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穎
(交通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 200120)
對商業銀行而言,授信業務是其利潤的主要來源,授信業務在其整個業務品種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由于其涉及金額大、存續期長,使得控制其風險的產生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通過嚴謹的審計程序、有效審計手段來揭示風險、提供有效的審計建議來控制其風險的擴大,以及如何加強內部控制管理和彌補內部控制缺陷來進一步規避產生系統性風險,都值得我們思考。
授信業務,亦稱為信貸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主要資產,是運用資金的主要渠道,也是取得收入的主要途徑。商業銀行貸款種類,按照不同角度劃分,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按擔保方式分類,分為信用貸款、擔保貸款和票據貼現這三種方式;二是按照貸款歸還期限劃分,可分為短期貸款,中期貸款和長期貸款;三是按照貸款用途分,分為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貸款;四是按照貸款的質量狀況分類,劃分為正常貸款、逾期貸款、呆滯貸款和呆賬貸款。其中后三類貸款稱為不良貸款。而按照現行人民銀行和銀監會要求的分類方法,也可以分為正常類貸款、關注類貸款、次級類貸款、可疑類貸款和損失類貸款。
作為各商業銀行的內部審計部門,授信業務審計的目的有以下幾點:一是源于各監管機構的要求,對銀行資產的真實性進行內部審計,如貸款五級分類的真實性審計等;二是對授信額度的發放、授信余額的統計、因其而帶來的經濟效益、客戶經理經營責任及績效等方面作出客觀、公平的評價;三是在對信貸業務進行內部審計的同時,通過對有關指標的分析,發現問題,找出管理漏洞,并提出有價值的建議,從而有效規避風險,提高在信貸業務上所能獲取的經濟利益。
銀行授信業務的審計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內部控制測試階段和實質性測試階段。內部控制測試是出于防護性目的對授信業務的總體風險進行審核評估,主要驗證信貸政策和程序的總體合理性;而實質性測試是對具體授信業務的經營責任進行跟蹤審計。主要包括一是貸款真實性審計,確認入賬貸款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及時性;二是貸款完整性審計,確認所有貸款均已入賬;三是貸款安全性審計,包含借款人信用是否能保障貸款安全,抵押擔保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貸后檢查有效性,抵押物的變現能力和擔保人償還能力等;四是貸款文件合法、合規性;五是貸款分類準確性等。財務分析主要運用于貸款安全性審計,還原授信客戶的借款目的,測算借款需求的合理性,確認授信業務的風險狀況和客戶的還款能力。具體分析主要是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最早,作為客戶經理都是需要在客戶單位蹲點了解企業的運行狀況,現在由于管理范圍和強度的增加,多采用在實地探訪的基礎上通過資料分析方式進行貸前調查。而審計人員,在實質性測試階段多采用分析性復核的方法。作為一種重要的分析方法,財務分析既能滿足客戶經理的需求,也能被審計人員采用。因為財務分析是評價企業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的重要依據,通過對客戶財務狀況分析,可了解企業現金流量狀況、營運能力、盈利能力、償債能力,利于客觀評價經營者的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而且可通過財務分析,了解企業獲利和償債能力,預測投資后的風險程度及收益水平,從而做出正確決策。
對授信客戶進行整體性分析,主要是分析客戶的資本結構,資金使用效率和資產使用效率等。其中資金使用效率和資產使用效率分析構成該企業營運能力分析,它是財務狀況分析的重點。常用指標:流動資產周轉率、存貨周轉率、企業應收賬款周轉率等。審計人員比較關注授信客戶的可持續發展情況,通過財務分析,可以較為直觀的了解客戶的運行狀況,分析授信業務存在的風險隱患,確認同類型客戶是否存在系統性風險。
授信業務的五級分類狀況不僅影響到客戶的信用等級和再融資性,也影響到銀行資本充足率和風險撥備的計提。從1998年我國央行第一次要求商業銀行依據借款人的實際還款能力進行貸款質量的五級分類到近期銀監會又再一次要求五大行開展對2011年全部相關貸款的五級分類真實性和準確性的排查。監管機構高度關注資產質量真實性,而作為內審人員也有必要對授信業務的五級分類準確性作出審計結論。通過盈利能力分析和償債能力分析可以讓審計人員對授信客戶的盈利性、短期和長期償債能力有直觀認識,能較為準確預測風險程度及收益水平,再結合五級分類定義,審計人員能客觀審視現有授信五級分類是否準確。長期償債能力分析主要采用的指標有固定支出保障倍數、利息保障倍數、全部資本化比率和負債與EBITDA比率等。短期償債能力指標有現金比率、營運資金、速動比率、流動比率等。一般常用的盈利性指標有主營業務利潤率、營業利潤率、銷售毛利率、銷售凈利率等。
企業不會讓大量資金長時間在賬上留存,如何安排合理的還款時間需要客戶經理的職業判斷,而審計人員在對授信業務做符合性測試時,也要對客戶的還款時間做出自己的判斷。通過對各項指標的分析和比較,結合授信客戶的現金流量分析,預測客戶未來現金流量和償還新增債務的基礎,審計人員對授信客戶設立的還款時間是否符合客戶的實際情況做出正確判斷。
由于我國的征信系統還未完善,有一些經營或財務狀況較差的客戶往往通過人為調整資產負債表重要科目,如存貨、應收賬款等余額;或者調低損益表中成本費用,做大利潤;或者調高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活動流量,增加創造現金能力等手段,以達到銀行授信審批要求。如xx置業有限公司提供的2010年度財務報表年初余額不等于2009年財務報表年末余額;xx科技公司提供的報表存貨水平與損益表中的年銷售情況無法匹配等。審計人員通過對各項指標的綜合分析,能發現有關聯關系的科目余額勾稽關系不相匹配,報表前后無法銜接的情況,對于這類有造假嫌疑的企業,更需加強進一步的審計測試,盡早揭示風險。
當然除了上述財務因素分析是授信業務審計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各類非財務因素同樣影響著貸款的合規性、安全性和盈利性,如經濟市場環境,所處的經濟周期,所屬行業的經營狀況等,它與財務分析結果相互印證、相互補充,有利于審計人員更客觀的看待授信業務,也能更全面的揭示和定位授信業務存在的風險狀況。
[1] 汪葉斌.商業銀行審計.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1.1.
[2] 胡小倩.商業銀行授信業務探微.中國論文中心.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