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娜
(中共聊城市委黨校,山東 聊城 252000)
20世紀70年代末首先始于農村的改革是我國社會結構轉型的強勁推動力。20多年來,農民的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經濟收人的大幅增加,物質生活條件顯著改善。但是社會的變遷也影響著農村的發展,社會主義新農村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是中國農村社會變遷的又一個起點,也是加快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為此,在2011年底筆者組織人員對聊城市1000多名農民進行了關于農民生活現狀相關問題的問卷調查活動,以完善新農村建設為主題,以期為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理論研究及實踐探索提供一些有益啟示。
調查問卷圍繞農民經濟生活的現狀和需求設計,其中部分問題可選擇多項并按要求排序,以探究在農民經濟生活現狀對新農村建設各方面的需求偏好。該項研究采用標準化訪問調查法,調查員進行入戶訪問并填答問卷。考慮到被調查對象和被調查問題必須能夠準確反映當前農民經濟生活現狀,調查覆蓋了聊城市8個縣(市區),按照經濟狀況選出好、中、差三個層次鄉鎮,又隨機確定出好、中、差三個層次村莊,共涉及1000多名農民。被調查對象無論是在區域分布、經濟收入,還是在性別構成、年齡層次和文化程度方面都具有普遍的代表性,較充分地反映了當前農民的經濟生活狀況。
本次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100份,回收有效問卷10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93.9%。調查樣本的構成情況為男性418名,女性582名,男女比例為1:1.39;從文化水平來看,以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為主,占62%,其次是高中(包括中專和職高)文化程度,占29.6%,大專文化水平的有4.9%,本科及本科以上程度的占3.5%。
1.農民對家庭經濟狀況的評價。從農民的自我評定結果可以看出,大部分農民(62.4%)認為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處于中等水平,但是相當一部分農民(25.6%)認為處于中等偏下、貧困水平,12%的農民認為自己處于中等偏上、上等水平;從對經濟狀況的滿意程度來看,調查結果顯示,48.4%的農民表示一般,說明農民對目前的經濟狀況還不是很滿意,希望能過得更好一些。但是對自己的家庭經濟狀況比較滿意、很滿意農民占到39.1%,有12.5%的農民對家庭經濟狀況不滿意。
2.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當前農民的主要收入來源集中在種植業和打工兩個方面,但是從事商業經營也成為一些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種植業收入的占39.5%,外出打工收入的占37.9%,15.7%的家庭是靠做買賣,4.6%的家庭有養殖業及其他副業的收入,除此之外,有其他來源的家庭比例為2.3%。從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轉向其他非農行業發展,非農收入逐漸成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也顯示出農村家庭收入來源向多樣化發展。調查發現,打工和經商的家庭收入較高,可見非農收入對改善家庭經濟狀況正在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農民家庭的支出狀況。大部分農民的家庭支出主要涉及四個部分,即日常生活開支(59.5%)、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47.5%)、子女教育(43.9%)、看病就醫(33.2%)及房屋改建(32.2%)。從每個家庭各個方面花費的比重看,排在第一位是日常生活開支(29.8%),緊隨其后的是子女教育(20.7%)、房屋改建(14.1%),化肥等生產資料的投入和看病就醫分別占到了13.5%和13.3%。以上數據可見,日常生活開支是農民的主要花費,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給農民帶來了很大壓力,教育支出仍然是當前農民負擔的重頭戲,另外,醫療費用也是農民不小的負擔之一。
4.農民的生活質量明顯改善。大多數農民家庭中家用電器基本齊全,電視、電話、手機、洗衣機、冰箱都走進了農民的家庭。農用交通工具也得到了很大發展,農用車的擁有比例達到了45.7%。而與過去以自行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相比,摩托車、電瓶車擁有比例達到了50.9%。電腦的擁有比例也達到了24.7%,目前,汽車還只是個別富裕戶的奢侈品。可見,農村家用電器的擁有量大幅上升,相信農民家庭的家用電器會越來越齊全。
1.農民預期的增收方式。調查發現,46.8%的農民家庭收支平衡,沒有結余,對家庭經濟狀況不很滿意,絕大多數農民都強烈表達出他們對增加收入的迫切要求。隨著農民文化程度的提高,農民更愿意通過做買賣來增加收入,這也是帶動農村市場逐步活躍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農民希望進一步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擴大規模,通過產業經營和特色經營來增加收入。
2.生產經營中急需解決的問題。(1)缺乏資金。大部分農民的家庭收支平衡,節余很少,生產經營中急需資金現象突出。雖然現在農村積極推廣農村小額信用貸款,大部分農村也都實現了“大聯保體”,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農民的貸款難問題,但是還沒有形成協調發展、功能互補的完善的農村金融體系。資金的缺乏還是大多數農民急需解決的問題;(2)缺乏技術。農民對知識技術的缺乏分為兩類。一是農業實用技術。農民主要是通過收看電視和農戶間交流等渠道了解生產技術,部分農民很少與農技服務部門接觸,遇到技術問題,只有通過自己克服和鄰里間交流這兩種渠道解決,農民對生產型技術信息強烈渴望。二是就業培訓技術。打工是農民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打工不僅增加了收入,而且增長了見識。但是農民工文化層次偏低他們渴望參加一些技能輔導班,接受培訓,拓寬其就業門路;(3)缺乏信息。農民對信息的缺乏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市場信息、致富信息。農民的市場信息滯后、農產品銷售渠道少。二是缺乏支農政策信息。希望能及時獲得政府出臺的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
