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同
(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安徽 滁州233100)
高校校園文化是校園群體(學校師生員工)在校園文化活動中所創造和形成的精神財富、文化氛圍以及承載這些精神財富、文化氛圍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1]它包括觀念、制度、物化三個層次,其中,校園群體是校園文化的主體,文化活動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點,校園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校園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障,文化環境是校園文化發展的條件。
目前,在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發生深刻變化的背景下,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得到極大發展,豐富了大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素養,增長了他們的學識才干,培養了他們的競爭意識、生存意識和團隊意識。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同樣是學校所有各項建設的最高境界,是一所優秀院校必須做好的建設性工作,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新階段,按照社會主義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構建和諧社會,構建和諧校園,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四有”新人,更應發揮校園文化建設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統領作用。對于我校作為一所剛從中等師范學校升格為高等職業院校的學校來說,任務更加繁重,所做的工作將會更加復雜,更有意義。
高職校園文化并非是許多東西的簡單堆積,而是一個有系統、有組織的有機復合體、各個組成部分相互影響、密切聯系,共同構成校園文化整體。高職校園文化的構成有哪些?目前仍沒有統一的看法。理論界的觀點主要有:校園文化主要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層面,其中精神文化又分為制度文化和觀念文化;校園文化的構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它分為硬體和軟體部分,前者包括校園環境建筑、圖書、設備、社團俱樂部、教學生活管理制度;軟體部分包括校風、心靈、性格、校園文化活動等;校園文化一般應包括校園人、校園物質環境、校園圖書館、校園文化活動、校風等基本要素。[2]校園文化有校園文化設施、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建設、校園文化心理、校園文化生活、校園文化制度等6個方面構成。[3]歸納起來說,校園文化主要有三個部分構成:校園精神文化、校園物質文化、校園制度文化;校園物質文化包括三個部分:環境文化、建筑文化、方式文化;而環境文化又包括三個部分:課堂文化、宿舍文化、食堂文化;校園精神文化又包括三個部分:課程文化、課延文化、組織文化;課延文化又包括四個部分:校園倫理文化、校園消費文化、校園藝術文化、校園體育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長期歷史發展積淀而成的。高校校園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個亞文化,因此,高校校園文化也是一所高校長期發展而積淀的結果。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起步還不到30年,對于像我校這樣剛由中師升格而成的職業院校來說,真可謂任重道遠,路途彌艱,現階段的主要工作任務就是征地,通過BT項目融資建立新校區,合并滁州衛校,整合教學資源,開設新專業,教學管理任務繁重,學校是否合格,還有待五年后的教育部教學評估驗收。
我院是剛剛由原安徽省鳳陽師范學校合并滁州衛校后升格為滁州城市職業學院,由于剛剛合并大量人事工作需要調整,大量的日常工作如招生、就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專業設置等壓得院領導手忙腳亂,沒有充分的時間和足夠的精力去研究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校園文化建設沒有擺上學院領導的重要議事日程,整個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沒有形成一個自上而下的系統工程。對校園文化的涵義、特征、功能和作用以及它的重大意義,沒有形成統一的認識,很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沒有發揮校園文化在職業院校日常工作中的應有作用。
由于現階段的高等職業教育仍然處于成長階段,特別是像我院剛剛從中師升格的高職院校,學院領導的主要精力集中在抓新校區基礎設施的建設,還沒有精力騰出手來抓校園文化建設。在學校升格學院后,學院領導也開始進行教育教學工作改革,努力由過去的中專向現在的高校轉軌,努力引進人才,培養人才,以及進行新的專業設置工作。由于我國的高職院校的發展還不到30年,它是一個新鮮的事物,對于它的特征,成長發展規律,還沒有一個清醒的科學認識,盡管也有一些專家學者對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建設進行了一些研究,但到目前還沒有多少精品的成果,因此,在高職校園文化建設這方面還缺少科學的理論指導。
