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江,張宗慶,羅永洪
(重慶市黔江區環境監測中心站,重慶409000)
重慶市黔江區位于渝東南邊緣,地處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稱,是重慶市主要的少數民族聚居地之一和重慶市委、市政府確定的渝東南地區中心城市,也是國家《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規劃》定位的武陵山片區6個中心城市之一。地理座標在108°28′~108°56′E,29°4′~29°52′N 之間。東西寬45km,南北長90km。全區幅員面積為2 398.7km2。黔江區最高點灰千粱子,海拔高度為1 938.5m,最低點黑溪河谷馬斯口,海拔320m。
黔江區地處渝東南武陵山區,屬中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境內地勢較為復雜,海拔高度大多在500~1 000m,相對高度差較大(320~1 938.5m)。氣候溫和,四季分明,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季風明顯,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53.4%。在第九次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工作會議上,黔江區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命名為“全國低碳國土實驗區”,2012年11月28日,黔江區被聯合國環境基金會評為“綠色中國·杰出綠色生態城市”。
黔江區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石英砂儲量上億噸,白云巖儲量上億噸,石灰石儲量6億t以上,大理石資源儲量達數10億t。其中有十多處石英砂礦床,總的礦石資源量約1.5億t,儲量和品位居中國西部第一。目前,全區對礦產資源開發企業有92家,其中煤礦有9家、螢石廠7家,鐵礦石廠1家以及采石采沙場75家。2012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7.95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5.52億元,增長5.4%;第二產業增加值83.09億元,增長16.3%;第三產業增加值49.34億元,增長12.1%。
“十二五”期間,黔江區大氣環境質量總體質量良好。2012年,空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年均濃度值分別為0.037mg/m3、0.019 mg/m3和0.082mg/m3,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4.3%,轄區大氣環境質量良好。
2012年,黔江區境內黔江河、阿蓬江及次級河流水質均滿足III類水域功能,2個城區集中飲用水源地和22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分別達100%和80%。
全區聲環境質量基本保持穩定,2012年,城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為51.6dB(A),道路交通噪聲為62.7dB(A),功能區環境噪聲為56.0dB(A),均滿足聲環境質量標準要求。
黔江區現有水土流失面積1 160.49km2,占土地總面積的48.38%,其中輕度流失面積86.15 km2,中度469.05km2,強度流失面積594.21km2,極強度流失面積11.80km2,土壤平均侵蝕模數4 706.24t/(km2·a),年均土壤侵蝕總量456.15萬t。
2008年以來,累計投資10億元人民幣,植樹近1億株,截止目前為止,全區林地達到224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到53.4%,2013年,全區將完成植樹造林3萬畝,天然林管護116萬畝,新增城市綠地40萬m2,力爭全區森林覆蓋率提高1.5%。
黔江區植被具有渝東南濕潤森林植被區,常綠闊葉林植被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特點,植被種類多,主要喬木有42科、81屬、146種。境內生活的動物包括哺乳類、鳥類、爬行類、兩棲類4類,23目,69科,147種,其中屬國家規定的保護動物有黑金絲猴、紅腹角雉等12種,植物有紅豆杉、珙桐等。
黔江區石英砂、煤炭等礦產資源豐富,隨著礦山開采增加,對生態環境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煤炭和采石場開采造成的生態環境遺留問題依然突出。煤炭資源主要分布在全區鄰鄂鎮,蓬東鄉和水田鄉,石英砂和采石場遍及全區各鄉鎮,開采企業以大型為主,間雜零星小礦點。由于不合理的資源開發,亂堆亂放亂占耕地等現象嚴重。因此,礦山開采破壞了植被,再加之轄區森林資源總量不足,資源分布不均,林區生態穩定性差,極易造成水土流失、地面下陷、山體滑坡,一些煤礦、采石場等企業的廢水直接排放到農田、河流,破壞了生態和農作物。
