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陽(陜西漢中3201醫院,陜西 漢中 72300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是一氧化碳氣體被吸入后,通過結合血紅蛋白形成碳氧血紅蛋白使其喪失攜氧功能,中毒表現在血液碳氧血紅蛋白含量超過10%時就會顯現,繼而出現組織缺氧導致的中毒癥狀,使腦和心等重要器官受損。重度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臨床表現為深昏迷、四肢厥冷、大小便失禁、各種反射消失、血壓下降、脈搏微弱、呼吸困難等,常伴有腦水腫、繼發腦血管病變等改變[1-2]?,F將2012年1月~2012年12月17例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科自2012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17例,死亡1例(5.8%),入院時基本無生命體征,實施心肺復蘇;治愈16例(94.2%)。男6例,女10例,年齡13~42歲,平均23歲。中毒時間1.2~17 h。其中深昏迷者9例,淺昏迷者7例。中毒原因為炭火爐子、煤氣取暖11例,燃氣熱水器洗澡1例,高溫密閉環境工作4例。
2.1 院前急救護理: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搶救貴在早期、及時、準確的處理,優質高效的院前急救護理對患者入院后的搶救成功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在接到求診電話時就指導家屬將患者搬離中毒現場,保持良好通風,取平臥位,松開衣領、褲帶,加蓋衣物進行保暖;要囑咐患者家屬將昏迷、嘔吐患者的頭偏向一側,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患者可以通暢呼吸;運送患者時要輕、慢、穩的移動患者頭部,加強躁動患者的防摔保障措施;要對其進行嚴密的監測,了解意識狀態、心率、血壓、呼吸、血氧飽和度、尿量及各種反射是否存在。如果患者意識尚未恢復時,昏迷程度反而加深,表現為瞳孔縮小或散大,對光反射遲鈍或沒有光反射,表示患者病情加重,而且常伴有腦水腫、繼發腦血管病變等改變。凡是重度中毒者,應常規做心電圖檢查,并進行心電監護,持續血氧飽和度監測,密切觀察心電圖變化,發現異常立即報告醫生,及時處理。
2.2 急救配合護理:具體地說,要預見到氣管插管、機械通氣、吸痰等搶救措施并相應的準備好急救藥品;要嚴格按時測量患者體溫,重度中毒患者多為低熱或中等發熱,部分感染患者會出現高熱,所以要開展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同時采取措施避免發生虛脫現象;要加強重度中毒患者的心肌保護,心肌急性缺氧和一氧化碳的毒性會損害心臟,所以要通過帶面罩或雙鼻管給患者給氧,如有條件應給高壓氧,及時解決組織缺氧;要保障肺水腫及氣管切開患者隨時呼吸通暢,將患者頭偏向一側并略后仰,及時清除口腔及呼吸道分泌物,避免痰阻窒息的危險;要遵醫囑開展生化檢查,預防腦水腫、肺水腫、心功能衰竭、腎功能衰竭、低血容量性休克等情況發生;要靜脈滴注營養心肌藥物,根據患者病史和現狀酌情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才能及時恢復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的心肌損害;要保持靜脈輸液通道,保證及時迅速給藥,并適時減慢液體輸入速度,避免產生腦水腫和肺水腫。
2.3 高壓氧艙護理:應對嚴重中毒患者及時進行高壓氧治療,以加快解除一氧化碳中毒癥狀,減少遲發性腦病發生。具體地說,要及時了解患者的基本資料,對治療中可能發生的情況,如初入艙的患者神志不清而不配合治療,在氧療的過程中發生躁動,部分患者出現病情加重等問題進行合理的評估,做好預見性護理。護理措施包括安排至少2人進行高壓氧療陪同,一人按壓患者下頜使其張口調節內壓,另一人應用面罩補氧;對于躁動患者要提前應用鎮靜性藥物或使用約束帶進行物理固定;對于患者有其他病史并可能影響治療的要在高氧艙內提前備好搶救物品。
2.4 后期恢復護理: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通過病情觀察、營養補給、尿液排泄、皮膚護理等全面的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實現整體護理。具體地說,要嚴格執行輸液時的無菌操作,控制輸液速度,有計劃的安排集中輸液,減少皮膚損害;對24 h液體出入量及時記錄,仔細辨別患者尿量及顏色變化,要避免插導尿管,減少感染情況的發生;要做好皮膚損害情況的及時檢查,按情況治療一氧化碳對皮膚的損害;要避免交叉感染,保持腳墊和腳套的使用,保持良好通風和日照,用紫外線和來蘇水按時清潔室內環境;要通過靜脈及時供給營養和水分,恢復較好的患者可以進食半流食和軟食,第三天起可以少量普食并輔以水果,所有食物要高熱量、高蛋白、新鮮、干凈,部分患者若昏迷不醒,可以鼻飼給食;要密切觀察患者變化并及時進行記錄。
經過護理,急性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恢復良好,無護理并發癥出現。患者對基礎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為100%。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在生活性和職業性中毒案例中較為常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對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害程度與患者中毒時間的長短和一氧化碳濃度密切相關。重度的急性一氧化碳中毒多是由于患者吸入的一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患者迅速昏迷、抽搐,出現呼吸抑制和麻痹情況,如不及時救治,將會引發并發癥,嚴重的導致快速死亡。
[1] 王庸晉.急救護理學[M].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62.
[2] 彭家儀,馬志忠.腦水腫的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1996: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