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蓉代明剛廖玲玲
(1.中國石化西南油田工程服務公司,四川 綿陽 621000;2.中國石化西南石油局培訓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企業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成熟的專業技術人才更是人見人愛的“搶手貨”。
集團公司“全力打造上游長板”、深入實施“天然氣大發展”戰略,西南油氣田“百億氣田”建設,推進“十二五”戰略目標的實現,需要各方面的建設者,尤其需要專業技術人才的積極作為。如何落實“發展的企業為人才的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發展的人才為企業的發展創造無限的空間”的理念?促進企業發展和人才成長的“雙贏”?我認為,要從實際出發,著眼長遠發展,不斷建立、完善、創新專業技術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讓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充滿創新的活力和動力,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百億氣田的建設。
良禽擇木而棲。相對寬松的環境,我的理解一是個人能獲得組織認同和得到有效發展的大環境,就是我們常常說的“事業”。馬思洛“需要層次論”指出,人的需要自下而上、由低級到高級,分為生理的、安全的、社交的、尊重的和自我實現的這五個需要層次。這些不同層次的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人就會把自己的命運同企業的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事業中去。我們都適逢改革發展的盛世,作為一名石油地質工作者,更是適逢油氣產業蓬勃發展的大好機遇,每個人,特別是有技術有專長的人都想在企業的建設發展中有所作為、有所貢獻,實現自我價值與推動企業發展的車輪“滾滾向前”。所以要善于運用整個發展的大局、企業發展的宏偉目標去指導發展、鼓舞人心、激勵斗志,用共同的事業和愿景激勵統一他們的思想認識,轉變發展觀念,凝聚干事創業的激情和具體落實到行動的動力。
相對寬松的環境,我的理解二是一個企業要堅持樹立科學的人才觀,真正地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無論是搞技術、搞科研還是搞創作,是需要沉、靜,需要學術的交流、爭鋒和共鳴的。相對單純、安靜,濃厚的求上進、求新知、崇尚學習與鉆研的氛圍和環境是特別有利于專業技術人員的成長進步的。試想:工作在浮華、嘈雜,充斥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攀比,物與物的抗衡,干什么都講講價錢,討論工作不在實驗室、不在工作現場,而在各種娛樂場或是“技術比武”的麻將桌上,能有什么好的心態,會出什么樣的成果呢?
相對寬松的環境,我的理解三是要給專業技術人員成長的時間。搞技術、搞研究是來不得半點虛假也不能急功近利的。新工區、新的復雜地層構造的研究判定,前沿技術的研究,新技術、新工藝的學習消化吸收運用……多是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遵循,更是沒有什么現成的“便宜”可撿的。要的是反復的探索、思考、推斷、實驗、再推倒,再實驗,為解決問題把鞋底磨穿、為突破難關把“腦殼”想爛。時間或許是一個月,或許是幾年,但一旦突破,就是質的飛躍。要給他們提供必要的條件、時間和鼓勵,甚至要允許其“慢慢來”。
引進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畢竟是有限的。更多的人才資源我認為應來源于企業內部持續有效的培養。引進新的人才就像給企業注入了新鮮的血液,能帶給企業新的感覺新的活力,再加上機體內部“造血”功能日益變得強大,企業的“機體”就會始終保持“年輕態”。
知識更新日新月異。“職業枯竭”、職業發展“瓶頸”是我們會遇到的問題。學過的東西很快就過時,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缺少向上的動力,感覺退步了,時常有被“OUT”的感覺……
