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鵬
(黑龍江嘉昌路橋建筑有限責任公司)
淺談公路施工的安全管理
張海鵬
(黑龍江嘉昌路橋建筑有限責任公司)
通過公路施工安全管理實踐,簡要介紹了一下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如何開展安全管理工作。
公路;施工;安全;管理
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體系,建立以項目經理為首的安全領導小組,堅持“管生產必須管安全”的原則,健全崗位責任制度。從組織上、制度上、防范措施上保證安全生產,做到規范施工,安全操作。在明沈項目中,項目部明確設定了安全管理機構,項目部和各施工隊都設有專職安全員,在項目經理和副經理的領導下,履行保證安全的一切工作。
安全生產關系重大,關系著全體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關系著整個項目的順利進行,因此,任何一個項目或單位,必須建立明確的安全管理制度。
明沈項目對安全生產非常重視,先后制定了安全生產管理制度、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制度、安全生產檢查制度和安全生產獎懲制度等,與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層層簽定安全生產責任狀,落實到人。分階段確定安全管理工作重點,深入工地現場巡視檢查,對有安全隱患的部位及時糾正整改。工作中貫徹“管生產必須抓安全,不安全不生產”的安全生產思想,在安全問題上做到防微杜漸。
(1)成立以項目經理掛帥的安全生產領導小組,具體指導、檢查各作業隊的安全生產活動。各施工隊成立以隊長為組長的安全領導小組,設專職安全員,負責安全生產活動,落實安全生產的保證措施,實現安全生產目標。
(2)建立健全安全組織保證體系,落實安全責任考核制,貫徹國家有關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把安全生產情況與每個人的經濟利益掛鉤,使安全生產處于良好狀態。
(3)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安全為了生產,生產必須安全”的原則,做到思想保證、組織保證和技術保證,確保施工人身、設備的安全。
(4)定期或不定期地召開安全生產會議,研究項目安全生產工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解決。
(1)樁基施工
樁基在河道中的要做好河道內的防洪搶險工作,尤其是季節性河流,在時間安排上要避開汛期施工,如因特殊情況需要在汛期施工的,要與當地水利部門聯系,制定具體的施工方案。
(2)墩臺施工
墩臺高度超過2 m時,四圍應設起防護作用的作業平臺和防護欄桿;應設走專用馬道供作業人員上下墩臺,禁止作業人員沿腳手架爬行。
(3)大梁安裝
禁止人員在安裝就位的單片梁上邊行走,整跨梁安裝完畢后,立即采取臨邊防護措施,在正式橋梁欄桿安裝之前都不得拆除。
(4)橋梁上部結構施工時,橋在梁兩端應設警告標志及圍擋,防止非施工車輛和人員進入。
(1)基槽開挖深度在1.5~6.0 m范圍內,應視土質情況放坡,深度超過6.0 m或雖不超過6.0 m,條件又不允許放坡時,應編制單項施工方案。
(2)基槽邊1.0 m范圍內不準堆放材料,基槽周圍松動的土石方塊應隨時清除干凈,防止掉落傷人。
(3)構筑物砌筑時,每天砌筑高度不宜大于1.8 m,相鄰兩段砌筑高差不宜大于1.2 m,砌筑作業面應水平增長,保證砌體的整體強度。
(4)砌體高度超過1.5 m時,應搭設作業平臺,設計超過2.0 m時,應搭設垂直運輸設施腳手架,其技術要求應符合有關規范標準。
(5)石料裝卸運輸過程中,防止超載和遺灑,搬運時要量力而行,防止砸傷。
(1)瀝青作業人員應事先進行體檢,患眼病、喉病及對瀝青有過敏反應的人不宜參加瀝青作業。
(2)直接接觸到瀝青的作業人員,應按要求配戴個人防護用品,工作結束后,應對全身進行淋浴沖洗。
(3)人工熬制、噴灑瀝青時,應站在上風口作業,防止噴濺到皮膚上:用烙鐵修補路面的人員,防止烙鐵燙傷以及火源與瀝青接觸引起火災。
(1)對機械人員的基本安全要求
各種機械設備的操作人員必須經過相應部門組織的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培訓,考試合格后,持有效證件上崗;機械操作手上崗前,要進行身體健康狀況檢查,有禁忌病癥的人員,不準從事機械操作工作;機械操作人員工作前,應對所使用的機械設備進行安全檢查,嚴禁酒后作業。機械操作人員只要離開機械設備,必須按規定將機械平穩停放于安全位置,并將駕駛室鎖好,或把電器設備的控制箱拉閘上鎖;嚴禁在行走機械的前后方休息(包括乘涼、午睡),行走前檢查周圍情況,確認無障礙時鳴笛操作。
(2)對各種主要施工機械如:挖掘機、推土機、壓路機、平地機、裝載機、鏟運機、鉆孔樁、吊裝機械、加工預制場站的設備等也要按規定的安全技術要求運行。
(1)臨時用電必須符合當地供電部門的有關安全運行規程°
(2)構件預制場、瀝青混凝土攪拌站和電動設備集中使用的場所,應由技術人員編制臨時用地施工組織設計,經技術負責人審核,主管部門批準后實施。
(3)在路面設計高程范圍內和其他施工現場施工時,施工設施最高處與外電架空線路垂直距離應按規定執行。
(4)使用自備電源或與外電線路共用同一供電系統時,電氣設備應根據當地要求作保護接零或作保護接地,不得一部分設備作保護接零,另一部分設備作保護接地。
U415.1
C
1008-3383(2013)03-0189-01
2012-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