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超英
(武漢鐵路職業技術學院 財務處,湖北 武漢 430205)
高職院校的會計文化是新時期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以及財政體制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高職學院的會計文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做好會計文化建設工作對于推動高校的校園文化建設有很大促進作用。會計文化這個概念以前在高職院校的財務工作中很少提起,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文化建設對學校財務管理和整個資金運作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事業迅速發展,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強化特色,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在培養技能型、復合型人才方面取得巨大成果,充分體現了高職院校的文化特色。加強高職院校的會計文化建設,對于提高學校財務管理工作水平,營造以人為本的工作環境,提升現代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會計人員面對全體師生員工的服務質量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會計文化是一個新思維,會計存在于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文化對會計的作用會形成特定的會計理論、會計意識、會計行為,這就形成了特定的會計文化。一方面會計文化是指人類社會中會計職業領域內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會計意識形態和會計工作約束機制、管理制度、法律法規和實施過程中各種從事會計工作的手段和物質條件;另一方面會計文化可理解為會計組織文化、物質財富文化、制度建設文化、職業道德文化、行為規范及思想觀念文化等內容。例如:以會計信念,價值觀,道德觀,社會觀,經濟法律觀等為體現的會計科學、會計理論、會計方法等。
會計文化是會計人員共同信奉并付諸實踐的價值觀念,作為思想內涵和價值取向,倡導和傳播會計理念的文化形態,為會計的發展提供思想保障和精神支撐。
加強高職院校會計文化建設是提升學校財務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與普通本科高校相比,高職院校所處的會計文化環境有許多相同的好的方面,但仍存在諸多不足之處:
歷史原因造成高職學院財會人員組成不合理,體現加強會計文化建設的需要。目前的高職院校大部分財會人員來自以前的老中專學校以及成人中高職學校組并升格的高職院校,有的學校以老同志居多(以女同志為主),學歷不高。他們的實踐經驗豐富,工作責任心強,有較高的服務意識。但財會知識陳舊,學習培訓較少,利用新的財會工作手段能力有限;而新進的年青人有系統的會計理論學習基礎,接受新知識快,使用新的會計工作手段能力強,在會計電算化信息化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不安心職業教育財務工作,缺乏工作熱情,主動服務意識欠缺,工作責任心不如老同志,向老同志學習不夠虛心,在實踐中學習業務技能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夠高。
財務部門人員組成結構的不合理現實中給高職院校的財務管理工作造成一定影響,因此財務工作的文化環境建設任務艱巨,亟待解決以老帶新,以新促老,和諧發展,整體提高的問題。
以人為本的文化觀念在高職院校的財務工作中體現不足。任何企事業單位都是由人構成的,會計事業的發展同樣也離不開人的創造和工作。學校的會計工作始終是圍繞著學校的發展這個中心開展的,而會計工作是靠會計人員對每一件事每一個人去開展的。高職院校不比本科院校,財務人員少,年齡結構不合理,職稱結構也不合理。據悉我國目前1000多萬財會人員中中高級職稱人員只占20%左右,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一般學校財務部門的中高級職稱人員占比更低。他們在學校的地位不高,且工作任務重,壓力大,待遇一般,學校對財務部門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大學本科院校。特別是對一些老同志的職稱待遇遺留問題落實解決不到位,直接影響了他們的工作積極性,以人為本的會計文化理念在部分高職院校的會計人員中沒有得到充分體現。
隨著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迅速發展,財政體制和高等教育體制改革不斷深入,以及現在正在進行的高等學校財務制度會計制度的改革,對財務會計人員的學習要求,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如不抓緊學習新制度新知識是會被淘汰的。
目前高職院校的財務會計人員普遍學習培訓機會較少,一是因為忙于日常事務性工作,二是學校的職工培訓費由于財務人員的比例較少,基本是參加一年一度的3天繼續教育培訓,且該培訓基本是流于形式,收獲不大。靠自學,沒時間沒精力;靠集中培訓,沒時間沒經費,會計人員綜合素質提高沒有精神方面和物質方面的保障。
