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榮
(成都中奧華實業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51)
總的來說,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主要是指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的設計情況、執行情況進行了解、分析與評價,在這一動態過程中,不斷完善、優化整個內部控制體系,促進內部控制制度能夠得到有效的執行。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企業內部控制應用指引》、《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和《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的要求,上市公司的權利機構有責任對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在此基礎上出具內部控制評價報告。內部控制的有效性體現在實施內部控制后控制目標的實現情況,主要包括內部控制的設計合理性與執行有效性。內部控制設計要求將各項程序合理組合,減少控制中的漏洞,提高控制效果;內部控制執行得越規范,內控的運行就能得都更高的保障,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就越好,從而進一步保障上市公司戰略目標的實現。隨著我國資本市場的不斷發展和健全,廣大上市公司廣泛意識到內部控制的重要意義,紛紛構建了自身的內部控制體系,然而,對內部控制的相關評價卻相對滯后,給內部控制的發展帶來缺陷。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不少上市公司對內部控制評價的認識還不夠深刻,重視度不夠,沒能正確意識到內部控制評價的作用。首先,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公信力。廣大投資者和社會公眾能夠通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報告了解上市公司的戰略、財務、風險控制等等方面的信息,從而樹立企業誠信、負責的形象。其次,內部控制評價有助于幫助上市公司及時發現自身內控方面的不足和缺陷,進一步完善和優化內部控制體系。鑒于此,內部控制評價需要廣大企業給予充分的重視。
明確內部控制的內容是整個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內部控制由控制環境、風險評估過程、信息系統與溝通、控制活動、監督這五個要素構成,這樣的內部控制體系也在我國的審計準則中被廣泛采納。然而,在實際的工作中,我國很多企業還是采用傳統的內部控制三要素理論,包括控制環境、會計系統、控制程序。傳統的內部控制被較為簡單地歸納為一系列程序的總稱,但是實際上,內部控制是一個受到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共同影響的過程,其目的在于提高經營的效率和效果,保證財務報告的可靠性,監督企業遵循國家的相關法規,由此可見,兩者的理念相去甚遠。我國財政部于2001年頒布了《內部會計控規范》,此后,《內部控制規范》、《內部控制指引》也相繼出臺,可以說《內部會計控制規范》主要致力于對財務報告的控制,《內部控制規范》主要針對企業的各項業務和交易循環進行控制,《內部控制指引》主要針對上市公司的高風險領域進行監管,主要是站在市場監管者的角度。由此可見,三者各自有著不同的側重,不夠全面,都難以作為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標準。鑒于此,到目前為止,我國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內容還不夠明確。
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的主題尚不夠明確。內部控制從廣義上來看,包含管理控制和會計控制,從狹義上看,主要體現在會計控制上,集中負責與財務報告相關的控制活動。從這個角度來看,注冊會計師的專業背景能夠有助于對會計控制的評價,但是對于管理控制卻有一些捉襟見肘。我國現行的《審計準則》要求注冊會計師需要對上市公司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進行了解和評價,鑒于此,如果僅僅依靠注冊會計師對上市公司整個內部控制進行評價是不恰當的。一方面,注冊會計師會承擔更大的工作量,導致不合理地加大注冊會計師的執業風險,另一方面,隨著上市公司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那種僅僅依靠注冊會計師定期從外部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方式已經不能夠滿足上市公司的管理需要。由此可見,內部控制評價的角度應該是要內外結合的。從公司治理的角度來看,很多上市公司內部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內審機構,即便設立了,獨立性也難以保證,內部審計的職能往往也難以完整體現。
一方面,前文已經提到我國上市控制內部控制的評價內容尚不明確,那么自然就會導致評價標準的不統一。從實際工作來看,我們目前有三種內部控制評價標準。第一種是內控五要素標準,第二種是采用一般標準和具體標準。一般標準主要是對內部控制的完整性、合理性、有效性進行評價,具體標準又可以被分為要素標準和作業標準。第三種是結果評價標準和過程評價標準。可以說,這三種方式都各有所長,但是都不夠健全,目前對于什么樣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才是最完善的爭論還沒有明確的結論。另一方面,客觀來看,內部控制是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需要結合多樣化的評價手段,才能對內部控制進行科學評價。目前,我們主要是采用內部控制調查表來進行內部控制評價,這類評價方式的效率較低,評價效果也不是十分理想。雖然有些上市公司也開始借鑒西方一些發達國家的內部控制評價方法,但是由于企業間的管理理念和方式都有著較大差異,所以常常出現“水土不服”的現象,難以切實得到執行。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不斷推進,廣大上市公司對自身的治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不僅能夠切實保障投資者的經濟利益,同時也是上市公司持續發展,逐步做大做強的客觀需求。完善的公司治理結構,是建立內部控制體系的前提,也是進行內部控制評價的基礎。首先,要大力落實上市公司的審計委員會制度,維護該組織的獨立性,成為股東監督管理層的有力機制。其次,要注意規范審計委員會的工作方式,由于內部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反應與上市公司的日常經營活動中,因此將對內部控制的評價貫穿于審計委員會的日常工作之中。
確定準確的內部控制評價標準是對內部控制進行評價的基礎。針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建設的實際情況,我國有關部門應該盡快規范內部控制的標準,這一標準須滿足完整性、相關性、可理解性等多重特點。我們可以考慮以COSO報告的五要素為基礎,按照這五項要素展開評價,將每一個要輸的關鍵控制點細化為更加具體、可控的內部控制評價指標。然后,再通過數理分析方法將這些指標進行經濟數據的分析,判斷其可行性。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告訴發展,內部控制評價主體可以依賴的技術不斷提高,內部控制評價結果的相關方法也越來越精確,我們可以考慮利用數學模型和經濟數學的分析方法,將各項指標量化,這樣更利于內部控制相關指標的客觀反映。
科學合理地運用內部控制評價方法需要建立在完善的內控評價流程的基礎之上。只有首先制定出完善的內控評價流程,并且與被評價上市公司的相關具體情況結合,綜合運用合理的內控評價防方法,才有可能得出客觀、有效的評價結論。內部控制評價整體流程主要包括編制內控評價整體方案、組建評價工作小組、現場測試、分析評價結果、出具評價報告等內容。在實施了完整的內部控制流程之后,需要綜合運用科學的內控評價方法進行評價。一般來講,評價方法主要包括定量、定性、綜合評價方法。定量評價方法主要依靠數學方法,將各項指標通過不同的數學模型得出定量的評價結果。定性分析方法主要依靠相關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經驗判斷對具體的評價對象得出定性結論的方法。綜合分析評價方法則需要將定性、定量兩種評價方式相結合,從更多樣的角度來進行內部控制評價工作。
隨著我國上市公司對公司治理重視程度的不斷提高,內部控制評價逐漸成為了一個熱門話題。內部控制評價不僅能夠客觀評定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體系,還能夠及時發現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的缺點和漏洞,以便及時做出調整和應對。針對我國上市公司目前的內部控制建設而言,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評價還有著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亟待有益的摸索與研究。
[1] 楊有紅.內部控制評價的目的與內容.首席財務官[J].2009(2).
[2] 李軍訓,陳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及應用[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 2010(3).
[3] 陳麗蓉,牛藝琳.試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存在的問題[J],財會月刊,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