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秋梅,陳冬林,陽錫洲
(1.湖南農業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2.湖南農業大學 學工部,湖南 長沙 410128)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發展學生的自我潛能,從根本上說就是以人為本。如何把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人本主義教育觀是以馬斯洛和羅杰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在教育思想上的集中體現。人本主義心理學興起于20世紀50年代的美國,60~70年代得到迅速發展。其主要觀點為:心理學的研究對象應該是“健康人”而非“病態人”的經驗,經驗本身及其對個體的意義居于首位;成長與發展是人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其中,自我的充分發揮和實現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人并不是被動地受到遺傳、風俗習慣及周圍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人具有整體性、完整性、獨特性、創造性、主動性以及可以對自己的未來作出能動的選擇;人的本性由經驗、潛意識和情感所蘊育,但不為這些因素所限定,人具有追求自我選擇、自我實現和健康人格的人生目標。總之,人本主義心理學強調研究人的本性、潛能、價值、經驗、健康人格和自我實現[1]。
脫胎于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教育觀形成了自成體系的教育理論,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它包含了以下幾方面的內涵:
(一)主張確立明確的教育目標,反對無目的教育。人本主義教育觀最為關注的不是建立一套成型的技術,而是成長的目標,倡導如何做人、成人的教育。正如馬斯洛所言“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人的目的,人本主義的目的,與人有關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實現,是豐滿人性的形成,是個性能達到的或個人能夠達到的最高程度的發展”[2]。
(二)反對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提倡以人的個性發展為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內在動力,讓學生的內在潛能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達到實現自我的目的。
(三)反對傳統的學問中心課程只重視認知的發展與智力的優異,提倡人性中心課程,即肯定人的情感、情緒和感情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性。堅持課程要從培養完整的學生這一立場出發,主張統一學生的情感和認知、感情和理智、情緒和行為,強調開發人的內在潛能,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四)反對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倡導建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強調重視人、尊重人,樹立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促進者。在實施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應尊重每一位學習者,注重學生個性的發展,通過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來培養他們健全的人格,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達到自我實現的教育目標。
人本主義教育觀強調以人為本,讓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充分的發展,重視對學生的尊重和愛護。新世紀、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否做到以人為本,面臨一系列的問題與挑戰。
(一)從學生的角度看,學生的思想狀況更加復雜化
首先,由于高等教育的普及及大眾化,學生的整體思想素質有所下滑。擴招使得生源范圍大大拓寬,不同年齡層次、不同社會角色、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生活環境對個體的性格特性的巨大影響,使學生的總體思想狀況更加復雜和缺乏規律性,學生的學習、生活、心理、情感等問題隨之出現很多變數。這既加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任務,也增大了工作的難度和復雜性。
其次,隨著社會多元經濟和多元文化的發展,高校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受商業化、社會化、多元化的開放性社會文化環境的影響,傳統的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核心、高度集中統一且相對封閉單一的校園文化環境變得復雜化,作為社會文化環境重要參與者之一的高校學生,他們的價值取向也隨之受到沖擊,部分學生追崇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網絡快餐文化、流行音樂、暴力影視文化等各種現代時尚元素對高校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影響也與日俱增。另外,長期的家庭教育導向扭曲,也嚴重影響了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形成。部分家長過分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和分數,而忽略了孩子思想品德等綜合素質的培養,使得部分學生價值取向發生扭曲,個人價值不能正確定位,功利化傾向嚴重。
第三,各種原因導致的心理健康問題普遍存在。一方面,高校中的獨生子女群體相對龐大,大部分獨生子女都存在嬌生慣養,以自我為中心,心胸狹窄,自理自立能力差,抗挫折能力差等缺點。他們進入高校后難以適應學校生活,遭遇挫折,容易一蹶不振,造成嚴重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受到一定的沖擊,就業形勢不容樂觀,而沒有任何工作經驗的高校畢業生由于受其自身素質或所學專業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在求職過程中一直處于劣勢,這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帶來了心理壓力。如何有效地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好地協調解決不同教育個體所面臨的學習問題和心理問題,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任。這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注意一般學生的共性,也要兼顧部分學生的特性,因材施教,體現管理的個性化,突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性化[3]。
(二)從高校及其教育工作者的角度看,存在急需解決的問題和矛盾。由于高校招生規模的擴大,高校的硬件設施不能及時更新擴充,經費投入不足,學校不能為學生提供充足舒適的學習生活施設和環境,導致學生理想與現實的反差較大,從而對學校產生不滿情緒,形成比較偏激的思想觀念,抵觸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同時,擴招也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部分學校由于每年的招生人數較多,專門從事學生輔導工作的教師匱乏,導致師生比例嚴重失調;一些學校的輔導教師的工作邊界不清,日常事務性工作任務繁重,根本無法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機制在高校的引入,部分教師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師受市場經濟負效應的沖擊以及社會上的一些不正之風的影響,他們開始崇尚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對新時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缺乏正確的認識和理解。工作中表現出價值主體自我化、價值取向功利化、價值目標短期化的傾向,缺乏學習積極性和工作的主動性及靈活性。這些消極現象雖不是高校教師隊伍的主流,卻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開展,造成學生思想上的混亂和困惑,給學生思想政治工作帶來極大的不利。