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發展,以就業為導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培養“技能型創新人才”已成為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目標。為實現以上辦學模式和要求,高職學生一般第三年幾乎都在校外頂崗實習,也有的學生在大二就會被用人單位預錄取重新組合班級學習,因此,學生在三年的學習中班級變動大,實習期長,使涉及以上各類學生的學費收取和實習補助發放、學生獎助學金的發放等工作的以人為本的財務管理制度完善、工作程序科學化和會計電算化手段的科學使用等涉及會計文化建設提出更高要求。教師經常下企業和實習現場學習和進行教學指導工作,教學改革的科研課題及精品課程建設較以前大有增加,進而使差旅費、課題費等項目的審核報銷量加大,財務核算的精細化管理要求越來越高。
實訓基地建設是高職院校基礎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從2004年起中央財政投入專項資金支持各地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建設,極大地促進了職業教育的發展。教育部、財政部對此專項資金投入情況進行了專門的調查和分析,提出了要加強高職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的監督和管理,完善項目的建設和運行管理機制,提高投入項目效益的要求。這項工作對于高職院校的財務人員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和復雜的工作。它的管理牽涉到實訓中心(儀器設備使用和日常維護部門)、牽涉到資產處(資產管理部門)以及教務處、各院系等相關部門,制定和完善相關財產使用維護管理制度和資產定期清查制度,處理好相關部門的人際關系,建立和使用一套完整的管理程序和信息共享系統,對于監督和控制大額資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績效評價都隸屬于相關會計文化建設的范疇,應予以重視并付諸實施。
會計事業的發展離不開人的創造和工作。會計工作的開展也是圍繞人進行的,會計文化的本質是管理實踐向以人為本理念發展的產物。因此,關心人,尊重人,研究人,堅持以人為本的文化理念是構建中國乃至世界會計文化的重要前提。會計的組織文化體現在機構設置按精簡高效的原則設置會計崗位,合理分工,有計劃的輪崗。關系會計人員的切身利益,創造條件落實好他們的職稱待遇問題,充分調動每位會計人員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鼓勵他們與時俱進,以開拓創新的精神開展每一項工作,提高會計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塑造會計人員要提高和充分發揮人的能力水平并得以全面發展,培養會計人員高尚的道德品質,主動適應高職院校的發展。
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從業人員從事會計工作應遵循的道德標準,它體現了會計工作的特點和會計職業責任的要求,規定了會計從業人員在履行公職中應當怎樣做,或不當怎樣做。會計職業道德標準是財務制度、財經法規所不能替代的,因此,應該采取各種不同的形式對高職院校財會人員進行有計劃的定期不定期的培訓學習,學校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培訓,也可以在平時合理安排時間和人員到同類學校進行交流學習,共同提高。實踐證明,重視此項工作,正確處理好日常工作與學習培訓的關系問題,職工培訓費適當向財會人員傾斜,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會計人員就會跟不上會計改革的步伐和時代發展的形勢,加強會計文化建設就得不到落實。
會計精神文化是在會計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會計人員精神風貌,包括會計組織內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等,會計職業道德是會計工作行為規范的總和,體現在處理各項財務收支中如何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如何為學校生財、聚財、用財,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如何真實、準確反映會計核算全過程,保證會計資料信息真實可靠。
會計物質文化是指會計人員的工作條件等,如辦公條件、計算機及軟件等。物質文化建設是會計文化建設的必要前提和條件。不能單純地追求會計物質文化建設,但合理利用先進的會計手段會使會計處理更為迅速和準確,保證了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準確性。
正確處理會計精神文化與會計物質文化建設的關系,塑造以高素質的會計人員形成良好的會計精神文化,以較高的會計管理水平服務于高職院校的改革和建設。
高校校園文化亦可從三個方面反映。一是校園物質文化,系校園文化的硬件建設,完善的校園設施為師生員工的各項教育活動提供了重要陣地。二是校園精神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全體師生員工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校園精神文化又被稱為“學校精神”。三是校園制度文化,即校園文化內在機制,包括學校的傳統、儀式和規章制度。
校園文化包含會計文化,會計文化寓于校園文化之中,二者相輔相成。會計文化建設工作做的好,有塑造的高素質的會計人員以較高的管理水平,以優質的服務行為服務于全體師生員工,服務于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是正確處理高職院校校園文化建設與會計文化建設關系的充分體現。
[1]喬春華.教育財務會計30年十大創新[J].教育財會研究,2009,(4).
[2]劉冰.會計文化建設的探索[J].唐山學院學報,2004,(9).
[3]朱康良.構建和諧高等學校會計文化的思考[J].經濟沙龍,2009,(11).
[4]楊春濤.對會計文化要素的思考[J].經濟師,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