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芬 楊明周
(紅河學院,云南 紅河 661100)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日臻成熟,社會對各類國際化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大學作為高端人才培養的主要渠道,也在逐漸調整人才培養方向,以期能為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服務。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云南作為經濟欠發達的省份,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相對滯后,應當抓住國家“橋頭堡”戰略的機遇,走高等教育強省之路。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給云南帶來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我們應當將會計教育融入到區域經濟發展的環境中,發揮會計作為國際通用的商業語言的作用。
至今,學術界對于會計教育國際化程度還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指標體系,但是有相對完善的高等國際化的指標體系,會計教育國際化作為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遷移的方法探索會計教育國際化的程度。可以認為,國際化的程度主要體現在教學內容、師資力量、國際交流、辦學模式等幾方面。
教學內容指標中,看國際化程度,主要是看學校是否有能力開設一些比較前沿的會計學專業。如CPA方向、ACCA方向,MPAcc專業,這些專業相對于傳統的會計專業而言,更具有國際性特征,比如注冊會計師(CPA)專業方向,是為了培養一批在行業有影響力的領軍人物,推動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工作,著重培養具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國際交流能力的國際化注冊會計師后備人才。云南省共有本科院校22所,開設會計專業的7所(不包括會計職業教育),只有云南財經大學同時開設了CPA方向、ACCA方向,MPAcc專業,教學內容國際化程度相對較高一些。云南大學和云南師范大學有CPA方向、MPAcc專業,其余四所本科院校不具有體現會計教育國際化的任何一個專業。辦學模式指標中,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應該包括完整的本科、碩士、博士人才培養層次。7所具有會計專業本科院校沒有一所具有會計學博士專業,有會計學碩士培養資格的有三所,其余四所僅有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辦學層次不齊全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反應了國際化師資力量的薄弱。
云南省2006年出臺《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高等院校實施“走出去”戰略的若干意見》,鼓勵全省各高校開設東南亞、南亞小語種的課程,根據自身師資力量及教學資源設置小語種教研室,采取“專業+小語種語言”的人才培養模式,盡快培養適應我省“走出去”戰略需要的各類專業人才。云南省各高校積極響應,紛紛采取各種措施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需要的國際化人才。云南財經大學東盟學院,其主要面對東盟及周邊國家開展合作辦學的涉外教學。將東盟學院財務管理(泰語、越南語、緬甸語方向)專業列入卓越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專業,突出面向東盟的學科發展特色及培養學以致用的專門化人才,為云南的經濟社會發展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做出積極的、應有的貢獻。
云南民族大學依托其國家級東南亞、南亞非通用語種(含緬甸語、泰國語、老撾語、柬埔寨語、馬來語)人才培養基地的優勢及其專業特色,培養了一批了解東南亞國家社會經濟狀況,熟悉東南亞、南亞國際財稅法律制度,掌握東南亞、南亞國家財務會計準則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云南民族大學擁有目前國內民族類高校中通過獨立申請的唯一會計學碩士點,也是目前國內民族類高校中唯一擁有會計碩士專業學位點的高校,分類培養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高級會計人才。這些努力適當彌補了中國高校面向東南亞、南亞沒有財經人才培養院校的空白,為推進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設提供了會計人員交流與融合的“大通道”。
199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編寫的《高等教育變革與發展的政策性文件》里就已經指出了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各種交流活動呈現出區域性特征,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式下,區域化合作趨勢愈加明顯。云南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在全國處于一個相對落后的狀態,要是一味的追求與發達國家一流大學合作與交流,只會使國際化停留在表面,合作不深入,不連續,缺乏穩定性。相反,如果我們能夠根據自己教育資源和優勢,選擇周邊國家,比如東盟十國進行深入交流與合作,那么將會使雙方都共贏,因為同一地區對某類人才的稀缺應該具有一些共性,其次進行區域性國際合作也可以提高教育國際化的效率。