持續有效的培養我的理解一是要“教”。即:要給專業技術人才比較充分的學習和培訓機會并注重當前與長遠相結合,應時培養與超前儲備兼顧。對外送培、內部辦班、崗位培訓、鼓勵自學是企業常用也較有效的學習培養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是根據工作實際和特點,針對性地立足崗位培訓,“現炒現賣”、“缺什么補什么”。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石化“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能源化工公司”戰略目標的實施,油氣資源需求的不斷增加,勘探開發面臨‘低、深、隱、難’等問題愈來愈突出,這就要求我們對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緊缺人才、關鍵崗位人才的培養必須超前謀劃,創新方式,提早落實。培養人才要有近期、中期和長期的規劃,不僅要滿足現階段工作的需要,更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滿足企業國際化發展需要,適應未來發展要求。同時,我認為也要充分發揮好現場的“傳幫帶”作用。
持續有效的培養我的理解二是要“煉”。即:要把專業技術人才放到實際的工作中去鍛煉。俗話說:光說不練假把式,學了東西就是要拿來用的。要把專業技術人才放到偏遠的、條件艱苦的、地層構造復雜的不同工區去“蹲點”、去鍛煉。艱苦的環境磨煉人的意志,復雜的地層構造考驗他們的實際能力。只有在不斷的實踐中歷練,才能練就他們服務油氣勘探開發事業的過硬本領。同時,我認為“練”還包括技術的比拼,即競爭。人沒有競爭,就沒有比、學、趕、超的動力,就激發不出內在的潛能。公平的、有序的、互動的競爭,能不斷激發每個專業技術人才的活力也更能縮短他們成長的時間。
持續有效的培養我的理解三是要“用”。即要給他們搭建平臺,要把合適的人才放到合適的崗位上去,使每個人都能各展所長、各盡其才。在專業技術人才的選拔使用上,我認為要大膽打破用工身份、資歷、學歷的界線,唯才是舉,只要通過努力和考核勝任工作的,就要大膽啟用。同時我認為在專業技術人才的調配上,要注重整體的年齡結構、專業優勢和性格氣質的合理搭配,互通有無、優勢互補,這樣才能發揮出專業人才隊伍的整體效能。
流水不腐。流動才會有活力。人才流動的過程,就是人才隊伍創新的過程。一支人才隊伍,只有流動起來,才能一浪高過一浪,形成蓬蓬勃向上的活力,保持強大的發展后勁。
正常有序的流動我的理解一是要“順”。即:企業對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是順暢的,胸懷是開放的,人才的出口是開放的。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人才從引進、培養、成材,單位都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翅膀硬了就要飛走”,對人才特別是專業技術人才流走特別是外流難免會心有不舍和不滿。但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做工作,都要從發展的整體利益出發,要把自己部門和單位的工作放到西南局、中石化油氣勘探開發大事業這個全局來謀劃,實現局部和全局的辯證統一,才能形成推動整體利益最大化的合力。人才的流動無論是在本系統內流動還是外流,只要對國家有利,對地方有利,對企業有利,對人才發展有利,我們都應積極創造條件向外輸送。
正常有序的流動我的理解二是要“動。”俗話說:“人挪活”。
要“活”看來是需要多挪挪地、多“折騰折騰”的。我們都有體會,新崗位對每個人都是有挑戰性的,為了適應新崗位、新工作的要求,自己會投入專注和熱情,會激活和調動自己“潛伏”已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但一直在某個崗位干,一干就是N個十年、八年,即使干得很精、很深,也會有遲鈍和懈怠感。對待專業技術人才,我們要尊重他們成長成材的客觀規律,更應該有意識地、好好地‘折騰折騰’他們,讓他們在不同崗位、不同工區、不同構造、不同油氣藏類型去實踐去鍛煉,在實際的工作中去經受各種磨煉和考驗,最好是這個專業崗位干幾年,換個專業崗位干一干,干幾年再換一個崗位,爭取讓他們從某一行的“專家”成為博采眾長的“雜家”。
從目前到今后一段時期,是中石化加快建設“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跨國能源化工公司”的重要戰略期,是西南油氣田實現“雙百億”戰略構想的關鍵期,作為重要的建設者——專業技術人才必將在大發展中有大作為,收獲實現自身價值和促進企業發展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