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錦梅
(蘭州商學院 經濟學院,甘肅 蘭州 730030)
“合乎理性的經濟人”是微觀經濟學中最為關鍵的基本假設,是指在一切經濟活動中人是以利己為動機,力圖以最小付出獲得最大經濟收益,其理論來源就是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的“利己主義”。在西方經濟思想發展史上,被稱為“斯密悖論”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19世紀中葉時德國歷史學派代表人物布倫塔諾提出所謂“斯密悖論”,是說斯密在1759年出版的倫理學專著《道德情操論》中提出“同情”是社會繁榮的推動力,把同情心作為人性基礎;而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專著《國富論》中,又受法國重農學派唯物哲學影響,認為“自我利益”是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就此認為斯密的兩大著作之間對人性認識存在著根本對立,稱為 “斯密悖論”或“斯密之謎”。但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偽命題,是對斯密的誤讀。雖然斯密的《國富論》被后人稱作是“經濟學圣經”,但是在現實中能夠細讀和研究原著的人并不多。特別是在高校教學中更為突出,教師忙于繁重的教學任務,科研在追求數量,缺乏追根溯源的學術氛圍,使得對斯密“利己主義”存在著嚴重曲解并在課堂和媒體上傳播,不斷以訛傳訛造成了更大誤解和影響。所以面對社會現實我們有必要認真研讀斯密 《國富論》,還斯密“利己主義”本義。
探究斯密的原意應該從研究原著入手尋找答案。斯密在《國富論》第一篇“論勞動生產力增進的原因并論勞動生產物自然而然地分配給各階級人民的順序”用通俗易懂的比喻說明問題真相,表達了其思想和觀點:
在書中他以“扣針制造業”為例分析了分工好處后,斯密說“在一個政治修明的社會里,造成普及到最下層人民的那種普遍富裕情況的,是各行各業的產量由于分工而大增。各勞動者,除自身所需數的以外,還有大量產物可以出賣;同時,因為一切其他勞動者的處境相同,各個人都能以自身生產的大量產物,換得其他勞動著生產的大量產物,換言之,都能換得其他勞動者大量產物的價格。別人所需的物品,他能與以充分供給;他自身所需的,別人亦能與以充分供給。于是,社會各階級普遍富裕?!睆闹锌芍祟愓怯辛撕侠矸止?,才能使大家能夠生存和幸福。為了能從總體上更好的說明此點,斯密又“考察一下文明而繁榮的國家最普通技工或日工的日用物品”得出這樣的結論“總之,我們如果考察這一切東西,并考慮到投在這每樣東西上的各種勞動,我們就會覺得,沒有成千上萬人的幫助和合作,一個文明國家里的卑不足道的人,即便按照他一般適應的舒服簡單的方式也不能夠取得其日用品的供給。”
在第二章的開篇,斯密說“引出上述許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類智慧的結果,盡管人類智慧預見到分工會產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來實現普遍富裕。它是不以這廣大效用為目標的一種人類傾向所緩慢而逐漸造成的結果,這種傾向就是互通有無,物物交換,互相交易”。在一個文明社會中,什么都自己生產顯然是不可能的,斯密對此也說“未開化社會中一人獨任的工作,在進步的社會中,一般都成為幾個人分任的工作”,而搶、偷、騙是違法的并且是不道德的,道德和法律的形成是社會文明發展的結果,所以斯密探討的是“文明而繁榮的國家”致富之路,而不是野蠻社會的財富增長。
斯密認為選擇“交易”這種傾向“為人類所共有,亦為人類所特有,在其他各種動物中是找不到的。”動物可以通過博得對方的歡心取得所想的東西,而人則是需要相互的協作。他說“小犬要得食,就向母犬百般獻媚;家狗要得食,就做出種種嬌態,來喚起食桌上主人的注意。我們人類,對于同胞,有時也采取這種手段。如果他沒有別的適當方法,叫同胞滿足他的意愿,他會以種種卑劣阿諛的行為,博取對方的厚意。不過這種辦法,只能偶一為之,想應用到一切場合,卻為時間所不許。一個人盡畢生之力,亦難博得幾個人的好感,而他在文明社會中,隨時有取得多數人協作和援助的必要。但人類幾乎隨時隨地都需要同胞的協助,要想僅僅依賴他人的恩惠,那是一定不行的”。
