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晶 趙玉閣 南京曉莊學院
自我國加入WTO后,對外貿易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WTO給我們的外貿企業帶來巨大發展機遇的同時,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數量及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雖然每年本科院校培養的國際貿易專業的畢業生都不在少數,但仍然存在企業招聘不到人才及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尷尬景象。
造成國際貿易專業人才供需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本科院校培養的國際貿易人才與社會的需求存在脫節的現象。區別于專科學院,本科層次的高等院校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分析研究能力,在課程設置上理論課程較多,實踐性教學很少,使得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沒有掌握本專業所需要的實踐技能,許多應屆畢業生在進入企業后不能勝任或者不能很快勝任外貿企業的工作。這就需要企業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培養中發揮其導向作用,使得本科院校的培養更具針對性,更能適應企業的需求。所以校企合作的聯合培養模式就顯得尤為必要。
從事國際貿易工作的人員需要掌握國際貿易交易的流程以及交易過程中所需要的單證的制作技能。雖然很多本科高校建立了實訓教室,購買了相應的實訓軟件,并提供了仿真的職場工作環境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但國際貿易的過程是及其復雜的,在交易過程中的單據的處理又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經濟體的政治、經濟、法律等復雜的背景知識,還需要具備英語這項基本交流語言。當中可能發生的很多事情及處理方法在學校的實訓教室是無法獲得的,學生只有通過在企業的真實操作,才能真正掌握。因此通過校企合作進行聯合培養是非常必要的。
教師和學生是教育得兩個主體,尤其是教師,起到了主要的傳授與引導的作用。哈佛前校長柯南特說:“大學的榮譽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數,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師質量。”這句話一語中的的說明了要辦好高質量的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大學必須要有高素質的應用型師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應該要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較強的實踐能力,而目前本科高校的專業教師本身卻普遍缺乏實踐經驗,這也直接影響了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由于本科高校在引進師資的要求上基本形成統一標準,“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本科高校在師資建設的導向上必然傾向于對高學歷、高職稱及名牌學校畢業生的追求”,新進教師必須至少具備博士學位或者副教授職稱。這種師資引進的標準使得學校招聘到的教師缺乏行業實踐經歷,這些教師入職后即投入緊張的教學與科研中,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與精力去鍛煉自身的實踐能力。這些理論研究型教師所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必定是與實踐脫節的,因此,針對教師的實踐能力進行培養就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本科院校在應屆畢業生畢業前都會安排一定的時間進行專業實習,但多為暑期實習,實習時間較短。而實習公司的選擇分為學生自行尋找實習公司以及學校統一安排實習基地。大部分學生自行尋找的實習公司其專業性不夠,很難達到實習目的。而學校安排的實習主要通過校企簽訂合作協議的方式進行,這就存在一定問題。站在企業的立場上,接收大學生實習意味著必須提供合適的崗位、承擔相應的業務指導,甚至還有食宿安排以及安全責任等,容易影響公司正常的運營。而且既然是合作協議,企業當然期待相應的利益。但是由于實習時間太短,且這些實習生未來未必會留在該公司工作,企業能夠獲得的利益是無法保證的。為保護公司客戶資料以及交易信息等機密,大部分企業無法讓實習人員真正從事國際貿易業務的具體操作。所以,學生能夠從畢業實習中真正掌握外貿業務技能非常困難。
“利益面前沒有永遠的朋友,合作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利益權衡和斗爭的過程。在學校的教書育人和企業的生產經營之間到底存在多大的鴻溝,兩者之間如何搭建更加順暢互通的橋梁”,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索。
首先從實習時間來看,要達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目的就必須延長實習期,一般而言,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這就需要本科高等院校在課程設置上作出調整,留出足夠的實習時間,讓學生在企業得到充分的鍛煉。此外,對于安排到該企業實習的學生要有針對性,這些學生未來是愿意到該公司工作的,這樣的類似于“訂單式”的培養模式才才會讓企業更有動力,企業才會在這些畢業生的培養上更加認真,也才能達到專業實習的目的。
“現今的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但是教師的作用仍不可忽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之一即是教師隊伍建設,教師負責落實人才培養過程,其業務水平和個人素質會對學生產生很大的影響。”
為了增加教師的實踐經驗,目前很多本科高校意識到并制定了教師赴企業研修、接受實踐訓練的相關激勵政策,但途徑仍不暢通。一方面是因為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要追求經濟利益的最大化,使得很多企業不愿意與學校合作;另一方面是高校擔心教師進入企業鍛煉后會留在企業發展,本科高校不僅沒有達到提升實踐教學的水平的目的,反而造成師資的流失,得不償失。
因此,針對現有教師的培養,要建立健全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的機制,可與企業簽訂雙向的培養協議,不僅教師可以到企業進行實踐鍛煉,企業也可將其部分員工送往高校接受理論學習,互惠互利。同時,一方面要保障教師的現實利益,鼓勵推動教師積極參與到實踐中去,另一方面要與教師簽訂協議,防止師資的流失。
此外,師資培養不僅體現在培養教師的實踐能力上,還應培養教師的語言水平。鑒于國際貿易專業本身的特殊性,外語是其交流的主要語言,而目前本科高校的國際貿易課程皆為漢語教學,專業教師本身的語言水平有限,這沒有給國際貿易專業的學生營造一個很好的語言環境,使得大部分學生的語言水平與其他專業的學生沒有差別,甚至更差,完全體現不出本專業的特色及優勢。因此,針對專業教師的語言培養也非常必要。
基于本科高等院校師資引進的要求所限,很多高等院校的專業教師普遍缺乏實踐經驗,且對企業的需求不能完全把握。因此一方面可以吸引企、事業單位中具有豐富的國際貿易工作經驗的人士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或者開設專題講座,對學生進行實踐經驗的指導,與教師進行實踐經驗的交流。另一方面,為了使教學內容更加切合企業實際需求,可以“引企入校”參與到教學管理中來。具體來說,就是聘請企業的專家、顧問和有經驗的專業技術人員參與研究和制定學校有關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目前我校不僅開設了很多專題講座,邀請企業人士進行經驗的傳授,而且在培養方案的制定上也邀請了部分企業的專家進行指導,以達到培養出更加適應企業需求的畢業生的目的。
[1]沈慧芳.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之瓶頸及對策探研[J].武夷學院學報,2012,31(4)
[2]梁晶、趙玉閣.國際貿易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3,(12)
[3]許寒梅.地方本科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定位研究[J].經濟師,2013,(1)
[4]卞麗,齊愛學,張循利.應用型人才多元化培養途徑探究[J].職教論壇2012,(23)
[5]張俊平,禹奇才,童華煒.教師素質提升與創新性應用型人才培養-以土木工程專業為例[J].中國大學教育,2013,(12)
[6]張秉釗.校企合作“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探索[J].高教探索2005,(4)
[7]高宏梅.基于雙贏文化視角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