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發勇
(南京林業大學 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210037)
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從最初的歐洲清教徒移民到后來的多次歐、亞、非、拉丁美洲的移民潮,人口呈現多種族、多文化背景、多宗教信仰的多元化的特點。與擁有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中華民族相比,美國缺乏文化歷史的長久積淀,沒能給我們認識和界定美國文化提供一個傳統的視角,但美國人口多元化的特點使得一種新的認識得以長足發展,那就是美國多元文化主義。但如何定義和理解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目前似乎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它既是一種理論觀點,也是一種認識的實踐和結果,不同的專家、學者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和界定它。
在德克薩斯大學EL PASO分校的網站上①,multiculturalism被定義為一種在某個環境中承認和尊重不同文化、宗教、種族、民族、觀點、看法的實踐。這是一種實踐論的觀點。
韓家炳把它定義為一種為了謀求多民族、多文化在一個國家內共存而形成的國民綜合措施[1]。王希把它看成是一種意識形態和一種社會實踐,并且具有四種用法:教育思想和方法;歷史觀;文化批評理論;冷戰后的新世界秩序的理論[2]P44-52。從意識形態的角度理解,它可以給人們提供一種認識視角,促使人們對傳統的美國思想和價值體系進行反思,讓人們重新審視美國的過去并思考未來;但多元文化主義遠不止是僅僅作為一種理論而存在,它從實踐角度改變了美國社會很多方面不公平的社會現實,如美國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內容,修正了社會對少數民族和婦女在就學就業方面的社會制度性歧視,多元化成為美國當代生活中的一個不可忽視的現實。王恩銘把多元文化主義看成是一種社會政治理論,一種社會變革的產物,一種社會實踐行動。希望通過提高社會弱勢文化群體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的方法,來確立各社會文化群體在社會權力結構中的平等權利。由于多元文化主義代表的是社會弱勢群體,它的目的是要在確立美國價值觀的問題上擁有發言權[3]P10-15。董小川認為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是一個涉及諸多學科領域的復雜的重大課題,需要從民族學、理論社會學、應用社會學、人種學和種族學、宗教學、性別學、語言學和教育學七個不同的視角來認識和把握。民族學認識告訴我們正是來自全球各個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的美國人在熔爐中得到熔化和錘煉并成為美利堅民族的成員,才使美利堅民族成為民族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在熔爐中的美國人持有各種不同文化,才使美國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社會[4]P5-13。
作為一個多元民族和族裔構成的國家,美國文化是一種多元的文化,美國的傳統不能以某一個民族或群體的歷史經驗為準繩,需要一種群體認同,并且群體權利能夠得到體現和認識,這也是多元文化主義的重要內容,同時是美國社會必須面臨的現實。由此可見,多元文化主義需要具有多種功用,既是一種教育思想,一種歷史觀、一種文藝批評理論,也是一種政治態度、一種意識形態、一種社會實踐,同時還需要結合多個學科的理論來加深對它的認識。
作為一種社會實踐,多元文化主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少數民族的政治參與度的提高,政府對教育和經濟資源的分配在特定群體中的優先以及政府對各級學校中人文教育理念及課程的改革等三個方面。
首先,政治參與度(主要是指少數民族)的提高同美國20世紀50、60年代的民權運動密不可分,民權運動既為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奠定了政治基礎,同時民權運動的結果也是多元文化主義在美國的重要表現之一。1964~1968年通過的一系列聯邦法律為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享受平等的政治和公民權利掃清了法律上的障礙,迫使聯邦政府承擔起保障公民權利的責任[2]P58。政治參與中的多元化使得聯邦和州政府在政策上做出了相應的變化,變化體現在多個層面,黑人和少數民族人種擔任各級民選官員的數量不斷增加。各種“有色”政治勢力集團利用在政治決策過程中的位置,推動了一系列重要法案的制定和實施,鞏固和擴大了民權運動的成果,打破了白人政治勢力一統天下的局面。
其次,政府在教育和經濟資源的分配中表現出對某些特定人群的優先,主要體現在“肯定性行動計劃(Affirmative Action)”的實施,它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興起也有重要作用,“肯定性行動計劃”是根據1964年《民權法》而衍生來的經濟民權政策,主要目的是修正在美國歷史上對某些社會群體在教育、經濟方面長期的社會性體制性的歧視。具體體現在就業、就學、接受政府貸款、分發獎學金或助學金,以及分配政府商業合同時,在競爭者能力和資格同等的情況下,少數民族和婦女有優先錄用或得到政府合同的權利[2]P58-59。它涉及就業領域、教育領域,影響到的群體從黑人和少數民族擴及婦女、殘疾人和越戰退伍軍人。它的本質或核心是一種補償性政策、追求結果的平等[5]P127。因為黑人等少數民族和婦女長期遭受歧視,先天無法與其他人平等競爭,所以“肯定性行動計劃”逐漸變成了一種補償性的計劃,在就業、就學和升職等方面給予上述群體某些照顧和優先。隨著民權運動的發展和該計劃的實施,少數民族以及婦女在就業比例、入學比例等各個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觀。
