當初社會非常關注的IPO效應(即企業的新股發行上市之后經營業績下降的現象)進行了研究,通過統計分析證實我國上市公司普遍存在IPO效應,并發現這一現象與公司上市前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相關。王春峰、李吉棟(2003)對此進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發現我國IPO企業在發行的前一年以及發行當年人為調增利潤,在發行后第二年又人為調減利潤,從而說明我國IPO企業在發行前后進行了系統的盈余管理行為。張宗益、黃新建(2003)的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這些研究為證明我國上市公司確定存在基于IPO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提供了實證支持。
由于配股是上市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后續融資的重要方式之一,而對于配股資格我國對上市公司有著嚴格的規定,上市公司為獲得更多的融資機會,很可能會利用盈余管理的方式來盡可能達到證監會規定的配股要求。根據證監會對上市公司配股的要求,ROE,即凈資產收益率指標,成為了決定上市公司是否具備配股資格的關鍵。蔣義宏,魏剛(1998)以1994~1997年的上市公司為樣本,采用描述性統計方法對樣本公司的ROE分布進行檢驗,發現凈資產收益率在(10%,11%)區間上的上市公司數量逐年增加,這就是后來所說的配股的10%現象,并將其作為上市公司在配股前進行盈余管理的證據。孫錚,王躍堂(1999)也進行了類似的研究,他們利用截至1998年上市公司的數據對上市公司ROE的分布進行了統計檢驗,得出結論上市公司的確存在以配股為動機的盈余管理傾向。但他們的研究都并沒有進一步驗證處于配股臨界區間上的上市公司是否真正存在盈余管理。陳小悅,肖星,過曉艷(2000)對此進行了更進一步的研究,他們利用修正Jones模型對ROE各分布區間上的上市公司進行分析,發現ROE處于10%~12%之間的上市公司具有較高的操縱性應計利潤,從而實證了上市公司存在以配股為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隨著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10%現象日益嚴重,證監會在1999年對上市公司配股權有了新的規定,要求凈資產稅后利潤率三年平均在10%以上,同時每年都在6%以上。閻達五,耿建新,劉文鵬(2001)對這一規定出臺后,上市公司的反應進行研究,發現新政策出臺使上市公司出現了ROE的6%現象,這說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為隨著配股政策的改變而改變。陸正飛、魏濤(2006)的研究發現無后續籌資行為的公司配股后業績下降且操控性應計利潤在配股后發生反轉,從而說明了配股公司在配股前存在盈余管理行為。從以上大量的實證研究結果中可看出我國上市公司為達到配股要求而進行盈余管理的事實己不容質疑。
我國政策規定,上市公司若連續兩年虧損就會被特殊處理,若連續三年虧損則會被處暫停上市,如果之后仍未能扭虧則會被強制退市,所以即將虧損或已經虧損的上市公司必然會利用盈余管理的手段進行扭虧、保牌,而使資本市場上出現了“大洗澡”,“微利”等現象。陸建橋(1999)對這一現象的研究較早,他選取1997年底上交所22家虧損上市公司作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發現這些上市公司為避免連續三年虧損在虧損及其前后年份存在著調減或調增收益的盈余管理行為。陳曉,戴翠玉(2004)選取 1998~2000年的 260個虧損上市公司,系統的考察了我國虧損上市公司以扭虧為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結果發現,我國虧損上市公司利用關聯交易和資產重組的方式來實現扭虧。于海燕,李增泉(2001)研究了上市公司對資產減值政策的執行情況,結論認為扭虧和虧損企業會利用存貨跌價準備進行盈余管理。同樣研究上市公司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之間關系的還有趙春光(2006),他研究發現虧損上市公司會以轉回之前計提的資產減值的方式來避免虧損,而采用轉回資產減值仍無法扭虧的公司會計提大量資產減值,為下年的扭虧作準備。他的研究成果也很好的解釋了新準則中不允許轉回已計提資產減值的原因。王亞平,吳聯生,白云霞(2005)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在1995~2003年間都存在以扭虧為動機的盈余管理,并且2001~2003年間有超過一半的虧損公司通過盈余管理避免了虧損。還有后來吳聯生等(2007)及張昕(2008)的研究也都證實了我國上市公司存在以避免虧損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為。
從多年來國內學者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中可以得出一些結論:
首先,國內大量學者采用了實證方法研究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形成了我國盈余管理研究的一些成果。
其次,國內學者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資本市場上的盈余管理動機,對此已研究的較為系統、透徹,但很少有研究對盈余管理的債務契約假設與政治成本假設在我國上市公司的適用性進行實證檢驗。
再次,避稅動機理論上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動機之一,并在很多文獻中被提及。但目前國內很少有文獻對我國上市公司因避稅動機的盈余管理行為進行實證。這可能是因為避稅調整帶來的公司業績下降對上市公司會產生較大的不利影響,而由此獲得的避稅收益卻是相對較少的,因此上市公司很少會進行以避稅為目的的盈余管理行為。
