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月 趙 越
(云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我國正在積極實行的多層次勞動社會保障制度,其中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和影響力最大。但是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企業年金作為養老保障體系中的第二大支柱,其地位愈顯重要,建立和完善企業年金制度,是我國完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的一個重大舉措。在我國建設企業年金制度過程中,建設環境的不斷變化要求我們不斷成熟監管理念以及逐步提高監管能力。
1994年,世界銀行在《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政策》的報告中強調了企業年金作為多層次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二支柱的重要地位。
1991年我國發布的《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第一次提倡建立企業補充養老保險,1994年開始在全國試點城市推行,自此對企業年金的研究逐漸展開。
對于企業年金概念的界定,我國2004年5月實施的《企業年金試行辦法》第二條規定,企業年金是“企業及其員工在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自愿建立的補充養老保險制度。”企業年金一般由企業和員工按年金規定繳納的費用以及年金投資運營形成的收入積累兩部分組成。
目前國際上普遍采用兩種投資監管模式:定量限制監管和審慎性監管。
指根據定量限制原則對年金投資進行監管的模式。定量限制原則是指政府對企業年金基金投資實行硬性管制,對市場準入資格、合同條款的管理以及投資組合等做出明確限制和規定。實行此模式的主要是大陸法系國家及發展中國家。
指根據審慎性原則對年金投資運營進行監管的模式。審慎性原則指年金投資管理人審慎地為年金選擇一個最能分散風險的投資組合。采用這種模式的主要是英美法系國家。這種模式下,監管機構放松對合同條款、市場準入條件、投資組合等的約束,投資運營不受許可證限制,監管機構依靠審計師、精算師、資產評估機構中介組織對基金運營進行監督,較少干預基金日常活動,只在當事人提出要求或基金投資出現問題時才介入。
我國對企業年金投資運營的監管基本上遵循了定量限制的思路,這同我國現時宏觀金融環境、監管能力和企業的微觀治理水平相吻合,但也存在不少問題。
1.信息披露相關法律不健全。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法律是專門針對企業年金會計信息披露的,而在現行有限立法中,也僅粗略規定各主體的信息報告制度,對于相關罰則卻沒有規定。這使信息披露成為一種“花瓶”,沒有實質的約束力,根本無法保障相關利益人的知情權。
2.信息不對稱。企業年金的運作,是以信托關系及委托關系為基礎展開的。企業、職工與受托人是信托關系,受托人與賬戶管理人、投資機構、托管銀行是委托關系。在我國信托法律不健全的環境下,這兩層關系極大增加年金虛假信息和披露信息不充分的風險。
3.會計準則存在局限。企業年金的會計核算主體應涉及兩個方面:一是企業年金基金,二是企業本身。2006年2月財政部頒布的《企業年金會計準則》規范了企業年金基金作為獨立會計主體的會計處理與財務報表列報準則,但對作為繳費主體的企業本身該如何進行會計處理卻無章可循。
11號令等現行法律法規確立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證監會、銀監會、保監會、財政部、國稅總局等多家機構在企業年金市場上的監管地位。由于涉及多家監管機構,在權責范圍方面難免出現交叉或空白,由此產生較高的協商成本和信息溝通成本,這不僅不利于提高監管效率,還不利于企業年金的運營效率的提高。
我國至今仍沒有一部專門的企業年金法,現行監管或依據相關法令、監管部門行政法規,或參照其他法律(如《信托法》、《合同法》等)執行,這些部門法規與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相比,不僅約束力有限,而且框架性的內容規定也致使其可操作性和統一性都較差。
企業年金業務的復雜性決定了其監管的高難度以及對監管人員的高專業素質要求。監管人員不僅需要掌握財務管理、金融投資、管理信息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還要了解對社會保障制度、法律法規、宏觀經濟政策等。然而,在崗監管人員素質卻層次不齊。
