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菱
(河池學院外語系,廣西宜州546300)
文化背景不同的人在交往過程中常常遇到文化障礙。文化背景知識的缺乏一直是制約中國人與英語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的重要因素。要使跨文化交際達到最佳效果,不僅要掌握語言本身的規律,更要了解語言所承載的深刻文化內涵。本文主要闡述了文化背景知識與閱讀的關系,簡要分析了閱讀是消除跨文化障礙的有效途徑,提出通過閱讀消除跨文化障礙的有效方法,希望對廣大英語學習者,特別是英語專業學生有所幫助。
閱讀理解的每一個過程都涉及讀者的文化背景知識。閱讀與文化背景知識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兩者相輔相成、互為作用。
閱讀與文化背景知識間存在著良性互動關系。讀者通過閱讀能學習和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知識;充足的文化背景知識有助于讀者提高閱讀的興趣,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語言水平的不足,保證文章的順利閱讀,提高讀者的英語閱讀理解能力和水平。另外,閱讀與文化背景知識間存在著相互制約的關系。閱讀能力不強,會影響讀者獲取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缺失,會使讀者無法找出上下文的聯系,必將妨礙和影響讀者對語言的理解。
誠然,了解文化背景知識的途徑很多。但許多研究發現,“閱讀是語言學習的重要環節,是人們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重要途徑”。廣泛閱讀,可以增加語言和文化知識的積累。因為,任何一種民族語言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在語言材料中,語篇、句子甚至每個詞無不包含著民族的文化信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在中國,英語學習者是在非英語的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閱讀是他們吸收英語知識和獲取相關信息的最主要的輸入渠道和手段。特別是原版的英文讀物可以讓英語學習者直接接觸到內容豐富、涉及面廣、大量的、地道的英語語言,幫助英語學習者積累豐富的語法、詞匯等語言知識,掃除語言障礙,縮小文化差距,提高運用背景知識的能力,獲取所需的信息,達到交際的目的。同時,閱讀還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取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擴大知識面,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從而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增強不同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和不同文化的交際技能。所以,閱讀是消除跨文化障礙的有效途徑。
語言及其發展規律盤根錯節地深深根置于創造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歷史、自然環境、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宗教等這些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閱讀可以讓英語學習者學習和掌握英語語言知識與西方文化知識,進而增強文化的敏感性,培養跨文化交際意識,取得消除跨文化障礙的效果。
閱讀能讓讀者掌握豐富的英語語言知識,了解英漢在語言方面的差異,從而消除語言方面的跨文化障礙。在語言方面,跨文化障礙主要體現在詞匯內涵、句子結構、篇章結構等方面。閱讀時,英語學習者要認真研究、仔細琢磨,以學習和掌握英漢在詞匯、句子、思維模式、語篇等方面的差異,積累語言知識,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
1、通過閱讀,增加詞匯量,增強與西方人的交際能力。
和漢語一樣,英語語言十分豐富,其表達方式也多種多樣,同一事物會有不同的表達形式或說法,閱讀是學習多種不同表達方式的重要途徑。例如:“結婚”,最基本、最常用的詞是“marry”,除此之外,英語中還有“get hitched”(幸福牽手),“tie the knot”(永結同心),“walk the aisle”(步上紅毯),“jump the broom”(跳掃帚,起源于美國黑人社會的婚禮習俗)等表達方式。另外,除了“walk”之外,英語中有crawl(爬行),limp(跛行),march(邁進),pace(踱步),ramble(漫步),stagger(蹣跚)等二十多個表示各種各樣走路姿態的動詞。廣泛的閱讀,有助于英語學習者增加詞匯量,提高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增強與西方人的溝通能力。
2、通過閱讀,掌握具有文化差異的詞匯,消除詞匯層次上的跨文化障礙。
林紀誠先生認為:“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素,是語言大系統賴以生存的支柱,因此文化差異在詞匯層次上體現得最為突出,涉及的面最為廣泛。”作為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詞匯包含著概念意義、風格意義、感情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上下文意義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生活。由于不同民族文化尤其在微觀上異大于同,同一個詞在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頭腦中產生的意象和聯想可能截然不同,不同語言中詞匯間的完全等義、等值是十分有限的、相對的,甚至會出現“詞匯空缺”現象。英漢在詞匯方面的差異比較突出,主要體現在聯想意義、褒貶意義、傳統文化意義的不同。閱讀,能讓英語學習者學習和掌握詞匯文化,消除詞匯層次上的跨文化障礙。