那么,如何來得到別人的幫助和協作呢?斯密給我們指引了方向,那就是刺激他人的本性“利己心”。斯密說“他如果能夠刺激他們的利己心,使有利于他,并告訴他們,給他作事,是對他們自己有利的,他要達到目的就容易得多了。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依照這個方法取得的。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或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自利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社會上,除乞丐外,沒有一個人愿意全然靠別人的恩惠過活。而且,就連乞丐,也不能一味依賴別人。誠然,乞丐生活資料的供給,至部出自善人的慈悲。雖然這種道義歸根到底給乞丐提供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東西,但沒有,也不可能,隨時隨刻給他提供他所需要的東西。他的大部分臨時需要和其他人一樣,也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而得到供給的?!?/p>
從上述可以看出,交易出現的原因就是建立在“互利”基礎上的,斯密在解釋時也是這樣認為的。“不論是誰,如果他要與旁人作買賣,他首先就要這樣提議:請給我以我所要的東西吧,同時,你也可以獲得你所要的東西:這句話是交易的通義。”在一個文明社會中“由于我們所需要的相互幫忙,大部分是通過契約、交換和買賣取得的,所以當初產生分工的也正是人類要求互相交換這個傾向?!@樣一來,人人都一定能夠把自己消費不了的自己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換得自己所需要的別人勞動生產物的剩余部分。這就鼓勵大家各自委身于一種特定業務,使他們在各自的業務上,磨煉和發揮各自的天賦資質或才能?!?/p>
縱上所述,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斯密的原意:當人們發生交易行為后,互利是結果,而更好實現的過程是激發他人的“利己心”來實現“利我”,所以才能有經濟學上所說“神奇的看不見手”原理。斯密斷言,一個經濟活動的參與者“既不打算促進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進那種利益。……他所盤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但是,在這場合,像在其他許多場合一樣,他受著一只看不見的手指導,去盡力達到一個并非他本意要想達到的目的。也并不因為事非出于本意,就對社會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真正出于本意的情況下更有效地促進社會的利益?!?/p>
所以,在交易中經濟人只有通過表面形式“利他”才能實現真正“利己”,交易得以成功。他原本并沒有想為促進社會利益做出什么貢獻,但卻在對個人利益追逐過程中,利他的前提客觀上滿足了他人和社會利益,在達到“利己”同時無意中達到實現社會利益的共同提高。反過來說,在刺激他人“利己”動機時,表面行為是“利他”而實質目的是“利己”。所以當此交易完成后,對雙方而言則是“互利”的“經濟行為”。由此可見,斯密所說的“經濟人”是一個遵紀守法、講道德的生活在文明社會的人,而不是一些人所理解的為了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可以坑蒙拐騙無所不為的“經濟人”。只有這樣社會的公共利益才能提高,才能稱作是文明社會。
在現今經濟學傳播中,由于缺乏追根溯源的學術態度,許多人在“不知實情”前提下互相引用,大有以訛傳訛的成分甚至是歪曲著斯密“利己主義”理論,已經到了“三人成虎”的程度,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自私自利”是生活中常用的詞,在斯密那里自利與自私是有明顯區別的。斯密所說的是“自利”,而不是“自私”。他把“自私”和“貪婪”相提并論,而贊揚對我們自己個人幸福和利益的關心。自利只是指對自己有好處,但并沒有排除也會對他人有好處的可能性,而自私則是只考慮個人利益的一種行為。
在市場經濟中交易是雙方自愿的行為,只對單方有益的交易是不可能實現的,也就沒有個人“自利”結果。因為發達社會是有明確和詳細分工更需要彼此的互助和配合?,F實中雖然存在用蒙騙手段獲得短期利益的事件,但從長期看會失去下次合作機會同時還有不良的口碑形成輻射效應,經營者難以實現長期自利的結果。
“損人利己”似乎是定論,其實在文明經濟社會中,利己不一定非要損人或損人未必就一定能夠利己?,F實經濟中由于缺乏有效監督機制,使得一些不法行為逍遙法外產生誤解。從經濟人行為動機分析,利己就是要成本小于收益,而成本和收益也有長期和短期分析。如果監督體制健全且有效,使之付出高昂成本就可以阻止這種行為。無論從長期和短期看斯密所提出以“利他”為前提的利己行為達到互利才是收益中的最大值,也就是說為了自己私利必須服從公利,個人的私利才能最大程度實現。如制度經濟學,就是通過有相關制度來約束一些不利他的行為,激勵那些利他行為從而達到利己目的。
