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璐
(西安財經學院行知學院,陜西 西安 710038)
商業秘密作為一種極富競爭價值的重要信息,必須予以法律保護。完善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模式,有利于促進科技進步,有利于充分保障商業秘密權利人的利益,有利于維護商業道德和公平競爭的經濟秩序。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商業秘密保護立法已成為世界各國立法的熱點問題,無論是大陸法系國家還是英美法系國家,都架構了一套符合自己國情的法律保護模式。世界范圍的變化和我國商業秘密司法保護實踐中的諸多問題促使了我們重新審視我國的商業秘密保護立法,而如何完善商業秘密保護立法模式必然成為今后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研究的重點。
關于商業秘密的法律性質盡管有很多種不同的說法,如人格權說、企業權說、財產價值說等,但我們認為商業秘密是一種財產權的認識較為合理,而且更為準確的定位是商業秘密是一種獨立類型的無形財產權。
所謂財產權,是指具有直接的財產內容,直接體現某種物質利益的權利。首先,財產權產生于“你的”和“我的”的觀念,只有能夠為特定的主體所擁有的物質資源或智力成果,才能作為財產權的客體。商業秘密是由特定信息組成,這些信息是不能公開的,商業秘密所有人通過采取保密措施使其處于自己的控制之下,以此表明特定信息屬于“我的”,為特定主體所擁有。因此,商業秘密內容的信息是可以作為財產權客體的。其次,財產權的客體是能為人類帶來一定價值的物質和智力成果。實踐證明商業秘密是有利用價值、甚至有交換價值的,它能夠為其所有者帶來一定的物質利益。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用商業秘密所涵蓋的技術或信息,可以使權利人生產更多、更好地為社會需要的產品或提供更好的服務,取得比沒有該商業秘密的經營者更高的利潤。這一點表明商業秘密和其他財產一樣,可以為權利人帶來直接的物質利益。基于以上分析,將商業秘密的性質界定為財產權是符合商業秘密本質的。
財產權根據客體的有形或無形,可以分為有形財產權和無形財產權。對無形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權利便是無形財產權,與專利、商標等權利具有共同的本質,是屬于同一類型層次的民事權利。但是,商業秘密不能作為專利權的一種類型,也不能作為商標權的一種類型,而應當作為一種獨立類型的,不同于專利權、商標權但與他們并列的一種無形財產權。因為商業秘密盡管與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無形財產權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它們之間也存在明顯的差別。商業秘密與商標的區別是顯而易見的,商標是商品的標志,商標是公開的并以此來進行區別各不同廠家商品。它與商業秘密在保護的客體、程序及權利的性質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將商業秘密納入商標法的保護體系是不可能的。商業秘密權與專利權、著作權的保護客體無本質差別,作為專利保護的發明、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等技術方案,可以成為商業秘密的內容,受著作權保護的作品的信息,如果有商業上的利用價值,也可以成為商業秘密的內容。因此,商業秘密權與專利權、著作權的主要區別是保護對象的非公開性。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商業秘密權、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標權雖然都是無形財產權,但它們之間并不能相互兼容,若將商業秘密納入其中任何一個體系都是不科學的。商業秘密應是在知識產權體系下,與專利權、著作權和、商標權平行的相對獨立的權利。
我國商業秘密立法保護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模式,為保護商業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
我國現行法律對商業秘密的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商業秘密的民商法保護。商業秘密的民商法保護主要體現在我國的《合同法》中,通過規定合同當事人對商業秘密的保密責任,實現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如果對方當事人泄漏或者不正當地使用,那么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通過《合同法》保護商業秘密對于那些接觸商業秘密的人是非常有效的。在保密合同中,對于保密的要求、范圍、責任等,都可以做出明確的規定。但通過《合同法》保護商業秘密一般需要當事人簽訂保密合同。除此之外,合同的效力在通常情況下并不及于合同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
我國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是一種很模糊的規定,《民法通則》第118條規定,該規定中的“其他科技成果”被認為包括有商業秘密。由此可見,民法對商業秘密的保護是從兜底條款中解釋出來的,保護的明確性不夠。
第二,商業秘密的經濟法保護。商業秘密的經濟法保護主要是指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該法對商業秘密的概念、幾種侵權行為以及違法后應追究的民事、行政責任首次作出明確規定,標志著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制度初步確立。
