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娜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幼兒園,湖北 武漢430074)
中國傳統文化是智慧的中國古人,在幾千年文明歷史流程中所創造并不斷提煉和運用而形成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而節慶文化傳承千年,正是這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后人取之不盡的寶貴財富。傳統節日與民族精神血肉相連,有其獨特的價值所在。經過一兩千年的積淀,傳統節日早已成為民族的象征、歷史記憶的載體,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每個傳統節日以其約定俗成的節日活動、一年一次的頻率周而復始地強化著民俗的歷史記憶和民族認同感。大眾作為傳統節日的參與主體,應當對節日文化、傳統習俗、精神內涵和價值取向有所了解并將其內化。“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七大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是中華大地自然節律與中華民族人文思想相互融合的產物,千百年來已成為海內外中華兒女共同的生活習俗、文化遺產和精神家園,在全球化背景下具有凝聚民族精神與情感的重要意義。
隨著時代變遷,如今多元文化相互交織,隨著外域文化的強勢沖擊,使得我國傳統節日的影響逐漸弱化。在多元化背景下,民俗文化面臨著嚴峻的生存、發展和創新問題。
(一)幼兒是祖國的新生代,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人,肩負著文化傳承的重任。民俗活動的傳承環環相扣,一旦中止或弱化這種代代相傳的傳統,就意味著在文化斷層時期出生成長的許多孩子在成長期間缺乏觀察參與傳統節日活動的機會,從而喪失了對傳統節俗的感情和對傳統節日應有的理解。這樣的孩子由于缺乏民族文化認同感,在全球化浪潮中有可能會無所適從,做出不利于國家的選擇。而且當他們無法承擔起文化傳授者的責任時,會造成惡性循環。
(二)幼兒教育是教育的第一環,幼兒時期也是接受社會化教育的最佳時期。可以說,兒童的學習不是獨立構建的,而是在諸多條件下通過與家長、教師、同伴的互動過程中構建的,尤其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構筑起了他們的知識結構、情感體驗與獨立人格。
綜上,一方面,通過教育的手段,可以很好地傳承與發展我國的傳統文化;另一方面,通過對節慶文化的學習與理解,幼兒們也可以獲得社會活動的經驗,促進認知(社會認知、物理認知、語言認知)、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社會化(個性、親社會行為、人際關系)的發展。因此,在幼教領域中開展節慶文化的教育至關重要。
在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國家的幼兒教育中,都非常注重圍繞節日開展的主題教育活動。在新加坡,每當國慶節(8月9日)來臨之際,教師就會圍繞“愛國”開展內容為欣賞國花、認讀國徽、理解國名“獅子城”的含義等一系列的主題活動;而在日本的幼兒園,“行事”活動已經成為了幼兒教育的一大特色。幼兒園、保育園在一年中會開展圍繞國民生活與民俗活動的各式慶祝活動,通過在國慶日、文化日、敬老日、鬼節、端午、女兒節等等節日中開展的極為豐富的“行事”體驗,幼兒們可得到豐富的生活經驗,得到身心的成長。美國作為一個移民國家,也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民族傳統節日。而對于多元文化的重視,使得美國的幼兒園幾乎在每個月都會有相應的節日活動。其中,如燭光節、幸運草節、感恩節、文化遺產日、選舉日等節日通過寓教于樂的主題活動來增強幼兒們的民族認同感,幫助他們更好的了解這個世界。
如今,世界各國都把更多地眼光投向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工作,尤其是對傳統文化的教育。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大國,擁有著豐富的傳統文化底蘊與元素,有實力也有責任加強在教育領域的節慶文化傳承工作。
傳統節慶的繼承和發揚重在延續其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如何讓孩子們過上融合了深厚文化底蘊與時代精神的節日生活,在潛移默化中順利完成文化傳承的重任,仍然是教育界人士所關注的焦點。現今的幼兒園在各個節日中也開展了豐富的傳統節慶文化的教育活動,但是總體來看,仍面臨著發展的瓶頸。筆者從政府、地區、社區的三個角度分析了現今幼教領域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各界對傳統節日的日益關注,國家采取了一系列以復興傳統節日為目標的積極干預,并通過將節日定為法定假日的方式肯定了傳統節日的現實價值。
2005年,中宣部、央文明辦等五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運用傳統節日弘揚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的意見》的文件,發出“重視傳統節日,弘揚中華文化”的號召;2006年5月,國務院頒布文件將春節、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等六大傳統節日收入了《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義化遺產名錄》;隨后,在國家的十一五規劃中,元宵節也被收入其中。2008年1月1日,國務院正式通過《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將清明、端午、重陽納入國家法定休假制度中。可以說,國家在公共文化政策方面上對傳統節假日有了更多的重視。