“大眾化”、“同質化”的大學教育如今成為國內大學的共性,大學應該如何辦出特色、辦出成效,真正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做到你無我有,著眼于云南“橋頭堡”的區域戰略位置,我們應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研究該區域發展缺什么會計人才,我們就目的的培養什么人才。“隨著經濟的發展,發展東盟經濟已經上升為國家發展戰略,而市場上面向東盟的國際會計人才十分緊缺。”我們應該利用已有的資源和優勢,為“橋頭堡”建設培養更多的區域性國際化復合會計人才。綜合相關學者們的研究,東盟會計人才可以定義為在區域經濟管理中精通會計、審計業務,掌握經濟貿易,法律,金融,物流,掌握除英語外的越南、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語言等專業知識,熟悉東盟文化和市場規則,具有準確的職業判斷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復合型、應用型會計人才[1]。
教育國際化的理念逐步在大學發展中確立,并且已經成為大學謀求自身發展的一個有效途徑。云南省不少高校也將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寫入了學校的辦學目標,如云南民族大學根據區位優勢,結合學校實際,確立了“立足云南,面向全國,輻射東南亞南亞,為促進邊疆民族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民族高素質人才”的辦學思路和定位,這說明學校高層把握住了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時代特征,但這并不能說明我們的廣大教師和學生能夠認識到國際化的理念對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重要性。我們追求的是大學至上而下,形成共識,統一行動,讓國際化成為我們每一個人對自己的要求,在實踐中不斷推動國際化。只有樹立國際化的意識,才會推進我省高素質會計人才的建設。
地處中國西南邊陲的云南省西部與緬甸唇齒相依,南部和東南部分別與老撾、越南接壤,共有陸地邊境線4061千米,從古至今一直被視為通向東南亞、南亞及這些地區各國進入我國的經商要道,利用地緣優勢,整合各高校豐富的教育資源,發展具有區域經濟特色的國際化教育,以實現高等教育強省的戰略。如今,東盟已成為云南省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十一五”期間,云南省與東盟外貿額達156億美元,同比“十五”期間增長1.9倍,經貿合作的快速發展為雙邊的全面合作交流進而實現多贏提供了可能,與此同時,就需要更多的“東盟會計人才”。云南也應該打開國門,與東盟各國深入交流和合作,以期能夠優化與東盟各國會計人才的優化配置,達到既節約會計教育資源,又推動東盟各國的會計教育國際化。
AACSB(美國大學商學院聯盟)認為,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歷史使命,因此,學校應當根據自己的具體的歷史條件、特色和優勢,來確定自己的辦學目標和培養特色。我們不能一味的追求國際化,而丟掉大學服務社會,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功能和作用。“一所好的大學在一個區域,等于一條魚在水缸里,拿出來就會干死。”特色是大學的生命線,有特色才有優勢和競爭力。我們也可以借鑒其他高校培養國際化區域型會計人才的經驗,如廣西財經學院“東盟國際會計人才培養創新實驗班”,兩屆畢業生極受用人單位歡迎,他們的培養模式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高校會計專業實踐培養體系缺乏系統性,會計實踐培養形式較少且手段單一。實踐內容也無法滿足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我們應當鼓勵學生參加國際性的會計實踐項目,如CIMA(皇家特許管理會計師公會)的實踐項目,給學生和老師提供更多的與國外會計人才交流的機會。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導學生去具有國際化背景的企業實踐、實習,親自感受國際商業化運營模式,從會計專業知識、經驗、心理等多方面增強國際素養。需要強調的是,我們的大學教育不能一味地去迎合用人單位對學生不切實際的動手能力的要求,而混淆高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和職業培訓的界限,急功近利地將學生培養成只適合于某一具體崗位的熟練操作工的做法,這不僅是對我們會計教育發展趨勢上的一種誤導,而且也是對我們本來就很有限的高等會計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2]。
省外一些重點高校已建立起一整套國際化的評估機制,比如中山大學就形成一系列國家化評價指標體系,有了評價指標就使國際化效果的測評有了可能。云南省目前還沒建立專門的國際化評估機制,也沒有把國際化工作推進情況列入考核評估范圍,就自然不會形成全校聯動的國際化推進模式。值得一提的是,會計教育國際化也是有風險的,我們應該根據學校的實力和具體的條件,選擇走國際化道路的方式和方法,避免國際化教育只是一種形式或者口號,我們應該監測國際化教育是否起到了應有的效果,避免沒有培養出國際化的人才,反而降低了我們的培養質量,特別是對于地州院校來說,國際化是漸行漸遠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我們應該先保證基本教學條件,努力提高教學質量,才能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這也是推動國際化的有效方法。
[1] 劉麗華等.《會計專業本科教育國際化研究——基于中國-東盟貿易區會計人才培養方案》[J].《財會月刊理論版》,2011年9期.
[2] 許家林《論經濟全球化下的會計教育國際化》[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4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