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桐 盧丙乾
(中央民族大學,北京 100081)
民族品牌是指國內企業首先創立,產權歸中國企業的品牌。優秀的民族品牌是指一般具有較高的社會認知度,產品或服務已經被市場普遍認可的我國企業品牌,許多民族品牌因其歷史悠久,能夠代表我國文化特色,這種優質的品牌在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同后,往往被國人賦予特殊的民族情感。在我國改革開放之后,為解決資本不足而采用的引進外資的策略,允許境外資金在我國投資,有些民族品牌在得到資金和先進管理經驗后得以發展壯大。部分民族品牌,在境外資本收購大潮下逐漸淡出國人視野,一部分民族品牌甚至被股東“冷藏”后,外資企業利用民族企業多年經營下形成的良好的銷售渠道和現成的生產線得以在國內迅速擴張,而民族品牌則淪為為國外品牌代工的生產線,有些更加嚴重的行為甚至威脅到了國家的經濟安全。
民族品牌的維護問題與經濟法中的反壟斷有價值上的一致性,“有效競爭”則因為壟斷乃對競爭的限制,反壟斷的應有之意應當是反對阻礙競爭的行為亦即其基本目標應當是維護競爭機制。[1]
對民族品牌維護問題比較直接的法律文件是在2007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中第四章明確規定了經營者集中。《反壟斷法》第二十條規定: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經營者合并;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第三十條規定:對外資并購境內企業或者以其他方式參與經營者集中,涉及國家安全的,除依照本法規定進行經營者集中審查外,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對頂進行國家安全審查。境外資本對民族品牌的兼并收購直至使其沉淪的主要方式是經營者集中。
《反壟斷法》出臺至今已有近5年時間,但是相關司法判例則十分稀少,在具體適用《反壟斷法》來處理民族品牌維護問題時,現行立法仍然有需要完善的空間。
自從2009年沸沸揚揚的商務部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事件,民族品牌的維護備受關注。《反壟斷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經營者集中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的效果,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應當做出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從維護民族品牌的角度看,反壟斷執法機構對民族品牌的知名度的認定需要明確標準,一些品牌在認知上多大程度被消費者接受,依據什么樣的標準斷定某品牌為民族品牌,這些具體可操作性的規范都需要進一步的細化。筆者認為執行標準應當從“橫向”和“縱向”兩個角度去制定,“橫向”是指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參考該品牌在相關市場所占的地位來制定準則,對國內品牌進行劃分等級,依據等級來確定其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在制定標準過程中,不僅僅要看被集中的經營者現有的市場份額,也要參考該品牌自創立之日起占據市場份額的均值和動態峰值。從企業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的歷史性的眼光來權衡該品牌是否為民族品牌,評估其被兼并后的影響,并且可以借助行業協會的力量對民族品牌的認知度進行求證。“縱向”是指反壟斷執法機構對該品牌的在市場活動中的相關環節進行調查求證,如對上游供貨商,下游經銷商,直至消費者的調查,可以利用網絡調查和聽證會的形式,綜合考證品牌的認知度。通過“縱向”與“橫向”的標準,全面的評估被收購的品牌的認知水平,既考慮到消費者的直觀的情感,又考慮到品牌對國民經濟安全的影響。符合反壟斷法維護的社會整體利益。
《反壟斷法》第28條規定經營者能夠證明該集中對競爭產生的有利影響明顯大于不利影響,或者符合社會公共利益的,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作出對經營者集中不予禁止的決定。這一條闡明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是否允許集中,主要看集中后競爭效果的認定。對民族品牌的維護同樣要考慮競爭效果的影響,境外品牌通過取得股權或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施加決定性影響,不必然違反《反壟斷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反壟斷執法機構應該綜合各因素考慮是否允許集中,不能因盲目維護民族品牌而使得一些本來應該淘汰的經營發生困難的企業拒絕資本進入。當社會整體效率與個體效率相沖突時,反壟斷法應當選擇社會整體效率,而不是個體效率。[2]綜合性的考慮民族品牌被集中后的市場競爭力問題,如果境外品牌的經營者能夠證明民族品牌被收購后其社會整體利益高于被收購之前,符合國家安全,國外品牌入股之后能夠將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帶入公司,改善公司運營現狀,甚至承諾不會將民族品牌“冷藏”之后淪為代工生產線。應當認定此類經營者集中有促進競爭的效果。《反壟斷法》對于民族品牌的維護也應該有一定限度,不可將維護民族品牌淪為落后企業的維護傘。以反壟斷法為主的政府干預受到了一些學者的關注有學者甚至將反壟斷法看成是民族品牌的保護神。對于民族品牌背后積極的精神利益的維護不能作為維護已經失去競爭力的企業的借口。《反壟斷法》仍然應該在WTO的規則框架下來運行實施。
民族情感關系到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民族品牌的產品也代表了國家的創新能力和國家地位。不同于改革開放之初的崇洋媚外的心理,現在的消費者更加容易被品牌的本土元素吸引,對于國內品牌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對民族品牌的維護可以一定程度上激發消費者的振興民族工業的熱情,對培育國內市場,拉動內需十分有幫助,同樣有助于增強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希望我國反壟斷委員會以及執法機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以維護民族品牌維護國家安全。
[1] 孔祥俊.反壟斷法原理.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211.
[2] 亓新吉.淺談民族品牌的保護.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9(4):435-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