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沖,吳 玲
(宿州學院 管理工程學院,安徽 宿州 234000)
高校文化總體來說是群體文化,是以高校學生為參與主體,以學校為主要活動空間,以教書育人為主要目標,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為主要建設內容的群體文化。其本質是人文素養與行為文化的融合。
在高校這一特定空間里,大學生以其特有的學習生活方式充盈著校園文化的各個方面,以富有創造性及想象力的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社區文化總體來說是一種家園文化,是一種區域文化、地方文化。是在某一特定區域范圍內,在某一特定歷史條件下,生活在其中的全體成員在長期的共同勞動中集體創造出來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
社區文化的主要參與主體是生活在其中的居民,由于社會交往的日益頻繁與經貿往來的密切關聯,社區文化日益顯現出開放、兼容的社會性特點。
1.引領社區精神
高校作為科技、文化教育的平臺,承擔著生產知識、傳播文明的使命。各種思想在這里匯聚,使其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作為先進思想、先進文化的引領者與傳播者,高校文化對周圍的社區文化有著強有力的輻射帶動作用。社區文化很大程度上依賴于高校文化的輻射及示范榜樣作用。
2.規范社區行為
伴隨著社會交往與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人口流動逐漸顯現出跨地域的特點,社區作為社會的組成部分也不例外。伴隨著經貿交往的日益密切、交往范圍的擴大、對外開放程度的逐步提高,社區居民越來越呈現出多樣化的特性。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習俗、不同價值觀念的人們匯聚在一起。在不同利益目標的驅使下,社區居民之間也難免出現各種摩擦。許多外來居民也不同程度地出現難以融入當地文化的窘境。
高校作為社區的一員,作為社區文化傳播的先鋒及標桿,對引領、規范社區居民的行為方式及統一社區居民的價值觀念有著積極地推動作用,對于社區文化的傳承發揚有積極地促進作用。
3.提升社區生活品味
伴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偉大工程的逐步推進與社會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人民群眾也由追求傳統的溫飽的滿足轉移到追求更多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滿足的軌道上來。社區整體的文化資源相對有限,也缺乏一個長遠的規劃和合理的安排,使得社區居民的諸多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滿足。同時,伴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社區居民也迫切需要不斷地學習以提升其文化水平。
大學作為高等教育的提供者,承擔著傳道、授業、解惑、傳承文明、開拓創新的使命。高校充沛的師資力量為開展對社區居民的教育培訓提供了堅實的支撐,高校的圖書館、電子閱覽室、實訓室、科研成果、各種寒暑假社會實踐活動等都可以吸引吸納社區居民的參與。這樣不僅能夠拓展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也會提升社區的文化品質。
1.社區為高校文化提供資源
文化具有地域性特點,不同地域的文化往往呈現出各自不同的特點。由于各地經濟發展水平、教育水平、科技水平的差異,其文化也各不相同。沿海發達地區的文化往往比較包容、開放,內陸欠發達地區的文化往往相對保守,不同地方的社區文化也明顯帶有地域的痕跡。坐落在社區的高校長期受到社區文化的熏陶,必然會帶有地方文化的烙印。這種文化上的認同感、歸屬感會提升社區居民參與高校文化建設的熱情,社區長期的文化積淀與豐富的人文思想使得社區居民的參與在很大程度上會為高校文化建設提供物質資源與精神財富。
2.促進高校文化發展的社會化
高校作為創造文化、傳承文化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平臺,必須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吸納一切優秀的社會文化,借鑒一切優秀的人類文明成果。置身于社區內的高校不可避免地受到社區文化的熏陶,深深地印上社區文化的烙印。而社區的優秀文化成果也直接影響、推動著高校文化的健康發展。高校教師可以通過吸收借鑒社區優秀文化成果不斷增強自身的教學與科研水平。學生也可以通過參與社區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更加準確地了解社會的需求,為自身發展與自我定位提供依據,為未來地成長與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3.對高校文化進行監督與評價
大學作為服務社會的一個公共機構,其各項活動理應接受社會的監督與評價。這種監督與評價對于促進高校各項活動的規范化、科學化,提升高校的辦學質量與服務社會的意識都有著積極的作用。作為社區一員的高校的高校文化建設,同樣也要接受社區文化的監督與評價。社區文化的評價與監督能夠使高校及時發現自身文化建設中存在的不足,幫助高校糾正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偏差,拓寬大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空間,拓寬教師的視野,從而促進高校文化的完善。
建設高校學生社區服務組織,要以構建學習型和諧社區建設為目標,完善包括學校相關管理部門、學生社區黨團組織、學生自治組織等在內的多層次、系統化的組織體系,明確各種組織的職權和分工,加大在人、財、物方面的投入。特別是賦予學生自治組織較大的自主權,便于其根據社區文化發展的需要創造性地開展工作。