公平競爭是市場經濟的原則,體現在對貿易雙方的利益兼顧,個體的利己行為通過市場這個橋實現互利,滿足各自的所需。斯密闡述國家在市場經濟中作用時說“每一個人,在他不違反正義的法律時,都應聽其完全自由,讓他采用自己的方法,追求自己的利益,以其勞動及資本和任何其他人或其他階級相競爭。這樣,君主們就被完全解除了監督私人產業、指導私人產業、使之最適合于社會利益的義務。”從中可以看出斯密所說“放任自由”經濟政策是在“經濟人”遵守法律為基礎的,這樣就排除了上面所理解違法亂紀得以致富是利己最大化的體現。所以遵紀守法是市場經濟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是實現自利基礎。雖然現實中也有違法獲得暴利的行為,只能說明法律體系存在漏洞或監管制裁不嚴所致,并不能用 “經濟人”解釋。
斯密既是經濟學家同時也是嚴肅的道德哲學家,絕不是有些學者所勾畫的主張惟利是圖、損人利己的個人主義導師。1976年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美國經濟學家米爾頓.佛里德曼說過,不讀《國富論》不知道怎樣才叫“利己”,讀了《道德情操論》才知道,“利他”才是問心無愧的“利己”。在建設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重溫此話有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
由于以往對斯密“利己主義”誤解,使得現實經濟中一些不良現象似乎在理論上找到了依據。社會上坑蒙拐騙和假冒偽劣商品時有發生,加之打擊力度不夠、查處不嚴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一些不好的經商理念。一些人甚至認為只要能夠實現自己利益最大化,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去獲取,甚至違法亂紀,損壞他人利益都是完全正常的,是斯密所說“利己”目的最好的實現。所以通過研究,我們還斯密“利己主義”真相,大力宣傳市場交易的真諦是通過互利才能實現自利,必須以考慮他人利益為前提,才能實現持久的自我利益和最大化目標。只有每個人真正認識到此點,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才能朝著正確健康的道路發展,才能實現斯密所說的文明社會。
在濟轉型中失業一直是各級政府所關注的問題,糾結在“找市場”還是“找市長”"。在溫州就沒有下崗職工的說法,原因并不是因為這里工作機會多,而是因為溫州人,善于發現和捕捉商機。所謂商機就是斯密所說的發現“利他”的機會,他人需要就是市場需求,這才是市場經濟的真諦。溫州人用近乎天然的商品意識和創新意識,干出了讓全國人們刮目相看的許多新行業,同時也實現了“利己”目的。只有“利他”才能滿足消費者或生產者的服務形成市場,在交易中實現供需平衡,就業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
國家政策傾向于西部是為了促進西部發展,但如果單靠行政命令和輿論宣傳,會形成“風聲大雨點小”局面,易使支援停留在表面形式,難以吸引持久的投資。正確理解斯密的“利己主義”能夠更好的增進宏觀調控效果,讓投資者看到未來的收益才能真正吸引發達地區的資金投入。同樣對于微觀經濟個體必須在自由、公平前提下交易才能實現互利。廠商為消費者著想產品才能有市場,實現獲得高額利潤的目的。消費者購買滿意產品才能滿足自身需要,同時讓廠商盈利社會才能有更豐富的商品來滿足我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所以在一個文明社會中,只有通過宣傳利他才能實現利己的理念來逐漸扭轉現今社會上不良風氣。
綜上所述,斯密利己主義實質是以“利他”為前提“利己”為目的,最后達到互利和社會公共福利的提高。由于理論上對斯密“利己主義”誤讀,在傳播過程中經濟學界富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向大眾灌輸了被曲解的市場道德標準,所以為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的發展,構建文明和諧社會,重溫斯密的利己主義是當務之急,有著重要和長遠的意義。
[1] 亞當·斯密.《國富論》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2,27.
[2] 劉燕.經濟學人性的假設演進與超越[J].南方經濟,2005,(06).
[3] 魏江林.淺析經濟人假設和利己主義[J].經濟師,2008,(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