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穎 李曉燕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 沈陽 110044)
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基礎性、全局性和先導性的作用,同時又是終身教育的起始階段、良好習慣的養成階段,從長遠看,能產生不可估量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經濟上回報率最高的教育階段,我國的學前教育無論從民間還是從政府方面獲得的投入都是最少,這是困擾教育發展的一大難題。筆者嘗試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與其他國家進行比較;以及學前教育的投入的回報收益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討了實施學前教育免費的可行性。
判斷政府財政支出和教育水平支出水準的高低,使用指標主要看社會經濟總產量(GDP)中所占的比例。近幾年,我國一直都再不斷地加大對教育的投入,2009年,全國教育經費為16502.71億元,比上年的14500.74億元增長13.81%;2010年,全國教育經費為19561.85億元,比09年增長18.54%,如果僅跟自己比,我國無論是經費的投入力度還是增長比率都有較大的提高,但與發達國家或者金磚四國比,差距就很明顯了。
中國2006年的人均公共教育支出為42美元,在金磚四國中,中國僅高于印度的24美元,其中最高的俄羅斯為267美元,是中國的6.4倍,而美國為2684美元,是中國的63.9倍。如果算上人口,以人均GDP來比較,中國人均公共教育支出僅為人均GDP收入的0.82%,這一比例不要說與發達國家美國(美國為6.10%,是中國的7.44倍)相比,即使在金磚四國中,中國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其中,印度為0.92%,俄羅斯為1.87%,巴西為2.29%,是中國的2.79倍)。可見,中國對教育的投入,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即使與金磚四國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以上數據充分說明,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投入的水準,從其在經濟中的總量中所占的比例來看,相對都是偏低的。隨著快速發展,未來進一步提高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總值的比重空間很大。
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占公共教育經費的比例一直維持在1.2%-1.7%之間,這一比例與OECD成員國的分配比例相比則非常低。這說明我國對學前教的投入遠遠低于其他教育。據我國2011年教育經費統計年鑒,高等學校的經費占總財政性教育經費的比重為20.21%,其他類教育經費占財政性教育經費的15.95%,而學前教育僅僅只占了1.67%,遠遠不足前兩項的1/10。這與2005年OECD成員國對學前教育撥款情況形成鮮明對照——美國(5.8%)、瑞典(8.5%)、荷蘭(7.3%)匈牙利(15.3%)西班牙(13.1%),顯然中國對學前教育的撥款遠遠低于這些國家的比重。據調查,我國政府的財政性教育經費撥款投資高等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比重偏高。這說明我國教育投資分配結構有待于進一步改善,提高學前教育經費的比重空間很大,這就使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提供了財政上的可能性。
學前教育投資所產生的經濟效益是判斷政府給予財政補助多少的重要依據。據相關研究表明學前教育對社會全體成員有著更豐厚的利益,它既能為社會創造高質量的勞動力,提高就業率,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還有利于降低犯罪率和改善公民的健康狀況和生活質量,從而縮減了公共行政、福利、醫療和司法開支,是一種高回報的投入。甚至可以說,其公共效益大大超過了私人效益。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投入的目的在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一種理性的投入模式應當是:回報越高的領域,投入就應該越大。這就更說明了學前教育是一個非常值得投入的教育領域,因為對它的投入所產生的收益甚至超過了對其他非教育領域(例如生產領域)投入可能產生的收益。
我國政府對各教育階段的投入一般與受教育者年齡基本成正比,這就使得作為經濟上回報率最高的學前教育的投入微乎其微。根據經濟學規律分析其原因:學前教育的投入收益容易讓人產生模糊感,不確定感。因為學前教育投入收益的不確定性較大,所以投資者極易對它產生排斥,而減少對它投入的意愿,導致對它投入的不足;其次,學前教育的投資收益的延遲性限制了投資者的投入熱情,因為學前教育的收益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追蹤與研究才能發現,因此人們往往更重視近期發生的大學教育的作用,而忽視遠期發生的學前教育的作用,從而導致對學前教育投入的決策延遲,最終造成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
綜上所述,政府對學前教育投入的不足固然也可以使用行為經濟學理論來解釋,但是對于作為國家組織的政府而言,教育投入更應當是一種理性的經濟行為,尤其是認識到學前教育是一種可以帶來高回報的投資。基于學前教育的正外部效益,為了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掌握著最先進教育信息的政府在認識到學前教育是一種可以帶來高回報的投資后,應當加大對學前教育的投入,使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
關于學前教育是否應當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問題,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同時還是一個關涉到學前教育未來發展的實踐問題。學前教育納入了義務教育體系,其所產生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可以更好地保障學齡前兒童的受教育的平等權利,促進城鄉之間的教育均衡;可以最大限度地彌補家庭收入差距所帶來的消極影響,從而也最大限度地實現學前教育的機會均等;能夠最大程度地保障學前教育的公共性體現其正的外部效益。簡而言之,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它所帶來的社會效益、教育效益是巨大的,它在解決學前教育體系的公平性、公共性也有著重大的意義。
[1] 衡旭輝,孫發浩,武小英.我國義務教育立法對學前教育立法的啟示[J].廣西教育,2008(7):15-15.
[2] 袁連生.我國政府教育經費投入不足的原因與對策[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 于冬青.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現狀分析及相關建議[J].學前教育研究,2005(11):27-29.
[4] 莎莉等.通過立法強化政府在學前教育事業發展中是職責[J].學前教育研究 2007(2):7.
[5] 嚴冷,馮曉霞.學前教育作為人力資本投入的啟示[J].中國教育學刊,2009(7):10-13.
[6] 葉飛.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體系的合理性探析[J].教育科學20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