建設高校學生社區服務組織,應成立相應的服務培訓機構。該機構負責組織服務者自我學習,邀請專家和優秀的社區工作者進行服務內容、程序、方式等方面的培訓,以提高服務者的服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從而提高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建立健全學生社區服務自我管理制度,如《大學生社區服務自我管理制度》,為促進形成學生自主進行社區服務的氛圍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完善社區服務志愿者注冊制度,掌握志愿服務者的個人信息,并建立健全社區志愿服務者聯絡平臺,及時為志愿者提供信息支持。再次,建立完善的績效評價制度,及時反饋各個志愿者工作的效果,并對志愿者進行相應的物質及精神激勵。最后,建立社區與高校的定期交流制度。通過開展社區與高校、社區與社區的共建以及社區內部的文化交流活動,增加彼此的相互了解和溝通,形成“自律、互助、關愛”的良好氛圍。為了提高效率,要推行免檢化管理,免檢化管理不是不檢查,而是只要檢查就是優秀。這就要求在社區文化建設中積極推行精細化管理,每一個環節都做到規范,當然這也離不開電子化辦公信息系統的支持,適度推行信息化可以提高辦公的效率與規范。
服務地方是高等院校的一項重要職能,在社區文化建設當中,高校一定要立足地方實際,以服務地方為指導思想,創新各種具體做法,使得各種做法能夠實事求是地貫徹下去。
為更好地發揮高校在社區文化服務中的中堅力量作用,高校應該成立專門的服務社區文化建設的職能部門——高校社區文化服務中心,并配備專門的工作人員,組建一支專門化的社區服務隊伍。同時,高校社區文化服務中心也要吸收社會上的知名學者、優秀社區工作者以及本領域的專家作為智力支持來推動社區文化建設。
在社區文化服務當中,高校相關人員要改變服務意識,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參與到社區文化服務中來。為提升職能部門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與針對性,職能部門應該制定一個全面、詳細的實施方案,為從事社區文化服務的人員提供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同時職能部門工作人員也要養成不斷進行思考的習慣,通過自我反省來提高自身素質及服務水平。
為了更好地了解社區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并對社區文化建設提出一些具體可行的方式、方法及對策,高校可以結合本地區社區文化建設的實際情況,成立專門的旨在研究解決社區文化建設中出現問題的職能部門 (高校社區文化研究中心)。比如,針對地方高校所在社區中日益凸顯的留守兒童問題,高校可以組織相關人員成立“留守兒童關愛中心”,專門研究留守兒童的心理、認知及行為模式,并尋求建立完善留守兒童的成長機制。也可以針對本社區的文化資源,專門成立旨在挖掘、宣傳本社區文化資源的專門機構,成為宣傳社區文化的推廣平臺。
針對社區文化建設中的薄弱環節,學校相關部門可以組建以各院系、各學生社團組織為主體的專門針對幫扶社區文化建設的系列專門活動。為了避免各院系、各學生社團組織活動的重復性,可以成立專門的社區文化建設調研隊深入社區進行調研,了解社區文化建設中的困難所在以及需要提供的各種支持。調研隊將調研資料匯總整理后,根據各院系、各學生社團組織的自身條件指派不同的幫扶任務,并對幫扶工作進行監督、檢查、指導,并進行定期的考核、表彰,以此形成互學互助的良好氛圍。
為改變長期以來社區居民文化生活單調、單一的局面,各院系、各學生社團組織可以組建社區文化藝術團,排練各種社區居民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深入社區居民當中進行演出,為社區居民獻上高水平的文藝節目,增加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項目。同時安排高校相關領域教師對社區中的各種表演社團(比如:兒童合唱團、老年合唱團等)進行專業培訓與指導,同時邀請他們到高校進行觀摩學習,提高自身藝術素養。
社區文化建設要緊密圍繞高校這一寶貴資源,拓展各類教育培訓活動,營造“學習型社區”文化氛圍。在這一過程中,高校也要全方位地參與其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首先,高校應該實現信息資源與社區共享。高校可以借助其網絡化的信息平臺及較強的師資力量,通過在線教育形式提供各類培訓,并逐步實現高校網絡資源的開放。
其次,高校可以定期舉辦“校園開放日”等活動,組織社區居民進入學校,感受文化的熏陶,共享高校文化資源,使社區居民能夠切身感受知識的魅力,激發其學習的欲望。
再次,依托高校體育館、游泳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子閱覽室、實訓中心等平臺,為社區文化建設提供資源支持,營造運動型社區、學習型社區、實踐型社區。
(注:本文系宿州學院科研平臺開放課題“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0YKF20;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課題“網絡文化視域下新生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2YKF18;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大學文化研究中心課題 “同伴教育模式下大學生宿舍文化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12YKF22)
[1]宋金梅.高校文化與社區文化互動和諧發展的幾點思考[J].廣西大學學報,2008.S2.
[2]孟三愛.大學文化與社區文化互動關系研究[J].武漢科技大學學報,2008.02.
[3]荊曉艷.高校社區文化建設研究綜述[J].重慶與世界,2011.17.
[4]貢爽.關于高校校園文化創新的幾點思考 [J].中國電力教育,2012.01.
[5]王賢芳.高校創業文化建設路徑探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1.05.
[6]嚴冰.試論高校校園愛心文化建設[J].學術交流,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