本科院校在成長發展的過程中,積累了很多校園文化建設的經驗,并取得了大量的優秀成果,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樹立了領頭羊的地位,高職院校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應以其為引領,少走彎路,早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1.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建設校園文化
在學校構成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其他工作人員為輔助。因此,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充分發揮大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大學生的潛力,使學校校園文化建設適合大學生的特點,豐富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要大力發展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教師是大學理想和大學精神以及學術思想的引領者,沒有大學教師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引領作用,校園文化建設就會偏離正確的發展方向。另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也需要充分發揮學校黨政工團的服務功能,在學校的管理文化中,特別是高校合并以后的校園文化融合等方面,單靠大學生、教師也是難以做好的,還需要黨政工團的配合作用,以期達到共同的目的——建設好校園文化,為廣大的師生員工服務。
2.把校風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抓手
校風即學校整個的精神面貌,是由學校領導的管理作風、教師的教學作風和學生的學習風氣三者組成的。就校風建設而言,首先,對學校領導者和管理者而言,應該是法治與人治的統一,堅持法規面前人人平等注重感情激勵與感情投資,充分發揮教育民主、管理民主,尊師愛生重教,從而形成和諧、團結、嚴謹、務實的氣氛和作風;對教風建設的關鍵是以教書育人為核心,注重敬業愛生身教與言教的統一;對學風建設的關鍵是嚴格要求與尊重愛護的統一,以調動學生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形成一種競爭、進取、求知、求真的學習氛圍。[4]我院制定的校風是由校訓、教風和學風三部分組成的。我院的校訓是:文明、求實、勤奮、獻身;我院的教風是:博學、創新、善教、垂范;我院的學風是:求真、自強、樂學、愛教。通過校風的建設,逐步提升我院校園文化建設的水平,提高我院師生員工的素質。
高職院校的發展才有二十多年的時間,一些兄弟院校在發展成長的過程中,既遇到了挫折,又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對于一個剛剛從中師升格的高職院校來說,兄弟院校的經驗教訓以及取得的成就,就是他山之石,成為我院的無價之寶。早在2004年4月2日,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育部[2004]1號)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院校要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以就業為導向確定辦學目標,找準學校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力度,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教育部給高職院校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正確的方向:那就是高職院校畢業生要做到“零距離”就業、“零適應期”。為此,我院與滁州新江玻璃制品有限責任公司簽訂校企合作協議,共同合作開辦材料工程技術(玻璃工藝方向)“新江玻璃班”,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深入公司,理解“創造精品、共享輝煌”的企業宗旨,培養“追求無止境”的企業精神,養成企業文化與團隊協作精神,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使自己適應市場的能力得以快速發展,為自己將來的發展鋪平道路,從而為材料工程技術(玻璃工藝方向)專業的學生建立了實訓基地;我院與江蘇泰州金鳳凰大酒店達成合作辦學協議,每年從我院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選派學生去該酒店實訓,為酒店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提供了實訓基地;我院在安徽省黃山市西遞“皖南人家”建立文化傳媒系美術寫生基地,此地山清水秀、風光旖旎,富有詩情畫意,自然景色與人文景觀兩全其美,是廣大學生練習寫生、陶冶情操、實現詩美夢境的理想場所;本基地的建立,為學生的實習、實訓提供了穩定、良好的環境條件,有助于學生開闊眼界、增強審美鑒賞能力、提高美術寫生的專業技能水平,對于加強學院的專業建設、提高辦學質量、擴大學院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我院旅游管理系與鳳陽縣旅游局鳳陽旅游發展有限公司 “校企合作”,為我院的旅游管理專業學生提供得天獨厚的實習實訓基地和培養專業技能的良好條件,對學院今后的招生與就業有著重要的意義。