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霞玲(江蘇省鹽城市第三人民醫院,江蘇 鹽城 224001)
前置胎盤產前出血是胎兒的胎位不正帶來的典型的臨床病癥。前置胎盤是指胎盤附著于子宮下段或直接掩蓋在子宮內口上,而不是像正常胎盤那樣附著在子宮的上段。胎盤前置容易造成產前出血,對胎盤和孕婦生產都會帶來很大危害[1]。在國內的發病率為0.24%~1.57%[2]。對2011年1月~2012年12月82例前置胎盤產前出血患者的護理經驗進行總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前置胎盤是誘發妊娠期孕婦陰道無痛性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為它造成了胎盤的早期剝離,提前與子宮分離就造成了陰道出血。回顧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82例患者臨床資料,年齡24~34歲,初產婦47例,經產婦為35例。入院時的孕期27~35周。經過醫生的確診,有20例完全性前置胎盤,37例部分前置胎盤,剩下的25例是邊緣性的前置胎盤。并可以排除由于早產、子宮頸息肉、子宮頸癌和子宮頸靡爛等原因造成的陰道出血。并可以排除心,肝,腎的病史。有12例出血量較大,已經有可能導致晚期流產,若不緊急施救,有可能導致胎兒宮內窘迫甚至于死于宮內。對孕婦也有極大的危害,容易誘發大出血,急性腎功能衰竭。
1.2 治療方法:在保證孕婦安全的前提下,對于出血不多的孕婦采用藥物治療,盡量使胎兒足月再進行生產。對于邊緣性前置胎盤患者,胎位相對正常、陰道出血量不多、臨近預產期且身體狀況相對良好,可以進行陰道分娩。對于孕周>36周、臨近預產期反復出血且出血量多,或在藥物保守治療中突發大出血患者,應采取剖宮產。
82例前置胎盤產前出血患者經過及時科學的治療及正確有效的護理,無一例孕婦死亡,產后大出血等并發癥明顯減少,且得到有效控制。無一例新生兒死亡,存活率顯著提高。
3.1 基本護理:對于胎盤前置的患者,尤其是產前出血的患者,一定要做到臥床休息,盡量能夠做到左側臥床,這樣對能夠增加目前的血流量,血流量的增加能夠給胎兒帶來更多的氧氣,孕婦要保證吸氧,2次/d,30 min/次,給胎兒提供充足的氧氣,對于孕婦的生命體征,要進行嚴格的監控,其中也包括胎兒的血壓、脈搏、呼吸、胎心音等。為了預防出血,作為護理人員,應當提前備血,對孕婦的腹部進行檢查等,以防止突發事件的發生。
3.2 藥物護理:對于胎盤前置并且產前出血的患者,患者應及時住院,并且直到分娩。區分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藥物護理方法。妊娠周數<36周,出血較少的患者,各種生命體征表現穩定的孕婦,需要采取更加保守的治療方法,避免過量或者過強的藥物造成孕婦和胎兒損傷。通常情況下,采用抑制宮縮的藥物,用硫化鎂30 ml加500 ml葡萄糖溶液,對孕婦進行靜脈推注。注射前后,要密切關注孕婦的生命體征是否發生變化。為了使胎肺能夠成熟,可以使用地塞米松進行肌內注射,連續注射2 d,2次/d。此外,對于貧血的病例,應該進行補鐵,口服硫酸亞鐵和碳酸亞鐵,配合Vit B、Vit C可以對其病癥緩解,進行輸血,而當患者的生命體征不穩定,或者出現大量出血的情況,應當進行手術,防止給孕婦和胎兒帶來進一步的危險。
3.3 分娩護理:由于孕婦的出血量不是產前能夠預料的,所以很可能因為過度出血導致很多的并發癥,威脅孕婦胎兒的生命,因此,在孕婦辦理住院之后,要做血常規,并且做好手術之前的備血貯備,患者一旦在手術過程當中發生發大出血,并且發生休克,醫生能夠快速的為其進行輸血,并且實施剖腹產手術,確保母子安全。對于在生產過程當中,宮鎖不緊的孕婦,醫生可以根據當時的情況使用催產素進行促產。
3.4 術后護理:孕婦在產后,護理人員對其要進行更加嚴密的觀察,這個時候的孕婦很可能發生產后出血等現象,特別是在產后2 h內,是產后出血發生的高峰期,這個時候護理人員要對產婦的生命特征進行檢測,其中包括血氧量、血壓、呼吸、脈搏是否正常,并且注意孕婦陰道出血的量,如果發現異常情況,立即聯系醫生進行處理。在生產之后會陰部的處理,要根據醫生的要求,使用抗生素,防止因為抵抗力低下,發生產后感染的事故,并且產婦的飲食上要進行調整,多使用提高抵抗力的食物,幫助產婦較快的恢復抵抗力。
前置胎盤產前出血,是一種嚴重的并發癥,對胎兒造成很大的傷害,輕者可能使胎兒分娩緩慢,甚至窒息;嚴重的時候可能導致胎死宮中,嚴重威脅了孕婦和胎兒的生命安全,因此,護理人員通過熟練的掌握護理知識,可減少產前出血發生的時間及次數,能夠對患者的情況作出正確的判斷,對母嬰健康有很大的意義。
[1] 郭義林.前置胎盤產前出血的臨床護理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24(1):6.
[2] 黃雪琴,張 靜.胎盤性產前出血患者的觀察與護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