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體仁 李 佳
(1.陜西科技大學機電工程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2.西安技師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21)
本文將綜合職業能力簡稱為職業能力。對職業能力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理解,英語國家看重通過考核鑒定可確定的具體的技能和績效;德國則強調人的能力發展過程;我國教育部門對能力的理解是“綜合職業能力”?,F代職業教育教學與培訓是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職業能力為目標,尤其是關鍵能力。按照不同的分類依據,可以對職業能力從不同的方面進行分類:從能力的組成元素上講,職業能力包括有關的知識、技能、行為態度和職業經驗等;從能力所涉及的內容范圍上,可分為專業能力、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和關鍵能力)。如圖1所示。本文按照能力所涉及的內容范圍進行討論。
圖1 職業能力組成圖
在職業教育和培訓中,人們主要是通過學習某個職業(或專業)的專業知識、技能、行為方式而獲得專業能力。通常,專業能力是職業業務范圍內的能力,包括單項的技能與知識、綜合的技能與知識。主要有工作方式方法、對勞動生產工具的認識及使用和對勞動材料的認識等等。專業能力是勞動者勝任職業工作、賴以生存的核心本領。合理的知識結構及專業的應用性、針對性是對專業能力的基本要求。
現代企業對技術工人的要求愈來愈高。其中,獨立進行計劃、實施和檢查的能力成為對現代高素質勞動者的要求,但這種能力的培養僅僅通過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是很難實現的。
非專業能力概念的產生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主要集中地體現在兩個方面。在勞動力市場上,不斷加速的技術進步使得知識技能的半衰期急劇縮短,加速了具體職業知識技能的老化。一方面,這造成了在勞動力市場上各行業間勞動力流動和適應性問題;另一方面,造成了經濟界對勞動力需求和教育界對勞動力培養之間的協調問題,即對就業能力結構發展的預測變得越來越困難,因而,教育對勞動力培養的針對性也變得更加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了相對來說不易淘汰的能力需求,例如通過自覺的獨立的繼續學習來更新知識、適應變化的能力。
非專業能力對人生歷程的各個方面如職業生涯、個性發展和社會存在起著關鍵性的作用,是那些與一定的專業實際技能不直接相關的知識、能力和技能,它更是在各種不同場合和職責情況下作出判斷選擇的能力,應對人生生涯中不可預見的各種變化的能力。非專業能力由于其普遍適用性而不易因科學技術進步而過時或被淘汰。非專業能力一般認為由三個部分組成,即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和關鍵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擁有的工作方法和學習方法,如制定工作計劃,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獨立學習新知識、新技術的方法,對工作學習結果的評估方式等。方法能力是基本發展能力,它是職業勞動者自身不斷獲取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重要手段。強調方法的邏輯性、合理性及科學的思維模式是對方法能力的基本要求。
社會能力是指從事職業活動所具備的社會能力。人際交往、公共關系、環境意識、職業道德都是它包涵的內容。社會能力不但是生存能力,還是從業者的發展能力,是現代社會中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積極的人生態度、適應社會和對社會的規范性行為是對社會能力的基本要求。
關鍵能力是對那些與具體工作任務和專門技能或知識無關的,但對現代生產和社會順利運轉起著關鍵作用的能力的總稱,它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梅滕斯(D.Mertens)于1974年首先提出的。我國學者姜大源對關鍵能力的描述是:當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或者當職業發生變更的時候,這種能力依然存在并能重新獲得新的知識和形成新的技能。如果從業者具備了這樣一種能力,并成為自身的基本素質,那么,當職業發生變更或勞動組織發生變化時,他就能夠在變化了的環境中重新獲取新的職業技能與知識。這種能力在從業者未來的發展中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關鍵能力源于基本職業能力而高于基本職業能力,是基本職業能力的縱向延伸,是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關鍵能力范疇與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范疇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專業能力范疇:職業適應能力、新技術接受能力、質量意識、時間意識、安全意識、經濟意識、提出合理化建議的能力等。
方法能力范疇:分析與綜合能力、邏輯與抽象思維能力、聯想與創造力、決策能力、信息獲取能力、全局與系統思維、時間意識等,是方法能力的進一步發展。
社會能力范疇:社會責任感、心理承受力、參與意識、積極性、主動性、成功欲、自信心、寬容度、團體工作協調能力、語言及文字表達能力等,是社會能力的進一步發展。筆者對關鍵能力進行了簡單的歸類和細化,具體如表1所示。
表1 現代企業員工應當具備的關鍵能力表
現代職業教育根據職業從業者能力和關鍵能力的精神實質,確定具體的培養目標,使受教育者在接受技能與知識教育的同時,具備獨立制定計劃、獨立實施計劃、獨立評估計劃的能力。