另外,我院將現代企業對生產場地、辦公區域的“6S”管理辦法引入到學校的寢室管理中,使之校園化。所謂“6S”就是整理(Seiri)、整頓(Seiion)、清掃(Setso)、清潔(Setketsu)、安全(Safety)、素養(Shitssuke)六個方面的內容,簡稱“6S”。“6S”寢室管理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它是清潔器,可形成良好的生活環境。(1)生活場所寬敞明亮、清新、清潔、溫馨。(2)學生自己動手改善環境,會更珍惜自己的勞動成果。2.它是安全員,可實現有效的安全保障。(1)生活場所寬敞明亮、視野開闊,物品一目了然,空氣清新通暢,不會因雜亂閉塞而出現意外或傳染源的存在。(2)遵守安全規定,不亂拉亂接,不爬高上低,杜絕安全隱患。3.它是教育家,可達最佳的教育效果。(1)培養學生主動勞動的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嚴謹細致的作風。(2)培養學生服從規范,維護環境的意識,提高學生與人相處、共同生活的能力,增強自信心,滿足成就感。(3)培養和增強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陶冶情操,提升品位。(4)培養和增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的精神和能力,真正實現人的質量的變化。
歸納起來,得到以下兩點經驗:1.廣泛宣傳企業文化,讓企業文化與校園文化相互滲透。(1)引導學生利用實習、實訓的機會把握和理解企業文化;(2)邀請企業文化工作者到學校進行專題講座;(3)在校園文化活動中展示企業文化的內容;(4)加強校企的全方位合作,使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更好地相互交融。[5]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教師。作為學校,建立專業教師定期輪訓制度,鼓勵并支持教師深入基層,深入企業和用人單位進行調查研究,以提高教師在教學中的實踐能力,并在此基礎上體驗企業文化的魅力,另外,聘請在企業生產和服務的第一線優秀人員來學校兼任教師,形成雙師型教學團隊。
我院的前身是安徽省鳳陽師范學校,在學校升格為滁州城市職業學院后又合并了滁州市衛生學校,現在學院分成三個校區即校本部、衛校校區及新校區。我院現在開展校園文化活動中應充分發揮原師范學校的底子,積極開展各種文化活動。我院第二屆女生文化節——“我愛記歌詞”歌曲接龍大賽在院音樂廳成功舉辦,豐富了廣大同學的業余文化生活,展示了廣大女生的青春風采;為引導廣大青年學生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了解國情、省情、民情,服務新農村建設,真正做到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每年舉辦大學生“三下鄉”活動;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歌頌黨的偉大成就,加強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唱響“愛黨、愛國、愛校”的時代主旋律,“永遠跟黨走,青春獻祖國”——慶祝建黨90周年廣場納涼晚會共青團專場在鳳陽縣鼓樓文化廣場隆重舉辦,充分展示了廣大團員青年新的精神風貌和青春活力,深情表達他們永遠跟黨走的堅定信念和堅強決心;為了給全院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強化、凈化、美化校園的集體意識,在院團委的號召組織下,社聯“愛心社”同學利用課外活動的時間有序開展了“保護校園,我們在行動”活動;為了展示成果,展現自我,釋放激情,文化傳媒系07音樂班“點燃激情”畢業匯報演出在音樂廳隆重上演;為強化體育運動意識,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加強各系、各專業師生之間的聯系,由學前教育系組織全院師生員工趣味運動會;為了培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專業技能水平和實踐能力,由旅游管理系承辦的第二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未來之星導游風采”大賽在音樂廳成功舉辦;為了幫助學生沖破閉鎖心理,增強與人溝通、交流的意識,培養語言表達能力和駕馭能力,鍛煉敏捷、明晰的思維,在院團委的組織安排下,由文化傳媒系承辦的第二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之“金話筒”主持人大賽在音樂廳成功舉行;為了檢驗學習效果,展示教學成果,我院學前教育系2009級學生電子琴觀摩活動在音樂廳舉辦;為了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培養創新精神,促進校園文化的繁榮發展,在院團委的組織安排下,由理工系承辦的第二屆校園科技文化藝術節之“電子相冊”作品展示大賽在音樂廳舉行。通過各種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的內容,陶冶學生的情操,建設適合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
[1]吳昌珍,李化樹.大學校園文化若干問題探討[J].重慶師院學報哲社版,1994,(2):65.
[2]侯長林.校園文化略論[M].貴州教育出版社,1991-07.
[3]施伯偉.論校園文化[J].蘇州絲綢工學院《教學研究》,1992,(1).
[4]王金林.新世紀高校校園文化重構的四個突破口[J].皖西學院學報,2001-02,(1):116.
[5]黃浩伶,引人企業文化 構建新型的高職院校校園文化[J].經濟與社會發展,2006-11,(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