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給農業生產帶來了經濟效益。化肥、農藥等不合理和不科學使用,導致了化肥和農藥大量浪費,通過地表徑流或滲濾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污染。尤其是有機農藥和除草劑的長期過量使用,造成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威脅到食品安全,再加上大量無機化肥的過量使用,致使土地板結和氮、磷、鉀比例失調,降低了化肥施用效率,增加了地下水中氨氮含量,導致了水體富營養化,嚴重影響生態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
近年來,黔江區畜禽養殖業得到快速發展,畜禽養殖逐步走向規模化,集約化、規模擴大發展,提高了全區農林業經濟發展水平。據調查統計,全區生豬全年出欄約10萬頭,養土蛋雞60萬羽及奶牛1000頭,根據《中國環境科學》雜志報道各種畜禽養殖新鮮排污系數計算,全區畜禽糞尿產生總量近535萬t,其中總氮和總磷含量分別為130萬t和41萬t。畜禽養殖產生了大量的固體廢物,大多數都是直接排放,進入自然環境中,主要表現為為畜禽養殖場排放的糞便、污水、惡臭氣體、病原微生物以及藥物殘留對土壤、水體、大氣、動物與人體健康以及生態系統所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由于黔江地處于武陵山區,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村、鎮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廢棄物隨意堆放在田邊、路旁、水塘、溝渠或直接排放到河流等水體中。農村垃圾由過去以易腐爛的菜葉瓜皮為主,演變成塑料制品、農藥瓶、畜禽養殖廢物、腐敗植物等混合廢棄物,尤其是地膜、塑袋造成的“白色污染”,不僅危害農村居民,更重要是對土壤、水質等造成嚴重化學污染,進而影響到農產品的安全。
在我國現有環境保護法規的基礎之上,結合黔江位于武陵山區實際,制定符合黔江區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加大執行和監督力度,為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建設提供法律保障。構建有效的農村環保管理機制,將農村環境保護制度和考核體系予以制度化。按照“以城帶鄉、以鎮帶村”的原則,按照“政府主導、環保部門牽頭、鄉鎮協調、農民為主體、聯合推進”的工作機制,將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年度目標綜合實績考核,為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提供精細化和常態化管理。
按照水域環境功能區規劃要求,劃定轄區飲用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在兩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設立地理界碑和警示標牌,明確了飲用水源的取水口,嚴格執行飲用水源地保護區環境項目準入制度,降低飲用水源地安全隱患。制定了飲用水源地保護方案和應急預案,落實專人負責管理。加強畜禽養殖企業監管,開展飲用水源保護區內環境風險排查,嚴格控制飲用水源地區域新上項目,嚴厲查處各類環境違法排污行為。按時保質保量的完成每月對兩個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的例行監測,每季度對有毒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監測,準確掌握水質變化狀況及規律,找準特征污染因子,為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加快新城污水處理建設步伐,積極推進鄉鎮污水處理廠建設,加快配套建設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提高污水收集率。
以全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為契機,黔江區地方財政應增加農村環保整治資金保障力度,把農村環保作為公共財政支持和保障的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把農村環境保護專項資金列入年初財政預算,重點面向水源地保護、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礦山開采閉礦區恢復治理,農村垃圾治理以及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等項目。同時,農村建設項目,要堅持“誰污染、誰付費,誰收益、誰負擔,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多元化農村環保資金投入機制,不斷拓寬投資渠道,探索建立農村生態環境補償機制,保證穩定有效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資金投入,共同推進轄區農村環保工作。