許多英語詞匯都帶有特定的文化信息,含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民族色彩,其含義只從字面上是無法理解的,缺乏背景知識的理解是不完全的。以顏色詞為例,英漢中的顏色詞的基本意思相同,但文化內涵的差異很大。西方人習慣用blue來表示沮喪、消沉或淫猥、下流的,但藍色在中國文化中卻表示肅穆、嚴肅。綠色在中國文化中代表春天、新生和希望,而在西方卻可能被聯想為“缺乏經驗”。黑色black,雖然在英漢中都有貶用,但情況很不一樣,在英漢中無法找到相互對應或契合的表述。在當代漢語中,“黑”象征“反動”,便有“黑幫、黑后臺”等“黑”詞,但英語中black并無“反動”之意或象征,其英語表達跟black無關,“黑幫”是reactionary gang,而不是black gang,“黑后臺”是sinister backstage boss,而不是black backstage boss。英語的black還有“深色、暗淡、陰郁、怒氣沖沖、弄臟、丟臉、不吉利、極度”等引申義;有些英語表述中含有單詞black,但意思卻與“黑色”毫無關系,black tea不是黑茶而是紅茶,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害群之馬、敗家子,a black mood是情緒低落,a black stranger是完全陌生的人,a black look是怒視,the black art指妖術,black despair指絕望,black mark是污點,go black in the face不是氣得臉色發黑而是發紫。
英漢在習語方面的差異更是顯著。習語是語言反映社會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含著許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從字面上難以正確理解它們的含意。比如:字面意思讓人難以聯想到“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的意思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the writing/finger on the wall”表示“迫在眉睫的兇兆”,“the salt of the earth”表示“民族精華,優秀分子”。這些習語都含有典故或背景故事,只有結合其背景知識,才能完整和透徹地理解其涵義,且容易把它們記牢。以句子“The goal keeper is the Achilles’heel in this team.”為例。這個句子中沒有一個生詞,但其含義卻不好理解。能否正確理解短語“the Achilles’heel”是理解整個句子意思的關鍵。這個短語源于古希臘神話。Achilles是古希臘傳說中的一位杰出的英雄。他之所以有一副刀槍不入的鋼鐵之軀,完全歸功于他的母親在他出生后把他放到神河中浸泡過。但是,浸泡時,他的一雙腳后跟被握在母親的手里,沒有浸泡到神河之中,和普通人的一樣,是他全身唯一可以受傷的地方。后來,這位戰功赫赫、所向無敵的英雄被仇敵射中了腳后跟而失去生命。所以,短語the Achilles’heel表示“致命的弱點”。那么,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守門員是這支球隊的致命弱點或薄弱環節。
英漢中的詞匯因文化差異而包含了鮮明的民族特征。學習詞匯最好的方法是閱讀,是不自覺的毫不費勁的閱讀。廣泛的閱讀,能讓英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背景知識有深刻細致的了解,正確理解具有文化差異的英語詞匯的含義。
3、通過閱讀,消除在思維方式、語篇等方面的跨文化障礙。
思維差異是導致跨文化障礙產生的主要根源。閱讀,能幫助英語學習者深刻認識英漢在思維方式、語篇等方面的差異,消除由其造成的跨文化障礙。
西方人一貫注重思辨理性。他們習慣于從具體或局部到整體考慮問題,采用的是由點到線進行分析和邏輯推理的線式思維模式。而中國人則注重直觀感受、切身領悟,習慣于對事物進行整體感悟而形成一種層次思維方式。中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語篇方面的表現比較突出,由其導致閱讀理解失誤的問題也比較多。漢語表達常呈“展開性現象”,漢民族往往更趨向于把問題層層鋪開,用節節短句逐點交代。而英語表達常呈“濃縮性現象”,喜歡將眾多的信息靠多種手段集中于一個單位加以思考,因而表達時往往傾向于取較低的句法單位。漢語的語篇組織模式是螺旋式的、迂回的而非直接的模式,強調并列,文章由意思連接,注重文章的內在邏輯關系。而英語的則是線性的模式,注重句子結構的完整和結構形式的規范和層次分明,在句子和段落之間有邏輯和連接關系,通過使用形態標志、連接詞語、成分一致原則等手段,保持形式不致流散。學習和掌握英漢在語篇方面的差異十分有必要。下面我們來看一個例子:
My authorities who deplore the trend toward self have worries about the future.Harvard sociologist Riesmen says:“When the movement looks the strongest,that usually means it is about to fail.But because of the individualistic nature of this movement,it is hard to see how it will fail.”