3.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問題。在反映農民急需政府解決的問題方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提到的次數最多,占57.4%,其他依次是:孩子的學費負擔(43.9%)、養老問題(38.9%)、就業問題(24.8%)、農村基礎設施建設(21.7%)等。
(1)醫療問題。發展農村衛生事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是統籌城鄉發展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目前,農民群眾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達到97%以上,農民對農村合作醫療也很滿意。但是鄉村醫療診所一般條件比較簡陋,醫療衛生服務的質量相對來說并不高。在本地,農民看小病的問題基本可以解決,到城市“看大病難、看大病貴”的問題普遍存在。
(2)教育問題。農村居民的教育支出是目前家庭的主要支出。調查發現,大多數農民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受到良好的教育,一些孩子沒有上學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孩子厭學。對于一個普通農戶來說,如果要支付一個孩子上大學,支出水平會更高,是他們的收入所不能支撐的。所以,教育支出可能成為一些農戶尤其是有子女讀高中和上大學的家庭“返貧”的主要原因。
(3)養老問題。現在農村家庭觀念比以前有很大轉變,許多家庭的“養兒防老”觀念發生變化,農村家庭子女少了,一般是三口之家或者四口之家,農民對自己的養老問題普遍重視起來。
(4)就業問題。打工是很多農民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外出打工不僅要背井離鄉,而且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民寧愿少掙點錢也愿意在離家較近的地方工作、就業。他們急切希望當地政府能夠提供大量就業機會。
(5)農村建設問題。基礎設施建設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問題。農民希望政府從其受益最直接的地方入手,加快農村水、路、廁所圈欄和環境衛生的改造,切實解決農民“行路難”、“飲水難”、環境衛生條件差等問題。同時也希望政府能加大財政支持積極推廣生物氣化爐、沼氣等清潔能源技術,不斷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的,就是要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讓農民生活富裕起來,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實現農民的富裕,必須使農民的收入來源多元化。一要堅持農業產業化發展方向,繼續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充分挖掘農業內部的增收潛力。如發展特色農業,在有條件的地區進行農產品的深加工,大力發展養殖業和其他副業;二是地方政府要千方百計為農民打工提供便利,鼓勵農民外出打工。有關部門不僅要為農民提供及時便利的就業信息,還要為農民解決后顧之憂。
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出臺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改善農民的生存環境。如對農民種糧給予直接補貼,支持農業生產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農村義務教育,加強農村合作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大多數農民對農業農村政策給予很高的期望和評價,并希望黨和政府繼續保持和改善,能夠在政策和財力上繼續幫助他們。希望政府幫助解決的問題,涵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相對滯后,供需矛盾突出。政府及相關部門必須將加快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作為推進新農村建設進程的重要著力點,在宏觀上確立建設農村社會事業的戰略目標及其相配套的政策措施。
建設新農村,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但也離不開社會的廣泛參與和支持。農村地區的財政收入有限,農民的經濟條件差。要充分發揮各方面的積極性,引導社會各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使新農村建設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行動。眾人拾柴火焰高。要調動一切積極力量,拓寬社會參與途徑,引導人才、物資和資金等資源流向農村、支持農業、服務農民,開創各方面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局面。
[1]趙萌.從農民需求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基于對河南省滎陽市桃李村和東史村的調查[J].農業縱橫,2008,(9):59-60.
[2]浙江大學農業現代化與農村發展研究中心.新農村建設:來自浙江農民們的看法[J].農業經濟問題,2006,(10):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