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素琴
特色幫扶
工、病亡職工家庭永遠是公司的一支弱勢群體。不定期給一些生活救濟,只能解一時之渴。要想讓公司的貧困戶從物質上脫貧,必須從思想上幫助他們脫貧,使他們形成不甘于貧困的心態,產生強大的脫貧致富的精神動力。


工會作為這一群體的重點幫扶組織,深知肩上擔子的重任。該公司工會建立了貧困職工思想信息管理網絡,對他們建檔備案,不定期組織人深入其家中進行走訪慰問,及時掌握思想動態,了解生活困難,積極拓展扶貧幫困渠道,把救助扶貧與造血扶貧有機結合,幫助她們脫貧。這一點長平公司長傷職工王建云的體會太深了。
今年46歲的王建云,1992年因工傷致殘長年養傷在家,一兒一女兩個年幼的孩子加上妻子共四口人的家庭,人均月收入只有187元。家庭倒下了頂梁柱,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一家人幾乎到了絕望的邊緣,公司領導看在眼里,急在心頭,想方設法幫助他家渡過難關。逢年過節為他們送溫暖、批救濟,但錢畢竟是有數的,解決不了根本性問題。要想徹底擺脫貧困,必須變“輸血”為“造血”。
公司工會主席親自出面幫他開店解困,找來鐵皮房店面,并為他購置了殘疾人專用摩托車,還免費供給他汽油,真正把關愛送到了心坎上。公司董事長主動與他簽訂了“干群結對子”幫扶責任書,定期對他進行走訪慰問,噓寒問暖,及時了解掌握他的生活狀況,幫助他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困難。2006年王建云的女兒王貴娟考取了山西師范大學,王建云是又喜又憂,喜的是懂事的女兒沒有讓他失望,考上了大學就意味著將要遠離貧窮,憂的是沉重的學雜費讓他負擔不起。
公司董事長得知這一情況后,馬上與工會主席溝通,除為他女兒王貴娟提供了希望工程助學金,還積極為她申報了臺商資助,爭取到了5000元的資助款?,F如今,女兒大學畢業已在企業參加了工作,自家的小賣鋪生意也異常紅火。
長平公司“干群結對子”活動開展十多年來,先后幫助40戶貧困家庭脫貧。轉變觀念,變“輸血”為“造血”,幫助他們就業或創業,幫助其子女讀書,讓他們真正長遠脫離貧困。公司像王建云這樣的家庭很多,有些甚至比他還困難,企業是一個大家庭,“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只要生活在企業這個大家庭中,企業永遠是他們堅強的后盾,生活永遠充滿著希望。