在這段話中,“who,when”表示從屬關系,“that,it”表示指代關系,“but,because of”表示轉折和因果關系,起到接應信息的作用。這段簡短的文字充分體現了英語語篇注重結構完整,句際之間形聯意合,邏輯嚴密、嚴謹分明的特點。只有通過大量閱讀,特別是英語閱讀,英語學習者才能從把握閱讀材料的結構、弄清閱讀材料各部分之間的聯系中了解英語語篇的結構模式和特點,了解英漢在篇章結構方面的差異,從而吃透主題,抓住重點,領會作者的協助意圖和觀點,消除理解上的障礙就能。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即使語言準確無誤,善意的、禮貌的言談有時也會產生誤會。像“Hi,where are you going?”或“Have you had your meal?”這樣在中國人看來很是正常的話,在英語國家的人看來卻是不禮貌的,甚至被認為是有意干涉別人的私事。英語學習者要通過閱讀,了解中西方國家在歷史、宗教、地理、社會等文化方面的差異,有效地消除文化方面的障礙問題。
1、通過閱讀,消除歷史文化方面的跨文化障礙。
歷史文化是指國家某一歷史發展過程形成的文化和社會遺產。通過閱讀,英語學習者可以了解到西方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例如:句子“It was a Herculean task but he managed to do it.”的理解就涉及到歷史文化知識。在希臘神話中,海格力斯是身材魁梧、力大無比的英雄,他曾被罰去完成12項艱巨的任務,成功后,被封為月神。后來,“Herculean task”常被用來指需要巨大的體力和腦力才能完成的任務。閱讀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這一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習語“apple of discord”就講述著一段由“金蘋果”而引發的一場長達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戰爭的故事。人們就用它來喻指“禍根;爭端”。“the Trojan Horse”(奸細;暗藏的危險)來自荷馬史詩《奧德賽》,說的是在希臘人和特洛伊人交戰10年勝負未決之際,希臘人如何偽裝側退,并用巨大木馬藏入20名勇士,巧奪特洛伊城的故事。“to meet Waterloo”(倒霉,受毀滅性打擊)則與一代天驕拿破侖遭受殘敗的事件有關。閱讀能到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英漢歷史文化差異,從而消除跨文化障礙。
2、通過閱讀,消除宗教文化方面的跨文化障礙。
宗教文化是指由國家宗教信仰形成的文化,是人類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對語言的影響大。在中國,儒教、道教、佛教是主要宗教流派。漢語中的“回頭是岸”、“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五體投地”等詞句流露出這三大宗教對漢語的影響的痕跡。在西方,人們多受基督教的影響,他們認為上帝創造人并管理著這個世界。《圣經》對英語語言的影響很大。如:“not know a person from Adam”表示“完全不認識某人”,與亞當的出生有關,亞當是上帝創造的世界上第一個男人,非女人所生,所以沒有肚臍,是最容易辨認的人。英語中還有數以千計像“Doubting Thomas”(多疑的人),“curious as Lot’s wife”(過分好奇),“Sodom and Gomorrah”(罪惡淵藪)一樣源自《圣經》、充滿著宗教色彩的表述,涉及面也十分廣,這里不一一列舉。通過廣泛閱讀,英語學習者能獲知其真正含義,了解到英漢在宗教文化方面的差異,從而消除跨文化障礙。
3、通過閱讀,消除地理文化方面的跨文化障礙。
中國和英國的地理條件差異大,從而導致很大的文化差異。如:John Masefield的《西風頌》中有這樣的詩句“It’s a warm wind,west wind full of birds’cries¨¨and April’s in west wind,and daffodils”。如果不了解相關的地理文化知識,這首詩會讓英語學習者感到迷惑,他們怎么也不會想到鶯歌燕啼的春天。因為中國的氣候屬于溫帶季風氣候,冬季盛行西北風,春季刮東風。在中國人心目中,“東風”才是溫暖的,而“西風”則是寒冷的、刺骨的,是凄凍、蕭條的代名詞。然而,英國是一個島國。由于受西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西風是溫暖潮濕的,讓人感覺溫暖的、歡樂,當西風吹起來的時候,正是春天來臨、萬物復蘇的季節,英國的西風卻正像中國的東風,和春天、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的。閱讀可以幫助英語學習者了解和掌握英漢在地理文化方面的差異,克服跨文化障礙。