基于上述問題與矛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充分發揮其應有的功能和作用,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以人為本,建立高校文化長廊。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人對尊重的需要是人的較高層次的社會性需求的一部分,是人對自我評價和自我尊重及社會評價和社會尊重的渴望[4]。隨著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人們對精神的需求越來越強烈。高校作為培養人才的重要場所,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的精神需求,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及文化背景差異。高校在組織和開展各種傳統的專業性強的競技競賽活動的同時,要有針對性地開展適合不同層次,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參加的社團活動,鼓勵學生根據本人實際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活動,達到即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又能提高本人能力的目的。開展各種學術研討會,激勵學生刻苦鉆研專業知識、培養有利于自身發展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思考、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和志愿者行動,讓每位學生都能在社會實踐中收獲知識,鍛煉自我,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2.尊重個性,樹立正確的意識導向。大學是人生的重要階段,是大學生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個性發展以及意識形態形成和定位的重要時期,也是繼承民族優良傳統,形成民族精神支柱的關鍵期。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服務,鼓勵學生突出個性、全面發展,努力創造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和人文環境。同時要開展不同活動形式的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的思想,通過教育熏陶來明確和提高對民族傳統的認同感。
3.激發學生潛能,發揮高校黨團組織的作用。高校學生相比中小學生有了更多的課余時間,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課余時間,必須充分發揮學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潛能,以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高校黨團組織和學生社團在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黨員和團員是學生群體中起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群體,他們是黨的重要成員和得力助手,應注重吸收優秀學生加入黨團組織,充分發揮他們自我教育的潛能和率先垂范的作用;加強學生社團的自我建設,發揮廣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提高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4.創造條件,構建和諧有序的教學環境。和諧校園建設既要加大對校園文化軟實力的投入,也要加強硬件設施建設,更要對周邊環境進行整頓治理,全方位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環境。學校周邊環境的好壞對學校師生的正常生活有著深刻的影響,學校要聯合相關部門依法取締不合法的網吧,游戲廳等娛樂場所,聯合周邊社區、街道營造和諧社會環境,共同構建和諧有序的學校教學環境。
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必須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思政教育工作者隊伍。
首先,要提高教師隊伍素質,必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高校要從學校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戰略高度認識到提高教師隊伍素質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只有教師隊伍素質提高了,相應的學生素質才能提升。
其次,加強理論培訓,提高教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論水平。要通過在職培訓、鼓勵攻讀更高學歷等方式,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理論水平和綜合素質,尤其要對他們進行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等重大理論的學習和培訓,引導他們用馬列主義的立場、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要定期進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及相關教育教學法規的學習和培訓,提高教師的思想認識,真正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
第三,健全機制,調動教師積極性。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背景下,高校既要抓精神文明建設,也要采取適當的物質利益和個人發展相結合的激勵機制,定期進行優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評定,在職稱、職務、住房、獎金等方面進行政策傾斜等。鼓勵教師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的論文撰寫和課題研究,并給予適當獎勵[5]。讓教師真正做到教書與育人相結合,在以人為本的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指導下研究和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和新方法。
[1]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4):433-470.
[2]馬斯洛.人性能達到的境界[M].林方,譯.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8):193.
[3]仲崇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1,(8):57.
[4]莊靈靈.堅持“以人為本”,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工作[J].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5,(4):59.
[5]劉新英,楊坤,鄧雪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