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山
(黑龍江省公路工程監理咨詢公司)
淺談我國現行建設監理體制
李興山
(黑龍江省公路工程監理咨詢公司)
對我國現行監理體制進行了分析。
建設;監理;體制
我國屬于發展中國家,長期形成的社會結構僵化導致供求缺乏彈性,市場機制難以發揮作用。市場機制的固有缺陷和發展中國家市場的不完全性這兩方面決定了它的經濟計劃化。對我國的現狀而言,政府仍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對市場進行干預以更有利于市場的成熟和發展。但過去幾十年的事實證明,過度的行政干預不僅不利于社會的發展,反過來還對整個經濟的進步起到不利的影響。主要原因在于,一是象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經濟人才缺乏,社會結構僵化,行政管理效率低下,并沒有足夠的能力來完成和執行發展綜合計劃。同時計劃的缺陷還在于一次試圖完成很多的目標,目標之間難以協調甚至相互抵觸,計劃的制訂與執行之間的缺口很大。二是我國管理過程中收集的數據資料不充分且不可靠,分析技術也跟不上經濟狀況的變化,使得計劃難以適應最新情況,發展計劃可能在各種環節中受阻,失去效果。三是由于計劃機構與政府日常的決策機構相分開,造成有關目標和策略之間缺乏內在的聯系,這類經濟計劃往往流于形式,達不到預期的目的,甚至變成滋生腐敗的溫床。介于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在發展中國家實行計劃經濟由于其本身存在的種種不足,并不能如理想一樣發揮出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社會高速進步的作用。
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的結果看,作為政府部門,對待初生的市場經濟應以一種理智的、審慎的態度,充分尊重科學,發揮好專業人士的作用,正確引導,積極培養,熱心服務,對市場采取盡可能少一些的干預,給予其自由發展的空間。待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政府有足夠能力了解市場并可以有效支配市場時,才逐步發揮政府對市場行為的良性影響作用。
建設監理本身在中國的出現就是行政干預的產物,雖然從其產生的初衷及必要性而言無可厚非,但就其整個推行的過程來看,之所以不太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部門過多的介入了其市場化的進程中,反過來影響了其正常的發展。
建設監理業能否存在及發展的根本在于市場是否需要這種行業。但現今困擾我們的主要一點就是市場并不認為建設監理的存在是必不可少的。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目前的建筑市場本身尚處于低級階段,從其必要性而言對外部咨詢還缺乏強烈的需要。從國外咨詢業產生的原因看,之所以會派生出專業的咨詢服務機構,主要是基于建筑的規模、復雜程度發展到一定階段,建筑管理的技術及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當大多數業主已無法或沒有必要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完成這項工作時才會對市場有外部咨詢服務的要求。而我國目前除少數發達地區外,全國大多數地區的經濟還不夠發達,因此在建筑規模及技術難度上并不是特別大或高,一座普通的多層住宅只要有合格的承建商,基本上是不需要太多的業主管理工作的。
二是我國現有的經濟體制也不利于社會咨詢業的發展。國外一直以來實行的是市場經濟,一個企業能否存在發展的根本是其產品的質量及企業信譽,其生存或滅亡的選擇是通過市場對這兩點的自由評判來達成的。因此,不管是提供什么樣的產品,企業首先想到的都是盡可能保證產品的綜合質量以蠃取市場的認同。而我國在經過了幾十年計劃經濟的運作后,企業對市場的概念已經淡化,輕視了質量就是生命這一信條。因此,我國實行經濟改革的重要一條是實現從粗放型經濟向集約型經濟的轉變,其含義就是要重新樹立起企業的市場觀念。所以,在我國經濟還是以國有經濟為主導的形勢下,國營建設企業并沒有真正產生通過管理將開發項目的綜合質量抓好抓精的強烈意愿,企業管理者的管理意識還相當淡薄。由于這種對管理價值的認同度不夠,企業就不會發現自身的管理問題,也就不會嘗試從外部尋找解決途徑。伴隨企業管理者素質低下,管理意識不強的問題,也還會導致這么一種思維:自己人可靠,便于控制,而由外人管理則始終不放心。這種習慣思維也從一定程度上壓縮了建設監理業的發展空間。
過去十多年建設監理業的發展雖未達到市場的滿意,但這一行業的存在己為市場認可。而這些年國家經濟的發展已使建設領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建筑的規模及復雜度大大增加,這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已顯示出了建設監理業的生存空間。體制改革已使相當一部分企業由國有轉為股份制或民營,企業的市場意識有所加強,部分在市場競爭中奮斗多年的企業已意識到了建筑產品質量的重要性,從主觀上有了提高建筑管理水平的需要。還有就是,從我國現有的經濟發展速度及趨勢看,今后數年的經濟仍將保持快速發展的態勢。而加入WTO雖短期內對我國經濟會形成一個較大的沖擊,但從中長期看,它所帶來的新的觀念會加速市場的成熟,所帶來的國外資本投資會改善我國發展資金不足的情況,從而促進我國的經濟。國民經濟持續向上的發展勢頭意味著建設市場將會有一個長期增長的趨勢。這無疑會為建設監理業的發展提供一個更為廣大的市場空間。所以說建設監理業的發展空間足夠大,需要的是如何把握住這個機遇令建設監理業出現騰飛,以面對國外同行的競爭。
U415.1
C
1008-3383(2013)03-0188-01
2013-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