多元文化主義進行得最深入、影響最大的是在美國的教育和學術界。多元文化教育是一種觀念和價值目標的重建,也是一種教育的改革運動,它對教育重建和社會復興有很深遠的影響。多元文化主義在教育問題上的觀點主要包括反種族主義、所有學生都重要、課程全面、社會正義教育、結構主義進步和批評式教學[4]P12。要實現這些目的,就需要在教師的培養過程中體現多元文化主義的內容,這樣才能在文化教學中,把文化多樣性在課堂上教給學生。這樣就能體現一個國家的道德責任和實行種族平等的責任。
多元文化主義帶來了美國大學人文和社會學科教學內容的改革。美國高等院校實行多元文化主義的理論預設可以歸結為:美國人口和美國社會已發生重大變化,為適應這一新局面,高校不僅要改革課程設置,而且要改革教育方法,調整師資隊伍,使整個教育系統真正體現出多元文化主義的精神[3]P15。
多元文化主義對傳統美國價值觀的批判和對現實美國政治和教育體制的影響,引起了傳統勢力的恐慌,而多元文化主義本身在理論上的模糊性、訴求上的廣泛性,以及在實踐中的一些硬性做法也引起了許多爭議。自80年代后期起,保守勢力對教育和學術界的多元文化主義實踐提出了很多的反對和批判意見,在社會上出現了一場文化論戰。
由于多元文化主義理論自身還存在理論上的不足,它在美國面臨著多方挑戰,也遭遇到了很大的困境。挑戰和困境的背后是平等尊嚴的政治和承認分歧的政治這兩種政治模式的差異,正是由于這兩種差異,才形成對多元文化主義的認識的差別。第一種模式認為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享有同樣的權利和豁免;而后者則意味著每一個人或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歸屬性。這兩種政治的模式始終處于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沖突之中[6]P170。而這正是美國當今社會在討論多元文化主義問題時所遇到的兩難的處境。主要原因在于,多元文化主義在理論上存在缺陷,沒能給出一個讓人信服的解釋,沒能解決如何認識“一元”與“多元”的關系問題;同時,絕大多數人能否認同多元文化主義是一種意識形態,它能否提供一種有益的理論認識和實踐方法,幫助大家解決美國社會實際存在的政治、經濟、教育等方面的問題,這一點還存在疑問。
多元文化主義實踐所面臨的困境。“肯定性行動計劃”所追求的“結果的平等與美國傳統價值觀的個人主義的“機會均等”觀點是根本對立的,圍繞該計劃的執行存在著很大的爭議。該計劃的執行導致了“逆向歧視”問題的出現。很多反對者認為,它在某些條件下造成了事實上的社會不公平,違背了機會均等的原則。有專家分析了該行動本身的悖論,指出這些悖論所造成的內在機制問題導致計劃的執行過程中充滿了自相矛盾,引起了激烈的爭論[7]。還有專家認為,肯定性行動的先天不足主要在于當初創立的人們基于的是一種良心原則,一種道德原則,這種良心原則從一開始就決定了肯定性行動的脆弱性和致命的弱點,就決定了它必然在種族歧視與反向種族歧視的怪圈中徘徊而不能自拔[5]P127。
在多元文化主義教育實踐中,雙語教學一度被認為是擺脫白人中心主義教育的良方,但經過30多年的實踐,它出現了很多的負面效應,面臨著很大的困境,反對者眾多。有反對者認為,雙語教育是一種文化與語言的種族隔離政策,不僅沒有促進移民后裔接受美國社會的主要交際工具——英語,沒有促進融合,反而造成了種族隔離的社會現實,使少數種族與主流社會愈疏遠化[8]。還有其它的反對者表明,30年實踐的結果表明少數種族的學生并沒有因為講授本族語言而掌握了英語,并在其他課程中成績出色,自尊也未得到增進[6]P173。雙語教育沒能實現如很多人預想的那樣的良好效果,反而造成了社會的隔閡。
美國是個多民族的移民國家,要想避免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由于種族差異導致的美國社會瓦解,最為關鍵的是要處理好“一”和“多”的關系,保持“多樣性”和“多元性”的動態平衡,在文化上實行多元性,實行不排斥共同文化、不反對對少數種族文化的崇拜的多元文化主義,使得各種宗教、社會、文化理念和思想能共存于對美國作為一個民族的認同思想之中,要合眾為一。這種合眾為一的思想就是要建立一個終極的聯合紐帶,也就是一種民主的社會思想。正是這種民主社會思想使美國社會在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上成功地將不同種族、歷史、文化、宗教背景的人們融合在一個單一的社會中,讓美國人民產生了一種歸屬性或認同感。這種歸屬性或認同感總是處于一種對話的狀態,它們只有在相互關系中存在,它們本身也處于一種演進的過程之中。所以,美國文化必須面對融合的問題,同時面對文化奇異的問題[6]P183-184。
盡管美國受到了多元文化主義的影響和震動,但是合眾而一的理想是不會受到沖擊的,有學者提出來,美國人民是有民族歸屬感和認同感的,美國不會出現巴爾干化的現象[6]P184-186。
總之,只要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種族的人認同美國的“個人自由、政治民主、人的基本政治權利和文化權利”,認同共同語言——英語,那么他們就會具有美國的歸屬性,就會成為美國人,造就一個與眾不同的美國民主與文化傳統。
(注:本文系南京林業大學2011年科技創新基金項目,項目編號:163102008)
注 釋:
① 該定義來自該校的網絡,http://admin.utep.edu/Default.aspx?tabid=43916。
[1]韓家炳.多元文化、文化多元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辨析——以美國為例[J].史林,2006,(5):186.
[2]王希.多元文化主義的起源、實踐與局限性[J].美國研究,2000,(2):44-58.
[3]王恩銘.也談美國多元文化主義[J].國際觀察,2005,(4):10-15.
[4]董小川.美國多元文化主義理論再認識[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5-14.
[5]楊超.近年來國內關于“肯定性行動計劃”的研究述評[J].世界歷史,2008,(4):127.
[6]朱世達.當代美國文化與社會[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170-186.
[7]朱世達.克林頓政府在肯定性行動中的兩難處境[J].美國研究,1996,(3):66.
[8]滕志妍.理想與困境:對美國多元文化教育的再認與反思[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