從國外經驗來看,養老金基金與資本市場緊密聯系成為資本市場上的重要影響力量;成熟活躍的資本市場為養老基金的保值增值提供廣闊運作空間。作為養老金的重要組成,我國企業年金市場的發展一開始也被認為是資本市場的利好消息。然而,一方面由于年金規模較小,市場尚處于發育期,短期內投放股市的資金有限,對資本市場很難產生顯著影響;另一方面,從資本市場角度來看,我國資本市場體系還不完善,為了控制企業年金運作風險,監管當局限制其投資范圍。
針對以上問題,在繼續堅持限量監管原則的同時,適當吸收審慎性監管的理念,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議,不斷完善年金監管機制:
目前,《企業年金試行辦法》、《企業年金基金管理機構資格認定暫行辦法》以及《企業年金基金管理辦法》共同搭建起我國企業年金制度的基本法律框架。但上述法規都屬于部門規章,對運行與投資管理過程中的違法行為的懲戒力度有限,而且年金市場又涉及商業保險、銀行、證券、信托等多個領域,監管環節多而復雜。因此亟須對相關法律做進一步完善,制定統一完善的《企業年金法》,對年金投資管理人的治理結構、信息披露、內部控制、獨立運營、外部審計等各方面做出更細致具體和更具操作性的規定,為監管機構的活動提供法律支撐,也為受益人權益保護提供法律依據。
可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一是政府部門加強監督制定企業年金方案力度,凡是不制定的或不履行備案程序的,要堅決進行糾正;建立優勝劣汰,對違規管理機構下發整改通知,實行建立“亮牌”制度;二是在信息披露的范圍和對象上,嚴格執行信息披露標準,在繳費、投資、管理、選擇機構等方面都需向當事人提供及時、完整、有效的報告。
雖然11號令放寬了境內投資的范圍與比例,但還可考慮適度放開海外投資以拓寬投資渠道。通常國外資產與國內資產的相關性較低,根據投資組合理論,到國際貨幣、資本市場進行投資,不但可以增加備選投資工具,分享外國經濟增長帶來的收益,還可降低受本國經濟影響的系統性風險,使年金因多樣化投資而得到更大收益。
我國年金目前最大監管問題在于各監管部門間沒有采取協同手段。為此,可在現有監管體系基礎上建立各監管部門間的聯席會議制度以傳遞監管信息、解決監管分歧,從而實現協同監管。具體來說:由各部門共同協商制定聯席會議具體制度,明確各監管部門的責任、權利以及會議流程,在會議上各部門確認信息真實有效性并實現共享。聯席會議制度是一種成本較低、可操作性較強的方法,也是完善統一企業年金監管體系的有效手段。
這需要企業年金相關監管部門“走出去、引進來”,一方面要加強監管在崗人員的培訓;另一方面要吸引國外有豐富企業年金監管經驗的專業人才。雙管齊下,加速培養、引進復合型高級監管人。
不斷提高的企業年金覆蓋率的與資本市場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
1.作為補充養老保險基金,企業年金始終將投資的安全性擺在首位,但也需要成熟的資本市場來保障其收益。為此,須不斷加強資本市場建設,為企業年金基金提供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多元化的投資渠道,使其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不斷提高收益。
2.企業年金是我國資本市場長期穩定投資者,介入資本市場將會大大增加資本市場的資金供給,這有助于改善我國資本市場的投資結構。中央政府可加強對資本市場的監管,加快法律法規的制定以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完善;各級地方政府則可努力促進企業年金與資本市場結合,共同實現企業年金和資本市場的雙贏。
我國現有關于企業年金的稅收激勵政策中關于企業所得稅的規定見于《關于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有關企業所得稅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09〕27號):“補充養老保險費、補充醫療保險費……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準予扣除…”;而關于個人所得稅則有不予稅收減免的規定。
但從國際經驗來看,對企業年金的個人繳費通常采取一定的稅優政策,這對于強化個人養老責任、推進企業年金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未來需進一步提高企業年金的企業繳費稅收優惠力度,盡快推出個人繳費的減免稅政策。可以預見,隨著我國稅收制度的完善和個人所得稅綜合稅制的推進,有條件地施行在繳費投資環節免稅,領取階段再繳稅這種更為合理的稅優模式將極大調動企業和員工建立參加企業年金基金的積極性。
[1] 劉翠英.中國企業年金基金的投資監管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
[2] 蔣皓如.國外企業年金投資管理模式對我國的啟示[D].廈門大學,2006.
[3] 孫開,金華.企業年金激勵機制探討[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