最后,國內對盈余管理動機研究的出發點,大多借鑒國外已有的研究結論,只是研究其在我國的適用性,缺少對我國特有制度背景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動機的深入探索。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仍有廣闊的研究前景。
未來仍需深入研究的方向有:一是對我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否存在政治成本動機及債務契約動機進行更多的實證研究。二是從我國實際情況出發,深入思考我國上市公司是否存在基于我國特殊制度背景的盈余管理動機,如可研究不同行業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水平與其所在行業受國家政策保護與扶持程度的關系,或上市公司是否出于當地政府的政績需要而進行盈余管理等,為治理我國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1]陳致平.企業盈余管理動因分析[N].中國財經報,2001-10-11.
[2]許波.中外企業盈余管理研究述評[J].當代財經,2004,(7).
[3]惠小兵,陳方正.關于轉軌經濟中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1,(4).
[4]陸宇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動機及其治理對策研究[J].管理科學,2003,(4).
[5]田豐,周紅.新聞紙行業在反傾銷調查中的盈余管理[J].財經研究,2000,(11).
[6]張曉東.政治成本、盈余管理及其經濟后果——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8,(8).
[7]陳冬華,李潔影,梁上坤,等.宏觀調控、政治成本與盈余管理——基于中國房地產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2010,(7).
[8]王克敏,王志超.高管控制權、報酬與盈余管理——基于中國上市公司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7,(7).
[9]李延喜,包世澤,高銳,等.薪酬激勵、董事會監管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南開管理評論,2007,(6).
[10]劉睿智.上市公司高管薪酬與盈余管理實證分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9,(19).
[11]王倩.論高管薪酬契約動機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J].四川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9,(3).
[12]陸正飛,祝繼高,孫便霞.盈余管理、會計信息與銀行債務契約[J].管理世界,2008,(3).
[13]林舒,魏明海.中國A股發行公司首次公開募股過程中的盈利管理[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0,(2).
[14]洪劍峭,陳朝暉.中國股市IPO效應實證研究[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2,(1).
[15]王春峰,李吉棟.IPO企業盈余管理的實證檢驗[J].天津大學學報,2003,(4).
[16]張宗益,黃新建.我國上市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中的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中國軟科學,2003,(10).
[17]蔣義宏,魏剛.ROE是否已被操縱——關于上市公司凈資產收益率的實證研究[N].中國證券報,1998-05-28.
[18]孫錚,王躍堂.資源配置與盈余操縱之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1999,(4).
[19]陳小悅,肖星,過曉艷.配股權與上市公司利潤操縱[J].經濟研究,2000,(1).
[20]閻達五,耿建新,劉文鵬.我國上市公司配股融資行為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1,(9).
[21]陸正飛,魏濤.配股后業績下降:盈余管理后果與真實業績滑坡[J].會計研究,2006,(8).
[22]陳曉,李靜.地方政府財政行為在提升上市公司業績中的作用探析[J].會計研究,2001,(12).
[23]陸建橋.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1999,(9).
[24]陳曉,戴翠玉.A股虧損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與手段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4,(2).
[25]于海燕,李增泉.會計選擇與盈余管理——來自上海股市四項準備的實證研究[J].上市公司,2001,(1).
[26]趙春光.資產減值與盈余管理——論《資產減值》準則的政策涵義[J].會計研究,2006,(3).
[27]王亞平,吳聯生,白云霞.中國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頻率與幅度[J].經濟研究,2005,(12).
[28]吳聯生,薄仙慧,王亞平.避免虧損的盈余管理程度: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的比較[J].會計研究,2007,(2).
[29]張昕.中國虧損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