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朝暉
(暨南大學,廣東 廣州 510632)
1933年美國國會針對大蕭條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爾銀行法案》是金融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從此開始了對于銀行業的監管并由此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金融創新浪潮,極大地推動了金融業的發展。在金融業務日益全球化,金融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化的今天,金融創新和金融監管更顯得尤為重要。目前我國的金融業較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業而言還具有較大的差距,更需要通過金融創新來推動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并完善金融監管相關的法律、法規、制度,來確保金融創新的順利進行。
美籍匈牙利經濟學家熊彼特在《經濟發展理論》中認為創新是新的生產函數的建立,是一種生產要素新的組合。這是當前被大多數經濟學家所認同的說法。具體而言,金融創新,包括金融業務,金融制度,金融組織,金融技術,金融工具等諸多方面的創新。金融業務的創新,是指金融個體為了實現盈利目標而改變傳統的金融業務結構或拓展新的金融業務,如為了擴大盈利,降低風險和逃避管制而進行的貸款證券化,貸款業務表外化等資產業務的創新;金融制度的創新,是指為了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優勢地位而改變原有金融體系的結構或機制,如匯率制度、銀行制度、投資制度、金融市場的創新;金融組織的創新,主要是指二戰后金融機構為了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而進行的兼并,2000年4月6日花旗銀行和旅行者集團的強強聯合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金融技術的創新,是指在科技創新的基礎上為了創造更多的價值而對原有的金融技術進行改進或創造出新的金融技術,如金融產品技術的創新,金融信息技術的創新;金融工具的創新,是指金融業創造的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期權、期貨、遠期利率協議等。
金融監管是指金融當局為了維護金融業正常的運行秩序,減少風險的發生而對金融交易主體的行為活動進行監督和管理。1929年美國經濟危機之前金融業一直以自律為原則,沒有統一的規章制度,政府缺乏對金融業的管理。經濟危機的危害性使政府看到了金融監管的必要性,采取了一系列政策進行管制,如《格拉斯-斯蒂格爾銀行法案》。盡管在后來為了適應經濟形勢發展的需要,各國金融監管具體的內容和形式都發生了改變,但金融監管始終作為政府經濟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各國經濟的平穩運行發揮著重要作用。
金融監管和金融創新二者之間的關系是既相互補充又相互對立的。從對立的一方面來看,金融創新發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金融監管的存在。為了逃避金融監管,獲取更多經濟利益,有些金融機構對金融工具、技術進行了一系列的創新。如可轉讓存單(CDs)這一新型金融工具的問世,使商業銀行實現了由傳統的資產管理向負債管理的飛躍,盈利大大增加,極大地促進了銀行業的發展。而金融創新的發生,在一定程度上又削弱了金融監管的力度,促使金融監管機制進行改進和完善。而從互補的一面來看,金融創新在擴大經濟個體盈利,促進金融業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大量風險,金融監管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這些風險的發生,促進經濟的平穩運行。
在當前社會,金融創新正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首先,金融創新能夠提高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的運作效率。對于金融市場而言,通過設備的現代化,可以提高金融市場的價格對于信息的靈敏程度,迅速對市場上信息的變動做出反應,還可以降低金融市場交易的成本,提高收益。對于金融機構而言,通過引進計算機等先進設備,可以更好地服務于消費者,增加消費者對于金融機構的滿足程度,進而提高運作效率;先進設備的引用還能提高金融機構的清算速度,進而促進資金的周轉。其次,金融創新能夠促進金融的深化。金融深化的衡量指標有貨幣化比率、金融相關化比率、金融資產的多樣化、金融機構的數量等。通過金融工具的創新,居民會減少現金的持有,增加存款和投資,進而增加貨幣量,增加了貨幣化比率;金融的創新還可以增進金融機構之間貨幣的融通,擴大信貸規模。在金融資產不斷擴張的情形下,金融資產的價值會高于實物資產的價值,使金融相關化比率得到增加。隨著金融創新的深入,金融資產也日趨多樣化,除了現金外,股票、債券、基金、公債、票據等也相繼出現。最后,金融創新能夠推動金融體系改革。金融工具的創新使得金融當局對金融的監管相對放松,有利于金融自由化的推進;同時還促進了利率的市場化,增強了利率的杠桿作用,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
但與此同時,金融創新也產生了一系列負面影響。貨幣政策的效果得到削弱。中央銀行通常通過貨幣政策的推行來影響商業銀行的活動,進而影響到金融市場。但隨著金融創新的推進,金融工具種類和數量的增多,這種影響力在大大削弱。比如說中央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的改變不一定會使商業銀行的貸款規模出現變動。通過一系列金融工具的使用,商業銀行同樣可以獲得大量資金。還有就是金融創新并沒有真正消除金融風險,而是使金融風險得到了傳染和積累。風險減少的實質是使風險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隨著期權、期貨、遠期利率協議的出現,風險也日益得到積累,容易演化成為金融危機。基于以上兩點,金融監管也是不可或缺的。在金融創新在大力推進的同時,金融監管在世界經濟中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目前我國仍然實行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分業經營的制度。對于商業銀行自身而言,這使得其利潤的增長點較為單一,經營的風險也無法得到有效的分散。對于整個金融體系來說,這容易使某些金融機構在自身的領域形成壟斷,明顯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因此金融體系改革視在必行。政府應當在考慮我國當前經濟運行狀況的前提下,制定相應的制度,逐漸突破分業經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國的金融創新得到進一步推進,并縮小國際金融市場的差距。
除了金融創新,我國的金融監管也遠遠落后于國際金融監管水平。首先,我國金融業法律法規不夠健全。許多領域還缺乏對應的法律,造成監管上的真空。還有就是我國金融業法律的制定還相對滯后,不夠及時,造成了無法可依現象的出現。再次,就是在金融創新的背景下,我國金融業也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趨勢,但是監管體系仍為分業監管模式,這大大降低了金融監管的有效性。最后,我國的金融監管人員的素質還不夠高。這需要政府加強對他們的業務培訓,完善他們的知識結構,使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得到完善。
[1] 楊星.論金融創新在經濟中的作用.[J].暨南學報.2000.22(1):87-91.
[2] 劉芳.我國金融監管的現狀和對策.[N].上海金融報.2002-6-29(8).
[3] 曾偉.論金融創新與風險控制[J].經濟視線.2002.1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