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立群
(中國人民銀行東寧縣支行,黑龍江 牡丹江 157299)
為了進一步掌握我縣金融生態環境現狀和金融資源的配置狀況,加快對本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步伐,近日,我們走訪了縣金融辦、統計局、財政局、部分企業和金融機構,并對縣域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情況進行了調查了解。
據向5家金融機構調查表明,地方經濟發展狀況對銀行發放貸款起到重要的作用,其中一家認為非常重要,活躍的經濟發展程度需要銀行貸款的支持,同時為信貸資產的安全性保駕護航。近年來,依托對俄邊境貿易的發展優勢,東寧縣域經濟取得了長足發展,在全省對外貿易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金融危機以前的三年中,國內生產總值逐年增長且增速加快,分別為18.2%、21.2%、22.5%,2008年被列為全省十強縣。2009年,在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下,東寧縣對外貿易持續下滑,進出口完成額一度縮水,在一系列擴張性宏觀政策的推動下,東寧縣上下堅持“追趕跨越、富民強縣”的目標,以項目建設為牽動,擴大投資,增加內需,努力實現保民生、保穩定、促發展的和諧局面,實現縣域經濟的平穩發展。一是受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的影響,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4.5%;二是在我縣代表性產業木材加工及制造業以及黑木耳特色農業的帶動下,我縣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60.3%,拉動經濟提速增長;三是農業經濟發展良好,大災之年實現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2009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0951萬元,東寧縣成為全省首個農民人均純收入萬元縣,2011年和2012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以11.6%和16.7%的速度遞增。
一是經過多年的發展,東寧縣建立了集國有商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合作聯社、郵政儲蓄銀行、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于一體的門類較全的金融體系,可以滿足不同客戶對金融服務的需要;二是金融機構存貸款不斷增加,對地方經濟的支持作用凸顯,2012年,全縣實現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為911478萬元和417065萬元,同比分別增長10.95%和23.56%;三是盈利能力逐年增強,2012年全縣金融機構實現利潤13256萬元,同比增長15.78%;四是不良貸款迅速下降,信貸資產質量真正實現質的提高,2012年,全縣金融機構不良率為2.75%,比上年下降8.43個百分點,嚴格控制在了5%以內。
2006年,人行東寧縣支行加入全國統一的企業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聯網,至今收納了全縣近400戶中小企業的信用信息,占全縣中小企業戶數的2/3,為金融機構發放貸款提供資信狀況依據,2009年為企業查詢信用報告29筆;2010年1月,加入了個人征信系統的全國聯網,至今查詢并解讀個人信用報告20筆,接待異議信息咨詢5筆。調查顯示,當地征信體系以及講誠信的社會氛圍對債務人能起到督促和約束及警示作用,完善的征信系統是信用體系建設的基礎,是金融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
一方面,金融機構在支持地方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向政府融資平臺發放貸款較好地支持了區域環境建設,2009年,農業發展銀行向東寧城投公司發放貸款6000萬元,龍江銀行(原城市商業銀行)向其發放2000萬元,農村信用社向其發放500萬元。另一方面,從2008年10月份起,在牡丹江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掀起了一場金融秩序專項整治暨打擊惡意逃廢銀行債務的“風暴”,歷時三年多的時間里,東寧縣成功化解和收回債務26筆,金額8736萬元,金融生態環境大為改觀。
近兩年,司法部門非常重視金融債權的維護工作,加強與金融機構的溝通,在處理一些疑難案件時,主動聯系當地人民銀行進行利率、征信方面的業務咨詢,聽取金融機構對于金融債權維護方面的意見,2008年以來,我行共接待司法部門利率咨詢37筆,對維護金融債權起到了較好的支持作用。
擔保公司伴隨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2008年以來,東寧縣擔保公司迅速成長為一支強大的金融力量,目前已經發展到23家,累計擔保總額達到5.9億多,2012年實現利潤1560余萬元,在滿足中小企業資金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的補充作用。
目前人民銀行開發的企業和個人兩套征信系統,僅限于商業銀行辦理信貸業務時對企業和個人的信用查詢。因跨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還沒有完全建立,一些非銀行的信息尚無法查詢,對企業的失信行為尚無法全面知曉更無法有效的遏制。商業銀行忽視住房公積金中心系統與本行房貸系統同時運行,個人客戶在公積金中心系統還款的信息未在本行系統中進行處理,造成兩套系統信息不符,產生不良信息。
調查顯示,金融案件的勝訴率多在90%以上,雖然勝訴率較高,但由于金融法律建設尚不健全,銀行信貸管理有漏洞以及案件執行需要墊支高額成本等原因,金融案件的執行率一直不高,只有10%左右。從對5家銀行的調查來看,本行提起法律訴訟的債權案件回收率在20%以下的居多。
一是單個擔保機構資金實力小,擔保能力有限,我縣23家擔保機構中,只有1家注冊資金達到6000萬元,有2家達到2000萬元,只有幾百萬元和幾十萬元甚至幾萬元的居多;二是擔保公司一直介于一般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監管部門不明確,基本處于無人監管的狀態,不利于風險的防范和控制;三是擔保公司支持力度不夠,目前發生擔保業務的只有6家。
一是盡快完善征信系統建設,整合公安、工商、稅務、銀行、住房公積金、司法、通訊等部門的信息,實現企業和個人信用信息在更大范圍內的共享,使社會信用體系覆蓋社會經濟生活各個領域;二是鞏固信用村、鎮創建活動,在活動廣度、深度上下功夫,擴大創建范圍,樹立典型,積累經驗;三是積極探索,研究創建金融生態環境的指標評價體系,對某一地區的金融生態環境是否優良做出具體判斷。
一是完善現有金融法律框架,盡快出臺征信法,使疑難金融案
加強行業監管,研究出臺擔保公司管理辦法,在協調指導、強化職能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規范擔保業健康發展;二是推進銀行、企業、擔保公司合作,構建三者之間互動發展的良好局面;三是仿照銀團貸款的模式,加強擔保公司與擔保公司之間的合作,壯大資金實力,滿足更多中小企業的擔保需求。
一是做好宣傳員,發揮基層央行金融穩定的職能和作用,面向銀行、保險、證券、典當、擔保、小額貸款公司廣泛開展金融穩定知識的宣傳工作,讓全社會了解金融穩定對經濟健康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二是做好信息員,提高對經濟金融發展中涉及金融穩定熱點、焦點事件的敏感度,及時向上級部門反映;三是做好消防員,中央銀行作為最后貸款人,對一切金融債權享有最終話語權,因此必須提高對轄內金融風險的判斷、預警和處置能力,時刻準備化解可能出現的風險,如通過監測民間借貸行為,及時發現利率等方面的超常規現象,將苗頭性問題化解在萌芽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