4.4.1 加大轄區礦石開采規范整治力度,堅決依法制止私采亂挖礦產資源行為,重點建立生態恢復責任補償機制,繼續深入抓好造林、護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共同保護源頭生態環境,切實保護轄區生態環境安全。
4.4.2 根據武陵山地理特色,應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對現有農村摞荒地植樹造林,封山育林,逐步綠化,有效控制土地石漠化,防治水土流失。嚴禁亂挖亂采河沙和礦石,以農村小流域為基本單元,實行山、水、林、路綜合環境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加大,逐漸恢復植被,提高水土保持效率。
4.4.3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效保障農田水土流失。有效利用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條件,在中低山上栽植蠶桑,建成了10萬畝優質桑園,建成了以高品質紅心獼猴桃為主的30萬畝特色經果林,覆蓋了80%的鄉鎮,提高了全區的森林覆蓋率。
4.4.4 合理規劃和利用土地,提高水土保持效益。結合黔江位于武陵山區實際,開展水土流失規律,水土保持規劃、效益、管理和措施方面的實驗研究,對農村地區耕地區域實行“統一規劃、綜合整治、防治并重”的工作方針,增強科技含量,集中力量抓好生態建設。完善農村經濟投入機制,從多層次、多渠道、多方位籌集資金,引入競爭機制,做到經濟快速發展和治理水土流失有機結合。采取工程措施、耕作措施和生物措施等,從農村實際著手,從源頭抓起,重點抓好農村土地整治建設,采用現代農業科學技術,切實提高水土流失區域植被覆蓋率,加大對農村地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力度,加快坡度大于25度的土地退耕還林還草力度,提高水土保持效益。
4.5.1 構建科學的開發礦產資源法律制度體系。在現有《礦產資源法》的基礎上,黔江區應結合本地實際,制定適合本地區的《礦產資源開采條例》,確保礦產資源合理開采法規具有操作性和威懾力。國土、安監和環保等部門必須嚴格執行對有關證照審批,堅決杜絕各類違法違紀審批行為。同時加大對礦產開采的監管,避免各類亂采、盜采、亂挖、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發生。
4.5.2 探索礦產資源開采新模式。以礦山大型化、可持續發展和利益最大化為基礎,按照區域環境生態容量承載能力為原則,整合轄區礦產資源開發企業,依法淘汰落后、小型和不合理的開采企業。探索生態環境資源開發有償利用和有償開發,利用各類生態資金,做好生態環境資源開發作為物質資源經營。加大礦山開采后的環境恢復治理,按照礦區范圍、自然條件、開采方式和礦藏種類,按照資源開采閉礦區生態化的原則,做好閉礦區的植被修復、表土改造和廢石綜合利用的生態恢復治理,實現礦產資源可持續開發,有效保護生態環境。
4.6.1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效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積極引導農民應用環保型新科技、新產品,加快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生產基地建設,逐步建立結構合理化、技術和產品標準化、生產環境生態化的生態農業體系。
4.6.2 推廣使用清潔能源。結合黔江實際,因地制宜建設不同類型農村清潔能力工程。大力發展農村沼氣,實現生活污水、糞便、秸稈等的資源化利用,大力推廣太陽能使用技術。在農村垃圾處置上,加大畜禽養殖廢棄物和農作物秸稈綜合循環利用,全區配套建成6.5萬口沼氣能源工程,農村適宜地區覆蓋達到90%,為農村提供清潔生活能源,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在鄉鎮垃圾處置上,通過“鄉鎮中轉收集、轉運、城市集中處理”的城鄉一體化模式處理處置生活垃圾,實現農村垃圾有效利用和集中規范處理。
4.6.3 規范畜禽養殖和礦石合理開采。以規模化畜禽養殖企業為抓手,加大畜禽養殖污廢治理力度,推廣使用零排污養殖技術,將養殖廢物予以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雙贏。
4.6.4 加大科研力度,為農村環境管理提供基礎支撐。建立了小南海濕地公園污染控制、科研和環境監測、地震遺跡保護和珍稀動植物管理體系,同時完成濕地保護區域內環保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加大對荒漠化、重金屬、水、土壤和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科技投入力度,引進和消化吸收國外先進技術,深入開展研究綜合污染防治核心技術。從區級層面設立專項資金,環境監測站應聯合質檢、藥檢部門加大對環境中特征污染因子殘留檢測的研究力度,開展研究快速、靈敏、高效和準確的分析檢測方法,為特征污染因子在環境中行為研究提供基礎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