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瓊 袁洪飛
(上海杉達學院,上海 201209)
靜脈產業是經濟系統中對廢棄物進行收集、分類、運輸及再生資源化或最終處置的產業部門的總稱。社會收益在福利經濟學中是指經濟活動所帶來的正的外部性,即某一經濟活動增加了社會全體成員的效用而社會成員并沒有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靜脈產業的社會收益就其狹義而言,是指產業活動給消費者、當地居民和社區組織等與企業不存在直接利益關系的社會公眾帶來的有益影響。廣義而言,還包括通過“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對資源能量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減少、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等非經濟收益。本文考慮的是廣義的社會收益。
社會收益一般不能實際考察或難以用精準的經濟數據計量,但可以用獲得這種收益的機會成本來表示其水平的相對高低。靜脈產業的社會收益主要包括資源收益、環境收益和其他收益。
靜脈產業的資源收益是指靜脈產業“節約”了資源,相當于增加了同樣貨幣形式的社會財富總量而產生外部收益,這種節約包括三個部分。
靜脈產業通過再生資源交易市場使得作為原生資源的替代品的再生資源重新流回生產體系,從而減少了社會系統對原生資源的需求,節約了為生產同樣數量的原生資源而支出的成本,這屬于直接的資源節約效益。靜脈產業資源收益的經濟價值較難衡量,在量化時,原生資源節約的效益可采用市場價值法或影子價格法,設靜脈產業共處理并轉化了i種再生資源,其各自數量代表的是節約的原生資源數量。用靜脈產業轉化而來的i種再生資源的數量乘以i種再生資源的市場價格,加總之后得到靜脈產業的原生資源節約效益。
間接的資源節約收益,即減少原生資源生產中對水資源、煤電油等能源的消耗的效益。據統計,回收利用1噸廢紙,可造850kg再生紙,節約17棵大樹,100m3水,240kg純堿和600度電,節省40~50%的能源。回收1噸廢鋼鐵,可以煉鋼850kg,相當于節約礦石2噸,節能0.4噸標準煤。廢棄易拉罐可無數次循環再造成新罐,可節省95%的新造鋁所需能源。間接的資源節約效益的估算可采用i種再生資源的數量乘以每單位原生資源生產所耗費的各種其他投入資源的市場價格,加總得到總的間接資源節約效益。
靜脈產業的資源收益還表現在節約了掩埋場占用的土地資源。以焚燒發電廠為例,焚燒發電過程一般可以實現廢棄物減容70%~80%,減重40%~50%。以實現減量50%計算,若目前堆存的城市生活廢棄物全部實現焚燒發電,僅節約堆存用地就將達到2.5萬公頃以上。土地資源效益在量化時可采用“機會成本法”,估算城市固體廢物對土地的占用面積,再乘以地區單位土地面積的機會成本,因為土地是長期占用的,還需考慮貼現的問題。
根據經濟外部性理論,環境污染和損耗是最典型的外部成本案例。環境成本是指為防止、控制或者避免環境負荷的產生,消除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恢復環境生態平衡,對引起的環境危害進行補救或是有助于以上工作得以進行的投資和費用。根據環境價值理論,環境是稀缺的有價物品,環境資源價值由固有的自然資源價值、固有的生態環境價值,以及基于開發利用資源的人類勞動投入所產生的價值組成。該理論確認并量化了環境資源價值。
靜脈產業的環境收益是指靜脈產業活動過程中給環境帶來的正的外部性,可以用減少和避免的廢棄物對生態環境和人體健康帶來危害而節約的“支出”表示,可理解為靜脈產業節約的環境成本。包括減少城市固體廢物的最終處置量帶來的生活垃圾減量化環境效益、減少自然資源開發和加工過程產生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效益、節省污染防治費用和環保投資等。
環境收益的大小與廢棄物對環境的危害性及社會成員對此危害性的認知程度相關。若廢棄物直接排放不會給環境和人類健康帶來危害,或者社會成員認為無危害或危害在可接受的范圍內,則環境收益接近于零。危害性本身越大及社會成員認知此危害的程度越深,則環境收益越大。由于城市生活垃圾數量逐年增加,“垃圾圍城”無論在客觀上還是人們認知程度上都已成為生活質量的障礙,因此靜脈產業活動的環境收益是明顯的。當認為危害性大于可接受水平,且廢棄物的排放者為獲得環境收益愿意承擔一定的處理、處置成本時,環境收益大于或至少等于其愿意或應該支付的處理費。此時處理費是排放者購買靜脈服務的價格,根據微觀經濟學需求與供給的關系,排放費的增加意味著靜脈產業經營主體可以提高服務供給的水平,也即靜脈產業可以獲得更大的環境收益。
靜脈產業的其他收益源于靜脈產業提供的廢棄物處置服務具有的準公共物品的屬性。這些其他收益主要包括:
靜脈產業的技術支撐體系是構筑靜脈產業的物質基礎,包括平臺性和共性技術,發展靜脈產業對知識經濟的推進作用體現在促進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技術擴散。
德國“雙元回收體系(DSD)”的建立大大促進了德國包裝廢棄物的回收利用,到2000年,DSD已擁有使用“綠點”標志的企業17900個,回收34000萬噸包裝廢棄物,廢棄物處理已成為德國經濟支柱產業,年均營業額約410億歐元,最可觀的是創造了20多萬個就業機會,緩解了德國的就業壓力。
循環經濟在培養綠色消費市場和發展資源回收產業,激勵人們節約資源、增強保護環境的責任意識,自覺形成環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節約風尚及可持續消費,在追求科學、文明的環境理念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替代”收益是指靜脈產業的投資來源于靜脈產業經營主體,相當于節約了政府用于廢棄物處置和環境保護的公共財政支出,從而相對增加了政府用于其他公共福利的支出。
循環經濟及靜脈產業是對工業化運動以來經濟、社會、環境分裂的發展模式到整合的發展模式的變革,它把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就業統一起來,以此促進綜合國際競爭力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