獨立制定計劃可使受教育者獲取對任務診斷性、預測性的能力,獨立實施計劃可使受教育者獲取完成計劃的能力,獨立評估計劃可使受教育者獲取對計劃任務總結、反饋、自我修正的能力。通過這樣一個動態的教學過程,使受教育者的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關于素質教育的涵義,原國家教委《關于當前積極推進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若干意見》作了明確解釋:“素質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質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據《教育法》規定的國家教育方針,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養受教育者的態度、能力、促進他們在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p>
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
許多人都有一種誤解,認為職業院校的學生多掌握幾種專業技能,就是素質教育。真是這樣嗎?古人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學生的“才藝”學習很好,但是“才藝”的學習一定要建立在道德仁義的基礎上。現在企業尋找人才的時候,很多企業家無奈地感嘆,不是找不到專業人才,而是找不到有素質的人才。這個素質其實就是肯盡責、肯付出、肯負責。
素質教育,絕對不是學生僅僅掌握專業知識和能力,也不僅僅是多掌握幾種技能。筆者認為,素質教育的根本是德行,在于一個人正確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事態度等,面對社會上的各種問題,會用正確的道德標準去判斷和應對。
素質與能力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素質是潛在的能力,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人們在現代社會和未來社會從事職業話動,必備的主觀條件是素質與能力。
素質是人在先天稟賦的基礎上,通過環境和教育的影響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內在基本品質,而能力是這種基本品質的外化。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尤其是關鍵能力,與我國國民素質教育是一致的。
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力因素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素質教育特別注重情商(EQ)的培養,而情商只能在后天的人際交往中養成?,F代職業教育培訓在廣闊的社會環境(學校、企業和社會)中對學習者進行面向職業實際和社會的教育,注重人際交流能力(交流方式、利益沖突的處理)、群體意識、社會責任心、與人合作能力、批評與自我批評能力的培養。這些社會能力的培養,是養成情商的重要手段。
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F代職業教育以發展職業行動能力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在教學策略上進行改革,即在自我控制和合作式的學習環境中,構建解決問題的方案(包括形式和途徑等)。其核心表現在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化。在職業教育活動過程中構建具有創造性、實踐性的學生主體活動形式。通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實踐、主動思考、主動探索、主動創造,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并有意識地將潛存于個體身上無意識或潛意識的創新潛能發掘出來,以自己的實踐活動實現創新,從而實現社會整體的創新行為,實現社會的知識創新、科技創新和制度創新等。從這個意義上說,創新教育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在職業能力培養過程中,注重學生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強調方法的邏輯性、合理性及科學的思維模式,培養有利于創新思維和活動的情感、意志等。這些正是創新精神培養的具體表現。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曾說:“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能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素質教育強調“做人”和“做事”教育的結合,注重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職業能力培養除傳授職業知識和技能外,注重學生的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尤其是關鍵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具備主動參與工作的意識,勇于承擔工作責任,能夠盡快適應不斷變化的勞動力市場。
職業能力是勞動者可持續發展的必備基礎,是高素質勞動者的重要標志。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增強,科技革命迅猛發展,網絡交流與信息普及,國內企業面臨產業升級、轉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在這種環境條件下,企業對員工的職業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職業院校盡快滿足市場和社會的這種需求。
[1]姜大源.職業教育學基本問題的思考(一)[J].職業技術教育,2006,27(1).
[2]PD.Dr.habil.Frank buenning,Alexande Schnarr M.Sc.,Sun Yang M.Sc.,Kai Gleissner M.A.,Dr.Hans-Joachim Bar.課程開發、課堂設計與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實施[M].德國 InWEnt公司,2009:8.
[3]邵雅忠.德行教學之路[EB/OL].[2010-03-06].http://www.dfg.cn/gb/chengjing/yyjz/dxjy/jy-06.htm.
[4]蔣乃平.對綜合職業能力內涵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1,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