第三,商業秘密的刑法保護。嚴重侵犯他人商業秘密的行為對整個社會的經濟秩序和經營環境的正常運作產生了嚴重的損害,鑒于此,我國97年刑法修訂時增加了“侵犯商業秘密罪”的規定。此規定對市場經濟條件下出現的大量嚴重侵犯商業秘密的行為,有了追究刑事責任的依據,彌補了我國以往刑法保護不力的狀況。《刑法》的保護標志著我國對侵犯商業秘密行為的制裁發生了質的變化,由原來的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上升到刑事責任,加大了對商業秘密的保護力度。
至此,中國對商業秘密的國內立法保護已初步建立,呈現出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相關法律、法規為補充的眾多部門法共同保護的法律體系。
商業秘密從法律性質上看是一種財產權,是與專利權、著作權平行的智力成果權。商業秘密的相關法律制度應當充分考慮商業秘密的性質,從其性質出發,作出合理的制度安排。盡管目前我國商業秘密立法工作已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從這點看仍存在很多問題。
首先,商業秘密的法律保護,沒有充分體現商業秘密的財產權性質。《合同法》是基于當事人之間的保密關系對商業秘密進行保護的,它盡量避開了商業秘密是否是財產權的爭論。《民法通則》對商業秘密的模糊規定給人產生一種印象,商業秘密不是與專利、商標并列的民事權利。然而經過研究我們對商業秘密的法律定位是一種與專利權平行的民事權利。而《反不正當競爭法》是我國保護商業秘密的主要法律但該法卻不能體現商業秘密財產權性質及法律地位。
其次,現行立法并沒有按照財產權的保護理念設計保護商業秘密的法律制度。財產權的保護通常是從界定財產權開始的。在對財產權進行界定后,法律規定財產權的合法取得方式,權利人對財產支配、利用的保障,權利變動中當事人的利益保護,侵權行為,侵權的責任等。而事實,現行關于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并沒有對這些內容作出全面的規定,僅規定也什么是商業秘密,什么情況構成對商業秘密的侵害,完全沒有按照保護財產權的理念安排相關的制度。
總之,從商業秘密性質的視角看我國商業秘密保護立法,盡管已經形成了以《反不正當競爭法》為核心,以相關法律、法規為補充的商業秘密法律保護模式,但現行立法并沒有從商業秘密的財產權性質這一基本定性出發,建立商業秘密的財產權保護的法律體系。
隨著商業秘密在市場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攀升,加之實踐中商業秘密保護大量問題的出現,我國商業秘密立法模式的完善迫在眉睫。筆者就從商業秘密財產權性質視角下,提出完善我國商業秘密法律保護模式的幾點建議。
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規劃,由有關部門起草的《商業秘密保護法》(草案),目前已經完成了送審稿,但能否得到通過或何時通過還不得而知。從該送審稿的內容來看,筆者認為該送審稿仍不夠完善,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首先,明確商業秘密的法律屬性。商業秘密的知識產權屬性雖然TRIPS協議中有所體現但是我國現行法律當中卻沒有得到明確。《商業秘密保護法》應當明確規定商業秘密為一種無形的財產,屬于民法體系中的知識產權的一個組成,《商業秘密保護法》是以民法通則為普通法的保護權利人財產權的一部特別法。
其次,按照財產權的保護理念設計商業秘密保護法。根據《商業秘密保護法》草案的規定,借鑒《專利法》、《商標法》等進一步補充法律規定商業秘密財產權的合法取得方式,權利人對財產支配、利用的保障,權利變動中當事人的利益保護,侵權行為,侵權的責任,免責條款等。
我國目前規范商業秘密保護的法律是立足于自身基礎上的,各部法之間缺乏相互補充和銜接,專門的商業秘密法的出臺無疑將會成為對現行相關法律進行全面整合的一次良好契機,所以在制定商業秘密保護法的同時,完善相關的配套法律亦是不可或缺的。
首先,明確各部門法律對商業秘密保護中關于商業秘密的概念、構成要件、屬性等基本問題的規定與專門的商業秘密法中規定的相一致,避免與各法之間出現不協調。
其次,完善商業秘密罪的規定。《刑法》應將侵犯商業秘密罪作為一個類罪名,將侵犯商業秘密罪細分幾個具體罪名,強化商業秘密的財產權屬性。例如:竊取商業秘密罪、泄露商業秘密罪、侵占商業秘密罪和其他以不正當手段獲取商業秘密罪等,并規定相應的法定刑,這樣的具體規定有利于司法操作①。[6]
最后,在相關法律中增加對網絡傳輸中的商業秘密的保護。盡管網絡對中國的傳統媒體影響并不大,但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迅速的,針對目前網絡傳輸中的商業秘密保護問題作出相應的法律規定,進行超前立法遠比滯后立法更能有效保護商業秘密。可考慮在《商業秘密保護法》中規定禁止在網上突破企業防火墻、非法進入企業計算機信息系統竊取企業商業秘密等行為,以有效保護網絡傳輸中的商業秘密②。
注釋
①王子正.《論商業秘密及其法律保護》[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②周作斌等.知識產權法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
[1] 吳大英,呂錫偉.《法規草案的設計與研究》[M].北京中政出版社,2002.
[2] 陳立.商業秘密及其刑法保護[J].法學雜志2002(2).
[3] 張玉瑞.《商業秘密法論》[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119).
[4] 劉茂林.《知識產權法的經濟分析》[M].法律出版社1996,P228.
[5] 王子正.《論商業秘密及其法律保護》[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6] 周作斌等.知識產權法基本理論研究[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