但是,客觀說來,休假制度作為勞動和人事管理制度,處理的是人們在何時工作何時休息的問題,而傳統節日是長期以來形成的附加著俗民情感的舉行約定俗成活動的非常時日,二者在性質上完全不同。雖然休假為人們集中舉行民俗活動創造了時間與條件。但不得不承認的是,目前,人們在節假日中更多注重的是與節日傳統無關或關系甚少的休閑娛樂活動,對于民俗活動本身關注度不夠,就算舉行相關的活動,也因過于注重物質形態和流于表面而忽視了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涵。
在學前教育中,幼兒園有義務針對這一現狀采取相應措施在節假日中引導家長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如在節假日前開展家長座談會,宣傳節慶文化知識,號召家長們投入更多精力來為孩子創造條件,寓節慶文化教育于生活的各個環節之中,使幼兒在回到家中也能過上有節日氣息的假日。
目前,有很多幼兒園在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期間都以園為單位開展了節慶主題的活動。一般以故事欣賞、討論、小組活動、集體活動、手工制作等形式實施活動計劃。但幼兒園與家長、社區之間的互動還較為缺乏。尤其是社區教育資源未能得到有效地開發利用,使得幼兒在活動中接觸的范圍有限,對節慶文化氛圍體驗不夠深刻。要使幼兒能深切感受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初步產生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光靠幼兒園的教育資源是遠遠不夠的。傳統節慶活動具有社會性、開放性的特征,這要求幼兒教育融入生活之中,而不是脫節、孤立地進行。
因此,不能單靠幼兒園進行傳統節日的滲透教育,還要取得家長與社區的支持與配合,依靠民間自發力量,以此激發幼兒對傳統節日的興趣。院所與家長、社區的攜手有利于傳統節日教育的開展,同時也能增進地緣關系與社會團結、實現社區地域對院所的育兒支援。
可效仿國外幼兒園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來加強院所與社區的互動交流。在節假日期間,可通過在社區張貼告示的方式廣泛邀請家長與社區住民參與活動、觀摩教育。如在重陽節來臨之際,可組織幼兒到社區為老人表演舞蹈,獻上祝福;或邀請幼兒的祖輩們來園觀看幼兒表演節目,與幼兒一起跳舞。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不僅可以激發幼兒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興趣,同時親身體驗也會激發幼兒敬老愛老的情感。
總之,與社區的配合可使幼兒園對傳統文化節日的開展形成教育合力,擴展了幼兒的接觸廣度與對傳統文化的理解深度。
中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都保留著自己特有的文化習俗與傳統。在大力宣揚以“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為代表的傳統節慶文化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注意到是否忽略或弱化了少數民族地區的節慶文化教育。
我國各個少數民族均有獨具特色的傳統節日。如傣族的潑水節、彝族的火把節、土家族“過社”等都具有著濃郁的民族風情且蘊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這些少數民族節日涉及了歷法、宗教、征候、哲學的知識體系,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成果。如今,隨著現代化的逐步推進,少數民族地區引進了先進文化與技術,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卻未能實現“傳統”與“現代”的對接。
近年來,國家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教育加大了扶持力度,很多民間慈善機構也提供了有力的幫助,這使得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雖然還存在著辦學條件不一,師資力量薄弱、教育設備落后等問題,但總的來說為學前教育的規范化提供了一個較好的平臺與條件。在逐漸規范化的學前教育中,教師通常按照主流的教科書安排教學內容,即使與本土文化特色相關的內容也只是從主流的角度來呈現。這使得民族地區的豐富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在幼兒領域的民族文化色彩幾乎沒有得到體現。一味地追求“現代”教育,導致了“民族性”與“地方性”的缺失。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地區的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豐富資源,對幼兒進行民族文化教育,對維護民族團結、促進民族交流與融合以及保護文化多樣性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與教育價值。
為此,我們需要提高認識,更新滯后的教育理念,樹立“尊重民族多元、強化民族認同、形成國家一體”的基本理念。要在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的基礎上,本著多元性與本土性并重的原則,重視教育在傳承民族文化中的作用,使少數民族地區的學前教育承擔起傳承本土文化的重任。
[1]左瑞勇.美國幼兒園的多元文化教育及其啟示[C].幼兒園課程研究論文集萃第二卷,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張勃.從我國傳統社會官方與節日的關系看當下語境中官方對傳統節日的積極干預[J].民族國家的日歷:傳統節日與法定假日國際研討會,2005.
[3]田景正.論少數民族地區幼兒民族文化教育的困境[J].當代教育論壇:學科教育研究,2009.
[4]何靜.幼兒傳統節慶文化教育的價值與途徑探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