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利君
(陜西師范大學國際商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伴隨著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使得中國的中小型加工貿易公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據統計在2008年時,國內的外貿以出口訂單為依托的一些中小型加工企業倒閉了近三分之二。留存下來的公司在經營觀念上發生了轉變,不斷改進品質的同時,也在積極的探索更好的營銷手段,國家在政策上也鼓勵國內企業加強管理及對新技術的引進,以此加強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生存優勢來,進一步拓展中國在海外的銷售優勢。
我國在上個世紀的最后十年里,隨著高新科技的生產手段導入中小型加工企業,使國內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發生非常大的變化,而在中小型加工商品的領域里,其中以裝飾產業,服裝產業等增長比重很快;隨著生產工具的機電一體化,使得中小型加工產業開始由原來的勞動密集型轉向于技術密集型、還有資金密集型的方向進行轉化;像近年來的納米技術商品及微電子用商品都是由高性能的纖維及復合材料,有膜結構材料組成,而防護用品的材料還需要回收再生技術,這些都是需要高科技生產技術手段的加工。
中國對于加快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發展產業結構升級上,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及現實意義的緊迫性。對于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生產結構方式上的升級,從范圍上說,是從內部管理上既要有相應對的均衡還有發展的協調,以這二項為基點通過在技術上的進步、產品的創新來實現產業的均衡及協調,并實現合理化的產業格局。縱觀中小型加工企業上的發展趨向它是國內的第三次產業的結構本身的所具有的從低端至高端的進步的發展趨勢,它是從技術層次低轉向到了技術層次比較高的生產結構形態,從生產率低的主體產業轉向到生產率高的生產格局,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型、技術型、知識密集型等生產方式升級,從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產業進軍的發展方向。
由于價格和生產成本等優勢,中國在入世之后給我國的中小型加工企業帶來了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我國在生產率上卻低于像德國一樣的發達國家,因此在繼續保持勞動力優勢的基礎上,大力提高生產效率,加快生產技術與設備更換,從而提高國內中小型加工商品的科技含量。但是目前大多數企業沒有在技術上方面創新,也有鉆研高產量的生產模式,導致中國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目前的勞動生產率相對低下。因此,若提高生產優勢,就必須要求中小型加工企業生產結構上要進行有效升級,對加工科技的發展也需要進行有效提升。
對中小型加工企業價值鏈到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的全面、系統的回顧與分析,國內學者對中小型加工企業價值鏈和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的研究側重于文字的論述、理論的剖析和定性的演繹,邏輯性很強,不過實用性相對較差,缺乏實證支持。然而,競爭情報工作不應該只停留在理論分析階段,而是將理論聯系實際,基于充分發揮競爭情報在中小型加工企業中的應用價值,引入價值鏈分析理論作為工具,通過建立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競爭情報模式,為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經營管理提供預警、決策支持和學習的目標。既有理論基礎,又有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將會給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工作帶來一定幫助。
通過對當今中小型加工產品內貿市場的分析,可以發現中小型加工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營銷上缺少了廣告推廣優勢和市場定位,這是這類企業在進行國內外銷營銷時遇到的最大瓶頸問題。針對企業外銷困境,本文從以下幾點來思考:
第一,廣告推廣策劃的具體實施可以對中小型加工產品做墻面推廣,媒體電視宣傳,網站宣傳等宣傳手段。以電視廣告與墻體廣告把產品自身的獨特風格與優質品質展現給消費者從提高知名度。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一些軟性的宣傳來達到讓消費者群對產品的了解。例展示會或產品發布會展示等都是很好的宣傳手段。通過推廣宣傳達到消費者群對產品的了解。以此達到占領國內外市場銷售份額的策略。
第二,中小型加工企業生產的產品在品質與款式都處于前端,但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消費水平仍不及國外,因此國內售價不能以外銷售價來制定。營銷時要保證商品的品質,同時要進行市場價格調研,通過真實數據進行有效分析來達到對市場的進一步把握。從目前各學者的國內調查可以發現,國內消費者對于產品及價格有多樣化的需求。針對市場上現存狀況,中小型企業在生產時應按照消費者的需求,客戶要什么就生產什么。
雖然中國在過去都占據著出口優勢,可是現在逐漸受到了新興國家的追趕。本文將從國際與國內兩方面相進行綜合分析,并進一步的討論這類企業在未來的發展中的策略選擇與思考。
第一,對于企業的生產來說應堅持生產創新戰略。對于我國企業現在所具有的競爭優勢應該轉變為品牌競爭及營銷競爭。中小型加工企業都應該有鮮明的生產設計亮點及其完善營銷手段,只有這樣才可以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第二,加大力度拓展中東等國的外銷市場。我國是個人口大國,也是消費大國,但長期來我國經濟發展處較落后狀態,我國生產的高端產品特別是服裝等產品絕大部分輸出國外。在金融危機的下,國外的市場卻急劇的萎縮。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面,已經成為了以出口為主的中小型加工企業面對的難點。
第三,從消費市場的消費量上看,中小型加工商品的消費量將不可能發生太大的變化。因此,如何保持這類企業在國際格局上的地位,是非常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企業除了對消費群的推廣以外,還應該加大對客戶群的宣傳手段。只有加大招商宣傳推廣才可以占領市場份額從而提升知名度。
第四,由于品牌影響力不足,導致了中小型加工企業的出口多半是以中低檔商品為主,通過數量占有市場的出口模式。而這種模式已逐漸體現它的弊端,中國只是數量上的生產加工大國,而不是生產高端產品的生產強國。我國要成為中小型加工企業的生產強國,那么科技創新,品牌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必行之路。
加強中小型加工企業的信息化建設,特別是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及其運作模式的開發,可以為中小型加工企業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研究的意義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第一,通過價值鏈分析確定中小型加工企業利潤增長區,從而確定情報工作的主要內容和范疇;第二,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模式的建立對企業經營運作提供科學有效的管理方法,有利于企業高級管理層對企業決策做出正確的調整;第三,通過對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模式的研究以實現行業內部資源的有機整合,達到行業協同效果;第四,基于價值鏈的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模式構建是實現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優勢、提高中小型加工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有力武器;第五,通過分析和構造中小型加工企業競爭情報模式,探討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和發展,以期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對同行業其他地區的競爭情報發展具有指導和借鑒意義。
[1] 馬穎,李酣.中國外貿產業結構變遷與國際競爭力演化的經驗分析.2011-03-10.
[2] 蔡恩澤,沈繼倫.2011中國外貿逆勢謀進.2011-02-17.
[3] 閆敏.我國外貿形勢分析及預測.2011-01-27.
[4] 宿希強.青島外貿謀變淡化速度和數量看重效益和質量.2011-02-14.
[5] 陳守敬.《國際經貿探索》立足嶺南資訊輻射全國溝通世界——訪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國際經貿探索》主編蕭紅.2011-03-18.
[6] 馬穎,李酣.中國外貿產業結構變遷與國際競爭力演化的經驗分析.2011-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