4、通過閱讀,消除社會文化方面的跨文化障礙。
中西方在社會文化方面存在著較大差異。例如:“dear”這個詞,在美國無論男女老少、上下級之間都可常用,而“親愛的”這個詞在中國就不能隨便使用。又如:在接人待物方面,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斟酒一遍遍上菜,客人不吃、不喝還不行,這會使西方人難以應付。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please.”如果你客氣,那只好餓肚子了。再如:在漢文化中,狗是卑賤的動物,絕大多數與狗相關的詞語都有貶義,往往讓人聯想到令人厭惡的東西,在英語文化中,狗被認為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是人的伴侶和寵物。還有,西方人自我中心意識和獨立意識都很強,常常自己為自己負責,往往不會主動幫助別人或接受別人的幫助。這與中國人“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的人生價值觀截然不同。諸如“Are you sick?”及“Put on more clothes.”等中國人表示對對方的關愛和帶有建議性的勸告的問候會嚇著西方人,令他們難以接受;“Look a gift horse in the mouth.”反映出馴馬師或販馬商可以直接從馬的牙齒來判斷馬的年齡及其身體健康狀態的經驗,表示收到禮物還翻來覆去挑毛病,即“吹毛求疵”等等,都反映出英漢在在社會禮儀、日常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等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英語學習者要通過閱讀,快速、有效地了解,在跨文化交際中加以注意和運用,從而消除跨文化障礙。
英漢的文化差異存在于許多方面,只有掌握了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消除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障礙。大量而廣泛的閱讀,可以幫助讀者掌握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讀者在閱讀的時候,要充分利用網絡等現代教育技術開發閱讀資源,拓寬文化學習渠道,積累語言知識,擴大知識面,從而掃除語言障礙,縮小文化差距,以便能與英語國家的人士進行正常交際。
[1] 朱俊松.論閱讀理解與文化差異的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5):81-84.
[2] 馬拴瑩.英語閱讀中的跨文化障礙[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5):129-131.
[3] 王熙.文化知識、語篇知識在英語閱讀理解中的作用[J].華南熱帶農業大學學報,2000,(2):58-61.
[4] 張德鑫.漢英詞語文化上的不對應[J].世界漢語教學,1995,(1):37-46.
[5] 皮江紅.論英語閱讀理解教學中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J].西昌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2,(4):64-67.
[6] 沈菊芳.淺談文化背景知識與閱讀理解[J].浙江水產學院學報,1998,(2):157-159.
[7] 沈玉如.積累背景知識提高閱讀理解力[J].樂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41-44.
[8] 梁平.從中西文化背景差異談英語習語的理解與翻譯[J].文教資料,2005,(24):89-91.
[9] 丁嚴.英語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J].現代中小學教育,1996,(5):49-51.
[10] 檀祝平.淺談閱讀策略與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提高[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2):82-83.
[11] 司顯柱.論英漢民族思維模式、語言結構及其翻譯[J].外語學刊,1999,(2):7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